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想
【摘要】無論是哪一門學科,想要透徹地研究,就必須深挖其歷史,弄明白其出現的背景,看清楚其發展的過程,才能著眼于現在,去展望未來。文章第一部分講述了琵琶藝術的產生以及在琵琶藝術發展史上重要的三個高峰時期和其主要標志。如果沒有技術支撐,樂曲的闡述是空中樓閣。第二部分從琵琶右手的基本指法“彈”“挑”“輪指”出發具象分析習琴過程中常出現的幾個問題以及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琵琶;曲項琵琶;高峰;彈挑;輪指;自然
【中圖分類號】J632 【文獻標識碼】A
一、琵琶藝術的發展
我國目前傳承的琵琶為曲項琵琶,是一件來自西域,落土華夏,并以頑強的藝術生命力扎根、開花、結果的外域樂器。經過無數的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樂器制作家以及所有琵琶愛好者的改造和傳播,千年的“華化”沉淀,這件古老而神秘的樂器終于被歷史與大眾認可,成為中國傳統樂器中具有獨特魅力的一員。
曲項琵琶傳入我國時其形制特征為梨形音箱、四弦、四柱,演奏姿勢為橫持或斜下持,用撥子彈奏。隋唐時期是曲項琵琶發展和成熟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這一時期最關鍵的兩項改革:品位的增加以及撥子演奏改為手指彈奏。直接推動了曲項琵琶演奏藝術的發展。從這一時期開始,琵琶演奏姿勢由橫持改為豎持,使左手得以解放,并迅速吸收中國傳統樂器琴、箏的演奏特點,產生推、拉、吟、揉、打、帶等演奏技法。棄撥子用手指彈奏后,琵琶右手基本演奏技法出現了“輪指”。單一的“彈”“挑”技法已滿足不了時代的需求。品位的增加,擴大了琵琶演奏的音域,極大地提高了琵琶演奏的藝術表現力。隋唐時期,在琵琶藝術發展史上被稱為第一個高峰時期。
據歷史記載,在唐代作為宮廷燕樂支柱之一的琵琶,到了明清時期又以民間音樂的形式再度崛起。在明清時期,琵琶形制在不斷探索中進一步完善,演奏手法也在大膽吸收中形成體系。這一時期牢固樹立了琵琶用豎抱式的姿勢,指甲面觸弦的演奏方法;派別、演奏體系和代表性樂譜的出現與成熟;優秀的琵琶樂手在繼承和創新中為后輩留下無數優秀的樂曲。明清時期,在琵琶的藝術發展史上被稱為手彈琵琶的高峰時期。
二十世紀是中國琵琶藝術從傳統邁向現代的一個世紀,首先,在樂器的形制上,劉天華先生以十二平均率為標準,在琵琶六七品間加一品,成為四相十三品;經歷了三十年代的六相十八品,終于在六十年代定型成為流傳最廣的六相二十四品。在琵琶流派上,二十世紀前半葉逐漸形成了“無錫派“浦東派”“平湖派”“崇明派”“汪昱庭派”(簡稱“汪派”)等流派。后半葉受社會制度等各方面的影響,民間式的教育傳承逐漸被學院式的專業教育所取代,就此琵琶藝術作為中國民族樂器的重要門類在人民大眾的腦海中扎根。趨于專業化是第三個高峰時期的主要特點。
二、右手基本技法解讀
“方法比努力更重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些常常在耳邊響起的話語足以說明學習這條路我們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為順應不同時代的要求,曲項琵琶發現進程中形制上由簡到繁,演奏姿勢由橫到豎,琵琶樂曲由易到難。但追根溯源,琵琶右手的基本技法分為兩個方面:彈挑和輪指。
(一)彈挑
無論是隋唐時期之前的撥子演奏還是之后棄撥子用手指彈奏,彈、挑被視為琵琶的命根子,決定著琵琶總體的音響。它作為琵琶最基本的演奏技法,以基本單位“點”為發音形式,一音一點,可以說是音點的藝術。毫不夸張地說,彈和挑所代表的音點藝術基本包含了右手動作中所有的技法及其變化組合,所以說,它的技術最簡單但也最復雜豐富。
不得不說的是,彈挑之所以取代撥子是因為彈的音色與挑的音色在統一中又有所不同。劉德海先生將彈的音色視為陽剛之美,而挑則為陰柔之魅,陰陽相輔相成,在美學和實踐的角度也是論證成功的。
“大道至簡”這個觀點用在琵琶的學習和基礎教學中也是毫無違和感的。我們一直在刻意強調類似于握雞蛋的手型、手腕突出的角度、手臂與面板的距離、同一個音應該用左偏鋒、中鋒還是右偏鋒的問題等。但在基礎教學中,擺在首位的必然應該是自然的方法和美的聲音。
首先,習琴者應明確彈、挑的方向,掌握好持琴的姿勢、自然的手型,找準手指在弦上的最佳觸弦點,是彈挑學習中首先要做到的先決條件。
在做到彈挑學習的先決條件之后,手指的獨立性便是基礎練習中首要解決的問題。在保持肩膀、手臂、手腕、手背以及不觸弦的其他手指相對放松、保持不動的狀態下,以自然的手型在最佳觸弦點單彈或單挑,聲音發出時教師正確地引導學生判斷美的音色,記住這個聲音之后多練習,多體會。在這一過程中,切忌貪音量、貪速度和過度緊張,貪音量會使其他手指或手臂幫忙,無法起到單獨訓練的意義;貪速度則會導致動作不到位,練習效果不明顯,更嚴重的則會導致手指受傷;適當的緊張是習琴必要的條件,但過度的緊張會導致肌肉緊縮,血液無法正常運轉,長此以往用不自然的方法練習,后果不堪設想。
用自然的手型、自然的力量彈出自然的聲音。在糾正學生彈挑的過程中,我發現彈重挑輕的問題很嚴重,甚至大拇指不知道該如何運動。“彈”是食指自然伸出,大關節帶動小關節再到指尖彈弦;“挑”同樣也是,但在挑里弦時常會碰到下一根弦的情況,一旦碰到學生就會懷疑方法的正確性,或者每到大指觸弦時就會神經性緊張一次。
(二)輪指
在琵琶藝術發展史上被稱為第一個高峰時期出現棄撥子用手指彈奏后,琵琶右手基本演奏技法里開始出現了“輪指”。輪指被稱為琵琶的“歌喉”,是琵琶最基本、最有特色的指法。輪指對一個人的演奏水平有著決定性的作用。琵琶與弓弦樂器不同,“點”是構成琵琶音樂的基本單位,所以,其線條也是由無數點組成。而輪指顧名思義就是由右手食指、中指、名指、小指、大指五個指頭產生五種音色連續不間斷地觸弦,構成一條平坦舒緩的曲線,再由這條曲線組成一個分不出首尾的圓。一個好的輪指要求這五個不同長短、不同粗細的指頭在力度、速度、音響等方面要做到統一。
同樣,手指的獨立性在輪指的基礎訓練中仍然是重中之重,與彈挑有著相同的技術要求,但輪指比彈挑付出更多的耐心與耐力,其原因是無名指與小指在生活中長期處于輔助功能,如何做到與食指、大指音色上的統一便是問題的根結所在。每天堅持一個一個指頭夸張撥弦的訓練,但輪指仍不理想,在做過實踐之后我發現這樣固然鍛煉獨立性,但缺失了訓練的真正意義。輪指最終的目的是歌唱性的線條,在極慢速長輪中練習每一個指頭的夸張動作可以使我們在整體的動態動作中練習局部的夸張動作,食、中、名、小四個指頭分別與大指進行“彈挑”練習。但劉德海先生說過,切忌用枯燥乏味的空弦音作為練習的基音,既無美感也無效果。
在輪指的手指獨立性練習趨近于音響統一時,應增加中速輪練習,由半輪、六指論、七指輪、兩輪直至十輪增強輪指的耐力和線性訓練。但由于連接無名指和小指的肌腱較為薄弱,練習中要注意把握尺度,防止手背肌肉群出現損傷。
基礎訓練是走入琵琶藝術的敲門磚,但在訓練過程中也有著細微到我們容易忽視的關鍵問題,琵琶藝術博大精深,我作為一名在校研究生,資歷尚淺,就我練琴和教學中常遇到的基礎問題做了詳細的思考,也在本文總結了在實踐中較簡單有效的解決方案。希望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幫助到需要的同仁。
參考文獻
[1]袁靜芳.中國琵琶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