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梅娟
【摘要】傈僳族音樂文化在幼兒園的教學,有利于傈僳族民族文化的教學,增強幼兒的民族認同感,本文主要講述了傈僳族音樂的民族特色及表現形式,介紹了傈僳族音樂在幼兒園中傳承的現狀和價值,更提出了傈僳族音樂在幼兒園中傳承的一些途徑。
【關鍵詞】傈僳族音樂;幼兒園教育;傳承;途徑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幼兒園作為幼兒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之一,應該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彩、有益于幼兒身心健康的生活環境和活動環境,來滿足幼兒各個方面發展的需求,讓他們在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中了解相關的生活經驗。“童年生活”主要表現為幼兒一天的具體生活,對于學前兒童來說,他們多數時間是生活在幼兒園中,幼兒園中的一日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一、將傈僳族音樂融入到幼兒園早操中
幼兒園早操是一日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環節,是幼兒在幼兒園中參加的首個集體活動。早操是幼兒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途徑之一,不僅能促進幼兒動作的協調發展,還能培養幼兒合作能力以及預防疾病的能力。因此,教師對于早操的選擇和編排要高度重視。
傈僳族的音樂大多來源于日常生活,節奏比較歡快,沒有過多的約束,受到大自然的啟發,大多都是傈僳族人民觸景生情,隨口而唱的,比較通俗易懂。例如傈僳族著名三大調中的“擺時”,作為比較有代表性的山歌,在一些比較喜慶的節日場合都會傳唱,歌曲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節奏歡快熱情。幼兒在生活中也能隨時聽到,甚至是耳熟能詳,隨口就唱。傈僳族音樂大多豐富多樣、節奏歡快,但并不是所有的都適合幼兒學習、歌唱,因此,幼兒園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自身的教學水平,選擇適合的音樂融入到早操中,為幼兒編排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早操。幼兒的好學和模仿能力比較強,并且喜歡表現,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為幼兒選取動作比較簡單、節奏歡快,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音樂。教師在選好音樂后,可以先將音樂放在幼兒的課間活動中,或者是幼兒剛入園的那段時間,讓幼兒通過聆聽音樂之后有點印象;教師再根據選取音樂的節奏特點,編排適合幼兒的早操。在編排過程中,早操的動作可以選取傈僳族原有的舞蹈,結合幼兒的身心特點,適當進行調整。例如蹢腳舞,是傈僳族比較有代表性的舞蹈,所用音樂比較歡快,隨處可見;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隨音樂節奏跳簡單的腳步舞,教師要給幼兒示范正確的動作,采用“鏡面示范”,因為幼兒還不能準確地分清左右。
通過將傈僳族音樂融入到早操中,編排出具有傈僳族民族特色的早操,不僅能讓幼兒在早操中感受到傈僳族音樂的熱情,還能激發幼兒求知的欲望;可以提高孩子與同伴之間的協作能力,進而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
二、 將傈僳族音樂貫穿于教學活動中
在傈僳族所聚居的怒江州,主要處于峽谷地帶,山高坡陡,地勢比較險峻,導致該地區的交通非常不便,與外界的聯系較少,因此反而使傈僳族的音樂沒有受到侵擾,得以比較完整的保存下來。對貢山縣城區幼兒園而言,傈僳族的音樂文化是比較具有民族特色的園本課程;對于當地的幼兒來說,將傈僳族音樂貫穿到教學活動中,也可以讓他們對傈僳族音樂文化有深刻地了解和認識。
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藝術領域的教育教學活動,帶領幼兒體會、感受傈僳族音樂的多姿多彩。在開展有關的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選擇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節奏輕快、容易學會的傈僳族音樂開展歌唱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可以用直接教唱的方法,直接帶領幼兒一起學唱歌曲,教師教一句幼兒跟唱一句,跟著音樂節奏唱歌;也可以組織韻律活動,先讓幼兒熟悉歌詞,教師再進行教唱,在歌唱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地加入身體動作,例如拍手、跺腳、拍肩等,培養幼兒感受、表現和創造音樂的能力,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促進兒童運動能力和協調性的發展。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選取一些比較歡快、優美、具有代表性且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傈僳族音樂,開展音樂欣賞活動。教師可以開展專門的集中教學活動,讓幼兒欣賞一些傈僳族音樂,并配上一些相關的圖片。例如傈僳族的服飾、樂器、各種民俗等的圖片,讓幼兒欣賞;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將選取的音樂放到幼兒園剛入園或間隙活動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讓幼兒通過傾聽傈僳族音樂接觸更多的傈僳族優秀音樂作品,從而更好地加深對傈僳族的了解、認識;還能讓幼兒在欣賞傈僳族音樂的同時,培養他們認真傾聽的習慣和初步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三、開展有傈僳族音樂相關的主題實踐活動
主題活動主要是指圍繞著與幼兒生活相關的、幼兒熟悉的某一個話題為核心,并將此話題進行擴充,從而延伸出相關的活動。主題活動不僅僅涉及某個領域,它可以將各個領域綜合起來,依據主題的核心,組織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主題活動強調來源于幼兒的日常生活,這樣幼兒的興趣才會比較高。在幼兒園中,教師一般會選擇某一節假日、某個季節或是幼兒的比較感興趣的事物為話題。
對傈僳族來說,教師可以選擇傈僳族特有的民族節日為主題,來開展一系列與之相關的主題活動。以傈僳族的“闊時節”為例,闊時節是傈僳族隆重的民族節日,相當于漢族過春節一樣。“闊時”是根據傈僳族的語言翻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歲首”。傈僳族過闊時節的時間剛開始人們是定在櫻花盛開的那段時間,大致是12月份。后來當地的政府部門將每年的12月20日定為傈僳族的“闊時節”。在節日當天,人們會舉行盛大的節日盛典,如舉行各類比賽、對歌等活動。除此之外,人們還要拜祭祖先、天地,祈求祝福。在這一主題中,教師可以組織、開展關于傈僳族的社會領域的活動,通過利用多媒體設備和一些實物,或是找一些與傈僳族節日相關的圖片、故事、視頻等,結合教師的講解,讓幼兒初步了解傈僳族的一些習俗、發展歷程;如果有條件可以找一些實物讓幼兒認識、了解,如傈僳族的一些節日中舉行的射弩比賽所用的弩箭。教師可以將節日中多姿多彩的舞蹈、音樂融入到幼兒園藝術領域的活動中,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選擇適合幼兒的年齡的傈僳族舞蹈素材進行編排,并教給幼兒,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傈僳族節日的歡樂、激情。教師除了可以選取適合幼兒的歌曲進行教唱之外,還可以用多媒體的形式或展示實物,向幼兒介紹傈僳族的一些樂器、音樂形式。
四、結語
傈僳族音樂來源于生產生活,貼近自然,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音樂節奏歡快。不僅培養幼兒積極、樂觀的心態,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傈僳族音樂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運用到幼兒園教育中,對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焦一梅,張玉瑾.傈僳族音樂文化初探[J].大理學院學報,2008,7(01).
[2]張桂仙,車紹留.怒江傈僳族音樂文化的風采[J].大眾文藝,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