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原經濟區”地處于我國中心地帶,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原微天下之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及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自古時就有二十多個王朝建都于中原,從而變得出“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由此可見中原在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所占地位舉足輕重。我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文明歷經多少滄桑歲月,其他三大文明古國都在歲月長河中被侵蝕,唯有中華文明在悠長歷史歲月之中傳承下來。
【關鍵詞】民間舞蹈;“火龍舞”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豫西“火龍舞”起源
“火龍舞”為河南比較獨特的民間舞蹈,主要分布于孟州轄區槐樹鄉龍臺村和周邊村莊以及到洛陽、濟源等城市。民間流傳著兩種有關“火龍舞”的傳說,一種是蜘蛛成精污染天河圣水,并利用蜘蛛網罩住天河。春季到來,卻無法降雨滋潤大地萬物,華夏大地一片生靈涂炭,萬物枯竭,民不聊生。玉皇大帝令青龍去降服蜘蛛精。在降服過程中青龍被蜘蛛網所困,玉帝又命令火龍消滅蜘蛛精,于是蜘蛛精被火龍所噴的熊熊烈火燒成了火紅火紅的球團團。事后玉帝大喜,令火龍駐守龍臺,讓天河水能及時播雨灌田,使得萬物自然生長,大地和諧為天下百姓所造福。故而天下百姓鑼鼓齊鳴,舞火龍歡祝,從而祈禱來年五谷豐登,風調雨順。第二種是起源于商周末期,商紂王在位時大興土木,龍臺村被分攤了大量的磚瓦燒制任務,天氣久旱無雨建鹿臺的磚瓦燒制不出來,人們畏懼紂王而不敢稟報無法生產,龍臺的一個叫常的人想出用假龍來引雨,后來次次無果,便想出將油沽肚插入龍體內,夜晚祈求降雨效果不錯,于是夜間“火龍舞”誕生。
二、豫西“火龍舞”的表演形式
民間“火龍舞”是社會歷史形態的存留,上層建筑的意識形式,也是社會意識形態它在階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文化,從而早期的“火龍舞”更表現為統治階級所服務的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心理的存在。先秦時期的宗教祭祀樂舞“蠟”“雩”“儺”“巫舞”和《九歌》,伴隨著小農經濟和手工業小商品經濟的發展,民俗類歌舞日漸繁榮發展。舞蹈的表演形式更能真切的反映出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狀況、民風民俗,舞蹈形式的存留更是抒發情感,借舞抒懷的工具。
時至今日,“火龍舞”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十六,都要組織多條火龍鬧新春。舞龍之前必須先行五龍廟進行“火龍舞”的序—“祭龍”,之后才開始走街串巷的表演活動,蜘蛛燈在一只只“火龍”前引導前行,“火龍”則隨著蜘蛛燈的節奏韻律隨之翻騰、舞動前行。遇柱則盤旋而上或向蜘蛛燈噴射焰火。夜間火龍肚內將會插入“油沽肚”,形象更是栩栩如生。“火龍舞”的表演借托于敘事性故事為主和獨特的造型形象、表演手法,用以鑼、鼓、螺號為伴奏的樂器進行表演。“當今“火龍舞”延續歷史的軌跡在向前發展,古時龍在中華文化的標志。“火龍”的造型,類似麒麟,主要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構成一只完整的“火龍”。舞龍的同時伴有鼓點樂器,以打擊樂器為主要伴奏形式。“火龍舞”主要有臥龍、闖四門、盤龍、龍上臺等表演形式,并以這幾種表演形式延續到今天,當今火龍舞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形成了風格獨特的民間舞蹈“火龍舞”。
三、豫西“火龍舞”的傳承和發展
社會發展時代更替,一代代人不同的價值追求、不同的文化認同、不同的的時代環境,造成不同時期的人民群眾的審美追求,審美角度以及文化的不同程度等都影響著民間傳統舞蹈的傳承和發展。不同的地域文化有著其不同的文化價值以及歷史積淀,代表著一個地區歷史的文化,更是展現著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獨特性,獨樹一幟且源遠流長。“火龍舞”體現著中原文脈的精神,是中原精神品質、勞動智慧的表現,更是體現了河南人積極向上、豪放灑脫、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時代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火龍舞”隨著時代的變遷,當今民間舞蹈演出場地以及人們的喜愛程度都影響著“火龍舞”發展。舞蹈藝術在時光更替中不斷發展,創造出了一批一批優秀的藝術文化。在諸多因素影響下民間藝術以如今的姿態呈現在我們面前。起源于人民群眾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鮮明的傳承性。舞蹈作為較早出現一種藝術形式,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有“手舞足蹈”來傳情達意更創造了舞蹈所要借助的“工具”。
作者簡介:陳玥(1997—),女,河南省駐馬店人,本科在讀,就讀于西北民族大學,2014級舞蹈編導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