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劇自從民國時期就傳入了寧夏,與當地的歷史人文進行有效結合,并逐漸發展,并以其獨特的藝術文化感染力危及到了已經形成了流行于銀川等地的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相關班社,影響頗為深遠。并且諸多藝人開始改學京劇,逐漸形成了京劇與梆子“兩下鍋”并存的演出模式。在20世紀初期,隨著京津等地的名角來到寧夏,發展至此,京秦合演的局面逐漸形成。相比較而言,京劇的表演模式與名角的相互配合,就其演繹程度上來說,大益于秦腔的劇目發展和相關技藝的精進,流寓寧夏的京劇藝人,對京劇在寧夏的傳播以及秦腔的進步都起到了相當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寧夏;京劇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一、山西梆子和河北梆子紛紛改演京劇
在20世紀初,京劇最為流行,那時候以譚鑫培老先生為支柱的老生代表頗負盛名。又以梅蘭芳為代表的旦角興起正酣,各京劇名角都紛紛編演新題材的喜劇,逐漸形成了基于北京為中心的京派和以上海為代表的海派,在當時,京劇的數量達到了一個令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地步。但是,相對于地處偏僻的寧夏地區,確實沒有受到京劇影響力的巨大感召,在當地,最受群眾喜愛的依舊是山西梆子。可是,隨著當地名角十二紅的因病去世,山西梆子也漸漸處于沒落狀態,于是造成了很多藝人連自身溫飽問題都難以為繼,他們為了生存,于是就加入了河北梆子社團,一直到了民國時期,因為京劇的興起和市場的需求,這些藝人又紛紛向京劇開始靠攏。于是,在這一大環境的背景下,京劇逐漸開始走入了寧夏當地人的視線之中。一直到了民國十年,這種“兩下鍋”存在的但是比較有聲望的藝人就達到了四十多位,其中,以主演京劇為主的幾大宗師級人物,他們都是在民國初期前后來到了寧夏,從而為寧夏戲曲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初期階段,雖然京劇進入了寧夏,但并沒有掀起多大的風浪,那是因為當時缺少這類的相關演員,所進行演出的地區也僅僅只局限于銀川等地,相比較京劇在京城、天津等地發展的勢頭,寧夏這邊也僅僅只是初期起步階段而已。但是,由于演員主要是山西梆子和河北梆子的原班人馬,他們大多是當地觀眾所熟悉的,因此吸引觀眾的主要是京劇與梆子的唱腔不同而已,這也就在側面反映出京劇唱腔已經在當時形成了燎原之勢。即使是在寧夏這樣偏遠的地方,京劇還是能夠憑借其獨特之處站穩腳跟,獲得一席之地。由此可以看出,京劇在寧夏等地還是以秦腔為主要演出形式的。[1]
二、京劇藝人蓋連仲對寧夏戲曲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在這一段時間之內,雖然說流寓寧夏的戲曲藝人有很多,但是要論到其中是以唱京劇出身的,然后又前往寧夏,對當地的戲曲做出最大貢獻的那就只有一人,也就是針對蓋連仲來說的,她自身形象良好,高大威武,而且他曾經多次來到寧夏進行慰問演出,并在以后的日子里安居于此處。在短短的幾年中,不僅在新華舞臺為觀眾獻藝,在極大程度上擴大到了京劇在寧夏多個地區的傳播影響力。雖然在當時,戲班仍以河北梆子和評劇為主,但京劇已經可以在當地有一定的立足之處。蓋連仲出身于梨園世家,也是寧夏京劇藝人當中只唱京劇的唯一一人。并且他所表演的關羽、孔武有力、巍峨高大、神形兼備,能夠和陜西的劉金元、甘肅的郭榮并稱為西北地區的“活關羽”,并且蓋連仲為此三人之中的榜首,可想而知他的演藝精湛,一定是有其過人獨特之處的。他在舞臺表演中往往會向觀眾們展現他的拿手絕技,一是腳下徐徐如風,在臺上疾馳的時候干凈穩重,絲毫不拖泥帶水,在表演的過程中能夠給臺下的觀眾帶來一種視覺般的極強震撼,更容易引發觀眾的共鳴。根據相關記載,他在當時表演京劇《白馬坡》的時候,盡管所穿的靴子沉重,但是他在勒馬三加鞭后的一個箭步飛跳上橋,整個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張弛有度,身法自然簡直就是令人大開眼界,觀看者往往在觀看的過程中拍案叫絕,驚嘆不已。二是他所扮演的關公形象,在扮演關公的時候所使用的兵刃,無論是從重量還是體積上都遠超過同行所使用的同種武器,而且在使用的過程中揮刀自如,刀法準確而迅猛,由此可以看出他功力之深厚。每一次看他的表演的觀眾都多次贊嘆蓋連仲演技的精湛和震撼,也從無形中為京劇藝術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2]
三、梨花大鼓藝人王子君對寧夏京劇的貢獻
根據相關權威性文獻記載,民國中后期的時候,寧夏京劇曾經一度出現中興的現象,這一現象的出現既包括京劇在寧夏發展的歷史緣故,同時也是因為流寓寧夏的梨花大鼓藝人王子君的不斷努力。王子君本是天津梨花大鼓的藝人,20世紀初期來到寧夏,在當時,梨花大鼓還沒有走進寧夏觀眾的視野中,而在當時京劇和河北子是最為觀眾喜愛的兩個主體。在經過一系列嘗試和分析后,王子君毅然決然地在當時選擇從曲壇轉向戲壇發展。并且在當時,她和人結合組成資深戲班,著重培養京劇藝人,促使寧夏京劇在20世紀30年代中后期出現了京秦合演的繁榮局面,同時也在客觀上促進了京劇在寧夏地區的傳播和發展。她對寧夏戲曲的主要貢獻體現在以下方面。
花巨資辦立京梆專業學校,以培養京劇伶人為主要目的。為此專心致志,幾十年風雨始終如一,并且在日后教出了許多頗負盛名的弟子,成立月華社,其中就以王月樓為主要代表。王月樓是寧夏當地人,她肯吃苦,為學京劇肯下功夫,最終憑借不斷努力嶄露頭腳。要知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王月樓還被邀請進行專門登臺演出。也正是因為王子君在寧夏戲曲界擁有廣泛的影響力,并在以后成為寧夏京劇的中流砥柱,在這前后二十多年的時間內,也正是寧夏京劇中興的關鍵時期。通過她對相關人才的培養,使得京秦兩地的戲曲無論是京劇還是秦腔都得到了極大程度的發展,并在發展中逐漸優勢互補,對寧夏京、秦兩個劇目的發展做出突出了貢獻,而這些京劇演員能夠出現在寧夏戲曲的舞臺上,其中王子君起到了關鍵性作用。[3]
四、京秦合強與蓋寶義
在1938年,寧夏出現了歷史中的京秦合作,戲碼主要是還由京秦演員相互配合,這一演出模式一經推出就受到了當地觀眾的熱烈反響,同時也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京秦藝人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習。在此之后,因為一些歷史原因,當地的戲曲界經過不斷的重組整合發展,出現了以京秦戲曲的核心人物,其中最為有名的當屬蓋寶義、王德勝等組成的一個京劇共和班,后改名為義順合。演出的地點仍舊是以新華舞臺為主,并且接納了王子君、張久安、王月鳳、宋占元等一批優秀老藝人,使得京劇和秦腔在很大程度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榮局面,得到了更好的發展。[4]
總之,通過對民國時期流寓寧夏的京劇藝人們的演出成就來看,京劇在寧夏發生,并在傳播過程中得到中興,也主要是這些流寓寧夏京劇藝人的功勞。然而當這些藝人在之后的時間內,又因為其他一些原因遠離舞臺后,寧夏的京劇發展又漸漸趨于平淡。之所以會導致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因為寧夏京劇從始至終沒有能培養出一群專門有針對性的觀看觀眾,也沒有對京劇演員在培養方面作出具體的規劃。但是,不能就此否認這些流寓寧夏的名角,不單單是將京劇的傳播從塞上江南傳播進了寧夏,而且在寧夏名角的相關傳授和引導下,對寧夏秦腔的各種劇種中的唱腔和劇目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也對后來秦腔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參考文獻
[1]高文娟.對寧夏秦腔藝術保護與傳承的若干思考[J].藝術科技,2017,30(12):165.
[2].秦腔又添兩朵梅花[J].當代戲劇,2017(04):82.
[3]武宇林.寧夏地方文獻中的秦腔記載[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5(04):107-109.
[4]周仕華.寧夏秦腔與陜西、甘肅秦腔的親緣關系[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31(04):168-171.
作者簡介:吉喆(1988—),女,民族漢族,云南省昆明市,寧夏大學音樂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大提琴演奏與教學、中國近現代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