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熙航

【摘要】本文嘗試分析形體訓練對普通大學生體育舞蹈學習效果的影響。實驗研究選擇為非藝術專業的普通大學生40名,將學生隨機分組,對噪雜與觀察組各20例。對照組常規課程教學,包括基本姿態、動作與音樂配合、組合套路三個組成部分,觀察組增加形體訓練的課程,鼓勵課外練習。學年末課程結束后觀察組基本姿態、動作與音樂配合、總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形體訓練確實有助于提高普通大學生體育舞蹈學習的效果。
【關鍵詞】大學生;體育;舞蹈;形體訓練
【中圖分類號】J618 【文獻標識碼】A
形體訓練是舞蹈專業教學的重要內容,對于普通大學生而言,他們對形體訓練缺乏足夠的重視,依從性不足。本次研究對比分析,探討形體訓練對普通大學生體育舞蹈學習效果的影響。
一、對象與方法
(一)實驗對象
選擇為非藝術專業的普通大學生入組,共入選40名選修選擇舞蹈的對象入組,均為女性,年齡18~23歲,其中大一14例、大二20例、大三6例。納入標準:都無舞蹈基礎;有較好的學習積極性,主動選修選報舞蹈體育課程。將學生隨機分組,對照組、觀察組每組各20名,兩組對象的年齡、年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二)方法
1.對照組
采用傳統的舞蹈教學,訓練內容為動作技能培訓率,包括基本姿態、動作與音樂配合、組合套路三個組成部分,整個課程1個學年,其中基本姿態訓練約占4~8個課時,動作與音樂訓練14~20個課時,在熟悉基本姿態、動作與音樂配合后,熟悉組合套路。組合套路以民族民間舞、現代舞為主。
2.觀察組
課程均由同一名教師完成,舞蹈教學課程中增加形體訓練部位,要求學生在課上學習形體訓練的基本方法,在宿舍盡量抽出時間進行形體訓練。形體訓練主要為20分鐘左右的形體訓練舞蹈,要求在訓練過程中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身體,如抬頭挺胸、立腰、收臀與夾退。在閑暇時間訓練以徒手練習為主,主要包括姿態練習、把桿系列動作練習、步伐練習等。教師需要不斷的糾正學生形體問題,如扣肩、駝背等。
(三)測試、統計學處理
兩個組別對象的最終舞蹈技能測評結果,主要包括基本姿態、動作與音樂配合、組合套路三個部分,分別占30、40、40分。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學分析,評分通過正態分布,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不同組別的測試成績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觀察組基本姿態、動作與音樂配合、總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三、討論
過去對于普通大學生的舞蹈教學主要以舞蹈技能訓練為主,但在實踐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常難以叫人滿意,舞蹈的審美效果差,這與學生的形體較差有關。許多普通大學生長期缺乏鍛煉,身體靈活性、協調性差,掌握舞蹈套路的速度較慢。舞蹈是一種形體藝術,形體不好,則舞蹈美學效果差,形體美是對人的高矮胖瘦評價,而是對人的姿態美、體態美、體型美進行評價,形體訓練通過身體練習,糾正不良的姿態,從而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改善儀態、陶冶情操。對照研究顯示,在課程上增加形體訓練,以形體訓練舞蹈作為熱身運動,提倡舞蹈過程中時刻注意形體的調整。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基本姿態、動作與音樂配合、總分高于對照組(P<0.05)。國內學者經研究顯示,以120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為期一年的觀察顯示,研究組的舞蹈課程各項評分均明顯高于常規組,差異顯著,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形體訓練在普通舞蹈教學中的意義:塑造身體的姿態,糾正不良的姿態,為舞蹈動作訓練打下基礎;提高舞蹈的表現力,特別是改善表現的張力;提高身體的控制能力,形體訓練過程中有許多姿態訓練,這些姿態很多都是舞蹈動作,形體訓練能夠提高學生的核心肌群的穩定性、平衡能力、肌肉的力量;提高關節靈活性、柔韌性,提高舞蹈者對動作的掌控能力,對自身軀體的調動能力。
綜上所述,對照分析提示形體訓練確實有助于提高普通大學生體育舞蹈學習的效果。但本研究仍存在諸多的不足,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研究數量僅40,樣本量較少,可能會對結果造成一定的影響;本研究時間較短,日后應展開更為廣泛與深入的探究。以此,充分發揮形體訓練的優勢,保證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大幅度提升。相信,本研究將為有關學者提供參考與借鑒。
參考文獻
[1]譚祝平.課程論視域下高校體育舞蹈課內容體系構建路徑研究[J].體育科技,2017(04).
[2]王戈.舞蹈訓練中形體訓練研究[J].戲劇之家,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