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孫龍
【摘要】高師聲樂表演專業的教學發展越來越科學化、合理化,為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有助力于高校聲樂表演專業藝術教育的發展與繁榮。一代又一代的聲樂專家嘔心瀝血,披肝瀝膽的奮戰在傳統與現代聲樂教育的革新的道路上,新的教學模式不斷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趨勢。本文以高師復合型聲樂表演人才培養為切入點,深入分析了我國高等院校聲樂表演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
【關鍵詞】高師;復合型;聲樂表演;人才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高考制度的逐漸恢復與確立,高等教育迎來一個嶄新的春天,基礎音樂教育的全面展開,具有高水平理論知識教師急需得到補充,九大音樂學院的確立,聲樂表演專業教學也漸漸地備受關注。大批高等師范類學校也相繼開設了音樂的課程,旨在為我國培養初級中學及同等程度的中等學校師資。因此,國家對高師音樂教育給予了高度重視。高師聲樂表演專業教學的傳統模式一層不變,顯而易見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教育并沒有對傳統的教學產生較大的沖擊。90年代以后隨著音樂在人們生活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培養更全面的高素質音樂人才滿足人民容易增長的文化需求刻不容緩,已經成為教育戰線的共識,此時高等聲樂表演專業教學開始自我反省,為了培養出更加全面的專業化的人才,新的教育模式開啟了革新求長之路。
一、新時期高等聲樂表演專業教學的問題
聲樂是一門研究性比較強的、抽象的藝術學科,聲樂學習需要的不僅僅是天賦,而且還需要好的老師進行科學的發聲訓練引導和自己的勤奮努力,現在在聲樂教學過程中,一部分教師仍然還是把教學著重點放在聲樂的技能訓練上,一味地強調聲音的音色。這種一對一的單純的聲樂技能教學模式缺乏創新性,缺乏主動性和對藝術的追求。背離了聲樂藝術的教學初衷,即使是現在流行的聲樂集體課也是一樣的,沒有完全脫離口口相傳的模式。所暴露出的問題可想而知,功利性的教學雖然暫時緩解了招生帶來的師資力量缺乏的壓力,但是也埋下了消極的誘因,學生自身綜合能力的不足,對藝術歌曲的理解不到位、一味地追求高亢嘹亮的聲音等專業技巧問題,而且還不時的將一些錯誤的觀點帶入到教學之中,對于培養合格的聲樂基礎教學人才毫無益處。傳統的教學方式單一,萬變不離其宗的新興教學方式仍然漫步在現代的教學體系中,音樂審美情趣、音樂文化的培養和藝術修養的提高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鍛煉,上課單一、還只是進行聲樂發聲練習曲、歌曲的簡單學唱等形式,內容空洞并沒有從聲樂本身的目的出發,反而去另辟蹊徑以求完成對聲樂的教學。雖然在現在高師聲樂表演專業教學上增添了旁聽、對比教學和對位練習等豐富的教學形式,但是如果仔細研究就會發現跟這些教學與傳統的聲樂教學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也并沒有創造出更加有益聲樂教學的創新性特點。
二、高師聲樂表演專業教學的模式與方法研究
聲樂表演專業教學模式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之上,而要深入到實踐當中,可以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使理論教學能夠助力于實踐技能成長。可以分配聲樂技能訓練為目的小組課,由六七個人一組。可以集體發聲練習,個別指導吸收的方式,相互之間進行對比與分析,可以有效的提高技能訓練的能力。當然了在對歌曲的理解與處理上,老師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學會把握每個學生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曲目,揚長避短。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到對歌曲理解的討論之中,各抒己見,取長補短。聲樂的技能訓練要和歌曲的情感與內容相結合,以情帶聲而不是以聲帶情,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給學生提供有效的觀摩和練習的機會,對于聲樂學習者大有裨益。還有一種就是劇目排練、大合唱排練、社會演出實踐活動等,高師聲樂表演專業教學一定要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和舞臺實踐。定期的安排專業匯報、個人匯演、以及大型的專家講座交流等從而培養學生聲樂表演、社會實踐、作品理解、情感抒發的能力。
總之,高師聲樂表演專業教學的發展之路還需堅定的走下去,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應用,科學合理地設計與實踐都顯得尤為重要。這些不僅僅關系到復合型聲樂表演專業教學的質量和水平,更加關系到聲樂教育事業發展的前途命運。教師們的精益求精,加上科學規律的聲樂表演專業教學方法,能夠極大地滿足聲樂表演專業教學的師資空缺,能夠更加完善的提供給求學者合理有價值的幫助,更能夠在這個刻苦的學習過程之中,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完善學生學習中的短板,不斷克服專業學習中的各種各樣的困難,營造濃厚的藝術學習氛圍,不斷完善自身的不足,從而助力于音樂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孟卓.高師聲樂教學之我見[J].當代音樂,2015(01).
[2]]徐茜.高師聲樂教學改革探究[J].當代音樂,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