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環
[摘 要] 依托藝術素養評價改革思路,力圖構建以美術新課程標準為依據,以美術課堂教學、社團活動、素養監測、藝術特長為線索的區域中小學生美術素養評價體系,通過多元評價方式,引導中小學美術教學關注美術本體、關注學生能力發展、關注美術特長激勵,進一步提升區域學生美術綜合素養。
[關 鍵 詞] 美術素養;評價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 G62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2-0082-02
在教學評價改革過程中,學生美術素養評價的研究與實踐往往被忽視,使評價相對滯后,筆者發現部分教師對學生的美術素養評價存在以下誤區。
一、主觀式評價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中教師主導個人評價觀,缺少全面的、完善的、重過程、重創新的美術教學評價體系,導致學生未能及時掌握美術學習信息,壓抑了學生美術的興趣與積極性,長此以往出現厭學情緒。
(二)傳統式評價抹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教師往往只重視結果評價,不重視過程評價。忽視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及表現力,抹殺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影響學生個性與創意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個性發展。
(三)單一式評價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教師除了只重視美術作業評價外,往往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興趣培養,忽視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期末美術成績的評定也采用單一式評價,缺乏美術社團活動、校外活動以及特長項目的評價機制。
二、中小學美術素養評價體系的構建與研究
本文通過課堂教學評價、社團活動記錄、藝術特長展示、藝術素養監測等四大板塊,構建多維美術素養評價體系。
(一)基于素養標準,建立課堂教學全程評價
1.年段分層,提煉藝術素養標準
(1)教材內容中提煉學科核心素養。美術學科的五個核心素養: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態度、創新能力、文化理解。美術教師應圍繞核心素養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其一,選擇有利于形成核心素養和獲取知識的方式;其二,在知識與技能情境中解決問題。
(2)校園文化中構建師生美術文化。學校美術文化的構建包括美術教研組文化、美術課堂文化、校本美術課程文化的建設等,只有不斷地在價值引領、有機滲透、課改創新、有效生成,才能在常態中培養師生的美術文化意識,逐步形成美術文化習慣。
(3)美術課堂中建構學生美術素養。美術課教學只有把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并與學生原有認知、美術素養水平不相一致的內容與學生發生碰撞,產生矛盾,造成不平衡,學生才會主動自覺地去建構和生成。
2.關注課堂,采用全程評價形式
(1)課堂學習興趣評價(初始評價)
在課堂教學初始評價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前準備、學習參與度等,給予相應的評價,并及時記錄情況,以便客觀地完成課堂學習興趣評價。高度地評價學生的參與興趣和參與熱情,有助于學生將主動參與意識貫穿教學始終。
(2)課堂過程創意評價(深入評價)
學生想象豐富而具童趣。美術課中,特別是設計課中,學生的想象更能得以發揮,對學生富于幻想的創造思維,教師就應十分尊重,同時充分肯定其具有合理、創新因素的部分,哪怕那一部分是極其細微的,也必須充分肯定。
(3)課堂作業質量評價(終結評價)
學生課堂美術作業是每課時教學目標的體現,它不但能了解學生對美術語言的理解與表現的程度,還可以反映學生的認知水平、情緒狀態、意志力、美感、創造等方面的發展,要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評價學生的美術作業以及課堂表現。
(二)特色課程研發,構建美術社團評價體系
美術社團老師應用新研發特色課程,讓更多的學生參與感興趣并適合自己的社團活動,并積極構建社團評價體系,讓學生在美術類社團活動中進一步提升藝術素養水平。
1.基于社團,開發特色教材
(1)關注傳統藝術,開設社團課程。學校社團應通過實踐、探索,以傳統藝術為突破口,結合校本課程,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發展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以學生“生活世界”為本,用傳統藝術熏陶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豐富學生的人文底蘊。
(2)發揮教師特長,開發社團課程。學校美術老師可根據自身特長開發項目,充實校園美術社團的課程內容,并努力使這些項目成為學校特色項目。如我區老師開發的“超輕黏土”系列微課進社團,切實、有效地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3)結合文化特色,開發社團課程。學校的文化特色是學校深層次思考的結晶。鮮明的學校文化特色是學校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價值的集合。如我區開發系列的動漫教材和富有地方民間藝術色彩的彩燈課程,為學生的審美教育提供多元素材。
2.基于實踐,構建社團評價體系
(1)過程性評價與階段性評價相結合。在社團活動中,教師通過作品展示、評價登記表等形式記錄,以便客觀地完成美術社團活動質量評價,可通過觀察、交談、小組評議等方式綜合進行。學校可根據實際,采用成長記錄方式,及時收集階段性成果資料。
(2)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家長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多元化評價主體,可以是學生、家長、教師一起參與評價。學生分為自評和互評,每學期不少于兩次,評價結果作為總評的參考意見。此外,每學期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家長參與學校社團活動或校園藝術活動。
(3)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教師的定性評價要在充分分析學生優秀美術作品、社團活動表現記錄等資料后,客觀描述學生美術學習的進步和不足,用激勵性語言從正面加以引導,將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結合起來評價每一個學生。
(三)精心研制工具,規范區域藝術素養監測
在學生美術學業成績的評定中,教師應改進學生期末美術成績的評定方法,建立綜合性的評價方式,同時也要進一步規范區域藝術素養監測。
1.期末評定,建立綜合成績檔案
(1)制定評價細則,完善評價機制。學校教導處和美術組共同制定評價細則,針對不同年級學生采取不同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體現科學性、多樣性和情境性。評價等級分為優秀、良好、合格、待評四個等級,評價不合格者經教師輔導后再測,直到其合格為止。
(2)采取多元形式,完成階段性評價。期末階段性評價包括指定項目和學生自選技能強項考核,其分值各占50%。其中指定項目著重評價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強項考核指允許學生某一強項進行考核,充分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采用展評的形式進行。
(3)綜合學習態度,確定學期成績評定。期末總成績評定以學生平時美術學習態度和平時作業等級為主,測查成績作為參考,總評成績采用獲得最多的等級給予評定。凡是在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藝術素養監測中獲得優秀學生,其成績評定在原來等級上進行加分。
2.規范操作,實施區域素養監測
(1)組織專家命題,開發監測樣卷。我區邀請美術教研員和優秀美術教師組成命題專家委員會,為區域美術素養試題“把脈”,大大提高了試題的專業性。試題命制盡量體現美術學科特點,關注視覺藝術特點,關注美術素養核心要素能力,且樣卷的開發具有操作性。
(2)遵循相關文件,實施素養監測。區域藝術素養監測促使學校開齊開足藝術課程,全面提高藝術課程的教育質量與學生藝術素養,建立和完善中小學藝術教育質量評價體系。近兩年監測對象為區義務教育階段六年級、九年級學生,監測內容以教材為標準。
(3)做好數據反饋,全面分析質量。藝術素養監測結束后,教研員組織相關人員開展質量分析會,反饋全區美術監測狀況,分享優秀經驗。通過監測持續推進常態課堂教學過程性評價研究,進一步關注課堂,關注學生的學習質量。監測結果也為區域教育教學管理提供依據。
(四)搭建實踐平臺,落實特長項目評價機制
評價并非是課堂一次性完成的任務,而是對每個學生在相當時期內成長、發展進行追蹤的過程。學校鼓勵學生參加校外藝術實踐活動,發展個人藝術特長,同時提供了不同的平臺展示學生的藝術特長,并落實加分評價機制。
1.基于交流,參加校外藝術實踐活動
(1)堅持業余愛好,參加校外書畫學習。學校的書畫社團往往人滿為患,為不斷滿足學生的興趣和特長發展,學校為進一步鼓勵學生堅持業余愛好,發揮特長,可對參加校外書畫培訓機構學習的學生及獲得榮譽也在藝術素養評價上給予體現。
(2)結合社區活動,積極參與作品展覽。春節、元宵佳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都會開展一些社區和學校的聯誼活動。如在元宵節,部分學生通過創新材料、材料方式,確立主題,再根據燈籠的造型特征,進行制作和美化,不僅豐富了藝術實踐經歷,也提升了綜合素養。
(3)參與校際(國際)交流,體驗異國藝術氛圍。近幾年,我區中小學頻繁與國際友好學校開展了游學互訪活動,雙方學校都制訂了相應的藝術學習交流計劃,創設更便捷、更直觀的交流平臺,讓師生能切身體驗多元藝術帶來的精彩與魅力,更加開闊了學生的藝術視野。
2.基于發展,落實藝術特長加分項目
(1)營造氛圍,開展學校藝術素養比賽。藝術教育面向的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少數藝術天才。學校可結合校園文化活動,開展書畫類評獎活動,如科幻畫大賽,工藝制作比賽,藝術節可開展各類美術單項評比活動等,并進行評獎,讓有特長的學生都有展示才能的平臺。
(2)做好記錄,鼓勵參加校外賽事。校外藝術比賽是美術教學的一項重要的課外活動。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參加比賽,并將其取得的成績做好記錄,有利于激發學生美術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健全了教學評價的機制,讓更多的學生為校爭光,也為自己加分。
(3)培養特長生,輸送美術專業人才。作為美術教師,應更好地讓美術特長生通過“合格+特長”的培養方式,為高一等學校輸送合格人才,并建立相關輸出人才檔案,使這些美術特長生找到了施展藝術才華的舞臺,為今后的學業發展和就職方向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思考與展望
(一)構建一套科學的美術素養評價體系
通過研究,建立明確的指標體系,能對中小學生的美術素養水平測量提供依據,為檢測學生美術學習的效果提供保障。同時開發一套科學的、富可操作性的評價方式,構建一套相對完善的美術學科評價體系。
(二)形成一種和諧的美術教學標準意識
通過研究,積極促進教師研究美術素養的核心內容,并將美術素養標準變為課堂中執行教學和評價任務的自覺行動,尋求真正能夠發揮作用的評價方法,促使美術教師建立“教與學”的標準意識,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打造一項基礎的美術素養提升工程
通過研究,關注學生藝術課程學習水平,也關注學生參與藝術活動的經歷;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也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既關注學生的美術學習基本要求,也關注學生的特長激勵,進一步提升區域中小學生的美術素養。
參考文獻:
耿書麗.教學評價策略與技巧[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