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潤
【摘要】語音語調的情緒與情感表達實踐證明,語調是內在情緒與情感的一種具體反映,或者是內心思想活動的外化。重視這些以往常常被忽視的聲樂語音學的相關知識,是聲樂學習者在以后的聲樂語音知識學習中及其重要的工作。
【關鍵詞】語音;語調;情感;表達點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聲樂語音語調是一個流動的語音流,它要表達一定的情感,是通過其在語音運動狀態中所呈現的語調的抑揚頓挫、隨之的語氣感受和整體的語音運動趨勢來實現的。
一、語調高低中蘊含的情感
(一)高揚調
高揚調,又稱升調,顧名思義就是調式逐漸上升的調型。它比較適合于表現歡快的、熱情的、奔放的、激昂的、贊頌的、果敢的、熱烈的、堅毅的或是憤怒的、驚慌的、命令的、設問的、號召的語氣。如《長江之歌》。
(二)低抑調
低抑調,又稱降調,指的是由高而低的調型。比如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等。但為了強烈表達積聚在內心的激情,語調卻是堅實有力的;相反,語調的低抑也不只限于表現沉緩悠然的情緒。如《義勇軍進行曲》中,那堅定不移的號召雖處在低音區,但在降抑中仍然是鏗鏘有力的。在高與低或揚與抑中,同樣都可以加強力度,予以著重和突出。平直調,就是語勢平穩、沒有高低抑揚交錯的調型。不過這種調型語勢較平緩,在抒情的敘述中旋律線沒有大幅度的跳動。如《請到天涯海角來》《小河的水靜靜流》等。絕對的平直是不存在的。曲折調調型的音高趨勢曲折多變,用以表現諷刺幽默、滑稽詼諧、猶豫躊躇、奸險狡詐、哭聲笑語等聲情語態。如歌劇《白毛女》中地主管賬穆仁智的幾句唱,音樂采用滑音、顫音,以及間隙的跳躍、休止、停頓等顯示出他神秘、狡獪的陰險嘴臉。可見曲折調型表現出較特殊的語氣神態,音樂旋律的突變性與裝飾性比較強,音的高低強弱、長短、節拍與音色往往出現不規則的交錯與特異色彩。像歌唱中哭腔與笑腔也屬于聲樂表情中的特異色彩,富有曲折多變的語氣聲態。
二、語調速度中蘊含的情感
隨著人的情感發生起伏波動,語調也就會產生相應的變化。語言的速度同樣具有千變萬化的豐富表現。語速節拍快,句式緊湊,字多腔短,詞情多而聲情少;還有一種自由變化的語勢,不受音符時值的限制,長短快慢皆根據情感與風格的表達需要來定,松緊自如,和諧適度。
語調的快慢疾徐、突快、突慢、漸快、漸慢、稍快、稍慢可以創造出細膩的語氣語調,從而突出歌曲的音樂表現力與情感變化。例如,桑桐作曲的《天下黃河十八灣》的引子部分,從黃河的遠處傳來隱隱約約的船工號子,聲音由遠漸近,由弱漸強。由于微妙的力度變化,因而營造出一種極為深遠的意境。結實、渾厚的男中音隨著演唱力度的變化,給人們帶來一種心靈的震撼。如在處理“快板”時,要求口齒敏捷靈活,并交代清楚字的各個成分,發揮好語言的表現技巧。運用強弱對比與變化進行歌曲處理,不僅是最常用的手法,而且也是最有效的手段。適當地運用力度處理,能使樂段、句逗更為鮮明,更獨具特色,能使演唱更為細致,音樂表現力更加豐富多彩;能使歌聲層次分明,富有色彩變化。
三、語調頓挫中蘊含的情感
音響的頓挫連斷不僅是人生理呼吸的需要,也是心理思想和情感變化的需要,它還是聲音造型的需要。運用語調的頓挫連斷可以豐富抒情達意的音響效果。說話或歌唱都不可能一口氣說完或唱完,它是在停頓中斷與轉折延續的不斷變化中傳達思想情感的。現將頓挫連斷的特點與表現方法分別敘述如下。如歌曲《開路先鋒》中的“嘆息”與“無用”前的休止,有力地強調了語氣,加強語句的氣勢。歌劇《洪湖赤衛隊》選段《湖水清,污水溝》中的“外甥女”與“說”前的休止,突出了人物別有用心的奸詐語氣。
四、語調連斷中蘊含的情感
歌唱中“連音”是指圓滑而連貫的音,它要求字音之間要圓滑流暢。而歌唱中的所謂“斷”音是與“連”音唱法在表現上有明顯的非連音的感覺。樂句字與字之間多少保留一些間隙,相對來說旋律性不是那么婉轉,而有一種跳、頓的感覺。演唱時要注意字頭要適當加強彈性與力度,氣息的連貫性雖不如“連”音唱法明顯,但也要注意呼吸的支持點與咬字、吐字的發聲緊密配合,使共鳴音色仍具有表現力。
五、結語
語言在運用中產生的語調、語氣和語勢,是語言具有表情達意功能的關鍵因素,正是由于它們的變化,才使同一句話產生了不同的語義概念。
參考文獻
[1]朱曉農.語音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余篤剛.聲樂語言藝術[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