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圓
【摘要】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于教育者如何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據2016年中國盲人協會數據統計,我國目前有1731萬盲人,平均每100個人中就有一個盲人。盲人雖然缺失了視覺,卻有著更為靈敏的聽覺、觸覺、記憶等。在器樂的學習上,有一些脫穎而出,展現了非凡的天賦,如著名二胡演奏家華彥鈞、甘柏林,鋼琴演奏家金元輝,古箏演奏家呂香凝、呂佳璇姐妹等。
本人以南京盲校為例,對盲人的器樂教學做了一系列的考察、訪問及研究工作,客觀展現盲校器樂教育現狀,提出所存在的問題,呼吁音樂特教工作者對于器樂教學方面加強重視。
【關鍵詞】盲生;器樂教學;口傳心授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一、南京盲校介紹
南京市盲人學校建于1927年,前身為“南京市立盲啞學校”,是中國第一所公立特殊教育學校。1942年由國家教育部接管,改名為“教育部特設盲啞學校”,直至1987年經市政府批準正式更名為“南京市盲人學校”。學校分為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培養了眾多優秀的視障人才。目前學校有超過200名學生,70余名教師。
二、南京盲校音樂教育概況
作為全國藝術人才培訓基地的南京盲校,在音樂教育方面始終跟緊時代步伐,不僅為義務教育的學生開設音樂教育課程,還為在音樂上有天賦的學生加強特長教育。學校設有合唱、二胡、尤克里里、打擊樂、長笛等音樂課程,著名二胡演奏家甘柏林就畢業于本校。
(一)南京盲校音樂教師介紹
南京盲校目前在職音樂教師有4名,分別承擔了不同的教學任務:盲人教師(普通音樂課),畢業于長春大學聲樂專業;打擊樂專業教師,畢業于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現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二胡教師和及鋼琴教師都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除此以外,南京盲校還分別成立了民族打擊樂隊、尤克里里樂隊和長笛樂團(社會公益項目)。除民族打擊樂隊外,其余兩項都外聘了專業教師。
(二)南京盲校音樂課的課時安排和教材使用情況
在義務教育階段,南京盲校安排每個班級(約20人)音樂課一周一次課時,每次40分鐘,上課主要是由盲人教師教學生唱歌等。器樂教學一周三次課時,每次40分鐘。器樂特長培養方面,采用一對一專業授課方式,每周安排一小時的上課時間。
南京盲校的四名音樂教師,除一名全盲可以讀懂盲譜外,其余都不能讀懂盲譜。因為盲譜的學習比較困難,花費的時間與精力較多,即便是盲人教師也不愿向學生教授如何讀盲譜。所以,器樂教師只能依據個人專業及學生的程度,自行選擇教材或樂譜進行教學。并且盲生在演奏器樂過程中,無法一邊摸譜一邊演奏,因此教師也只能采用口述的方式教學。
三、盲校器樂教學的探究
盲人的器樂教學相對于聲樂教學來說,難度較大。由于盲生無法通過視覺觀察對所學樂器有直觀認識,所以在姿勢、指法、音準、技巧等方面不能向教師模仿,學習起來十分困難。
“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也會為你開啟一扇窗”。正是因為視覺的缺失,所以在聽覺、觸覺和記憶上,盲生更為靈敏。器樂教師從這些方面入手,揚長避短,開展器樂教學。
(一)基本樂理教學
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課上,雖然教師會提及一些樂理知識,但是用于器樂學習是遠不夠的。所以每一位器樂老師會單獨利用課堂時間再給盲生們補充必要的樂理知識,以滿足器樂學習。例如音階、琶音等練習是每個器樂學習者的基礎,教師要向盲生解釋這些概念,必要時運用鋼琴或其他樂器演奏,讓盲生聽懂教師所要表達的意思。
(二)器樂教學方法
器樂如何“上手”,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如何讓盲生“認識”自己所學的樂器并能夠演奏出正確的聲音。筆者通過對盲校教師和學生的調研,得出結論:這個階段的學習是最困難的階段。
因為不能直觀地“看”,所以教師需要有足夠的耐心,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反復向盲生講述學習內容。當盲生理解出現難度時,教師只能放慢速度,在教學過程中用一些盲生能夠理解的生動形象的比喻來加深學生印象。本文將從聽覺、觸覺和記憶三方面闡述教師對于盲人的器樂教學是如何展開的。
1.聽覺
在視覺缺失的先天條件下,聽覺成為盲生的優勢,他們的聽力甚至比普通人更為準確、靈敏,利用這一特點來幫助其學習樂器演奏。例如,在鋼琴教學中,教師會先將左右手旋律合起來彈奏幾遍,再分別彈奏左手和右手旋律,以清晰聽覺。大部分盲生在進校前并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所以沒有固定聽覺,但是教師在演奏鋼琴時,會用淺顯的語言來形容音樂的感覺。比如在分辨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時,首先向學生講述和弦結構的不同,從和弦性質上來分析,大三和弦更為明亮,小三和弦比較暗淡。這樣,當盲生聽到音響效果后,可以更容易地理解。
多數教師在對于盲生的器樂教學中采用“口傳心授”的方式,一遍遍將教學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不過在現代化教學中,教師也會運用多媒體資源來幫助盲生學習。如播放mp3,以加深盲生的聽覺印象。盲生在課堂上攜帶手機或錄音筆等工具,將上課內容錄好,以便課后練習,甚至他們可以利用手機或電腦等工具在網上尋找、收聽一些樂曲,以幫助其學習。
2.觸覺
學習樂器之初,教師會用語言來形容樂器,采用“手把手”的方式讓盲生觸摸,對所學樂器的構造有一個基本了解,知道樂器的發音原理是什么,雙手應該怎樣配合等。鋼琴教學中,教師會讓盲生觸摸琴鍵,分辨出黑白鍵位置的不同;教學生擺放手腕、手指,如何切換指法等;二胡教學中,教盲生如何擺放手型,掌握手指的把位和琴弓的操作。必要時,可讓盲生觸摸自己的肩膀、關節、手腕、手指等部位,用肢體語言來糾正盲生的錯誤,引導其正確學習。
3.記憶
無論聽覺還是觸覺的學習都離不開良好的記憶功能,學習的最終還是記憶的不斷加深。教師在進行器樂教學時,盲生要記住演奏樂器的姿勢、手型、指法、技巧和樂譜等。在盲生能夠演奏出單音后,教師可將樂譜一句一句分解教學,直至盲生能夠背下來。雖然學校有盲文教材,但是由于盲生在演奏樂器的過程中,無法一邊摸著樂譜一邊演奏,所以,所有的樂曲只能背譜,花費時間很長。不過正由于盲生的記憶特長,他們的模仿能力也較強,能夠通過感知來模仿教師所要表達的音樂情感,以此來處理演奏過程中音樂的高低、強弱、快慢等技巧和表情術語。
四、盲校器樂教學的難點與思考
隨著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不斷發展,越來越重視藝術教育。音樂有著天然的可以影響人心靈、情感及肢體的特殊功能,在對于盲生的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柔軟”的力量,可以幫助盲生抒發內心的情感,提高自信,陶冶情操,從而堅強地面對生活。
然而在盲生的器樂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調研和考察發現了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問題提出一些個人思考。
(一)課時少,無正規教材和琴房
義務教育的器樂課采用一對多教學,一周三次,一次40分鐘;特長教育是一對一教學,一周一次,一次1小時。盲校的學生數量不算多,學校開展的活動較為豐富,當活動時間與教學時間相沖突時,學生會參與活動而放棄器樂學習時間。這樣一來,課時量跟不上,影響了教學進度。
其次,因為學習盲譜的難度大,教師即便能夠讀懂盲譜也不會教盲生學習盲譜。器樂的教材都是根據教師自身專業和學生的程度自編、自選,上課內容彈性大,不能對每一個盲生都做到循序漸進、因材施教。
學習器樂需要相對穩定的場所不斷加強練習才能進步,但是學校并沒有設立練習的琴房,盲生只能在課上練習樂器,或者在宿舍、空教室、操場練習。但公共場合練習樂器多有不便,許多盲生只能選擇放棄練習的時間。
(二)樂器的管理問題
目前,盲校學生所用的樂器主要有三方面來源:學校購買、個人購買和社會捐贈。學校購買及社會捐贈的樂器歸學校所有,除上課時間外,不會分發給學生,沒有了樂器就無法練習。由于盲生“看不見”的問題,個人購買樂器丟失的現象時有發生。也因為“看不見”,在器樂課結束后,不擦拭或者不保養時有發生,損壞現象嚴重。經常在課上出現樂器不能發聲或毀壞的情況,影響了教學進度。
(三)盲生的家長需提高重視
南京盲校是寄宿學校,絕大多數盲生都是住校生,家長只在法定節假日將其接走,這期間大部分家長是不知道孩子在校的具體學習情況的。義務教育階段的盲生還未成年,心智尚未成熟,無法做到自我約束和管理。如果選擇學習一件樂器作為特長,就需要家長的配合與監督。而職業教育階段的盲生,在學習器樂和掌握一項生存技能方面,家長更重視后者。不少家長認為樂器隨便學著玩玩就行,將來還是需要一門手藝立足于社會,所以無論盲生本人對于器樂學習有興趣否,是想深造否,家長的反饋一般,重視程度較低。
人的情感、意志、品質對于人的成功往往起著比智力更加重要的作用,而人健康的情感又離不開長期的藝術熏陶。多數盲生在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自卑或自閉的問題,音樂作為一門聲音藝術,能夠給予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不少盲生家長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盲人需要聽見音樂世界的真善美,以此排解不良情緒,凈化心靈,從而坦然、樂觀地面對生活。在器樂學習上,如果遇到再多困難也能夠做到堅持不懈,養成了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品格,對于盲生其他方面的學習將會起到極大的幫助。
五、結語
盲人作為殘障人群的龐大群體,特教工作者們除了給予一些生活的關心和幫助,還需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這些年,音樂教育在藝術教育中越來越被重視,盡管從事盲人器樂教學這項工作非常困難,但是只要教師有足夠的耐心、科學的方法、配套的教材、完好的樂器、家長的配合、盲生的勤奮,相信困難一定會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郭大海.關于盲人聲樂教學之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3).
[2]陳明大.盲人高等音樂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00 (06).
[3]連赟.中國特殊音樂教育:歷史與現狀[J].南京藝術學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