徐魯閩
[摘 要]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職業教育面臨巨大的改革壓力,其教育教學方法改革作為整體改革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對推動職業教育朝著“更科學、更高效、更現代化”方向不斷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淺析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的困惑與策略,以期能為當下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提供幫助。
[關 鍵 詞] 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困惑;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5-0085-01
本文從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的困惑和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的策略兩方面進行分析,全面闡述從學校教育大環境到教師、學生因素對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的影響。
一、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的困惑
(一)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
新課改下,許多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方法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迸發出無窮的發展活力,但是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方法必須在現代教學觀念的指導下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教育價值。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觀念還比較落后,許多教師仍堅持“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念。
(二)應試教育大環境的影響
應試教育大環境下,教師最看重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為在最短時間內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往往采用“填鴨式”和“滿堂灌”的教育教學方法,既壓抑了學生的學習個性,又難見教學成效。總的來說,應試教育大環境下,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缺乏良好的成長和發展空間,改革之路自然是曲折多變。[1]
(三)教師教學水平的影響
依筆者分析,教師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影響了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進程,具體如下:(1)教師的教學期望不高,一方面是對學生的信心不足,認為職業院校學生學習能力較差,能將其培育成才的可能性也比較小;(2)教學信心不足,即對自己的教育信心不足,主要表現在教育態度、教育理論、教育實踐等諸多方面;(3)學習能力不強,即沒有與時俱進地學習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方法。
(四)職業院校學生學習期望的影響
依筆者分析,學生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影響了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進程:(1)學習信心不足,即習慣性地否定自己的學習能力,認為自己根本不適合學習;(2)學習水平不高,這是大多數職業院校學生的共同認知,其采用的學習方法也難以契合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方法;(3)職業院校學生普遍表現出較為懶散的學習態度,這是其學習興趣不濃的集中表現。
(五)缺乏現代化教育教學方法的實際運用經驗
由上述幾點因素共同作用,職業院校普遍缺乏現代化教育教學方法的實際運用經驗,在運用過程中極易出現過緊或者過松的極端情況,最終導致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降低,再加上錯誤歸因,使現代化教育教學方法難有突破。[2]
二、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的策略
(一)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為重要前提和基礎
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方法必須以現代化的教育理念為基礎指導,這樣才不會在實際運用過程中迷失方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符合新課改要求的現代化教育理念,教師要及時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擺正自己的課堂位置,切實貫徹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這是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二)應試教育大環境下的個性化教學
雖然中職教育仍處在應試教育大環境下,但是要實施個性化教學也并非不可能,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方法旨在提升學生的課堂地位,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從而培養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因此堅持個性化教學,是幫助學生快速適應現代教育教學方法的重要途徑。
(三)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
首先,應對學生有充足的信心,堅信每位學生都是好學生,都是國家棟梁之才。其次,堅信自己的教育目標,端正教育態度,并積極落實各項新課改要求。最后,積極學習現代化教育教學方法并努力實踐,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3]
(四)幫助學生設立較高的學習期望
首先,教師應不斷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在課堂教學中嘗試與學生拉近關系,成為學生的朋友。其次,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先利用較為簡單、有趣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逐漸擴展教學內容。再次,教給學生一些科學的學習方法,減輕其學習壓力。最后,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使其養成積極的學習心態。
(五)大膽創新,細心探究
首先,深入了解各種現代化教育教學方法,掌握其運用規律。其次,不斷改良現有的教育教學方法,使其符合教育實況。最后,細心探究,正確歸因,最大限度地發揮現代教育教學方法的優勢。
綜上所述,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之路仍然困難重重,多種教學矛盾相互交織,使當前的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停滯不前,面對改革困惑,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有責任和義務消除改革障礙,取得新課改下職業教育改革的全面勝利,上述中提出的幾條改革策略只是筆者的淺見,希望能對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張佳,俞超.論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的困惑與對策[J]. 老區建設,2014(12):57-58.
[2]于磊,徐鳳姣.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的對策思考[J].新西部月刊,2015(6):221.
[3]劉靜,白華宇.職業教育中理工科教學方法改革的困惑與思考[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