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黎錦暉開創了我國早期都市流行歌曲的先河,賦予了市井俗曲新時代特色,將傳統音樂文化和西洋音樂文化融入流行歌曲中。在流行音樂中,流行元素和本土元素得以互相轉換。朗朗上口的流行音樂創新了歌曲的創作模式,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娛樂需求。都市流行歌曲的出現,推動了我國早期都市音樂文化的發展。為了研究黎錦暉流行歌曲的特色和發展,我們以宏觀審美文化的發展為基礎,綜合認知傳統音樂文化的特點和流行音樂文化的特點,探究都市流行音樂的社會影響,了解中國近現代創作歌曲的發展歷程。
【關鍵詞】中國早期都市流行歌曲;黎錦暉;形成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一、黎錦暉的流行音樂創作
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我們出現了一批影響力較大的音樂家,黎錦暉是其中之一。黎錦暉開創了我國流行歌曲的先河,是我國著名兒童音樂教育家,開發了兒童歌舞劇等新型藝術形式。1927年,黎錦暉創作了現代流行歌曲《毛毛雨》,這是我國樂壇出現的第一首流行歌曲。20世紀30年代中期,黎錦暉創作了大量現代流行歌曲,統治了當時的中國流行歌壇。
流行歌曲的創作賦予了黎錦暉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其本人受到了傳統音樂家的批判和詆毀。在中國樂壇,黎錦暉是一位毀譽參半的音樂大師。20世紀20年代,黎錦暉以兒童歌舞表演曲和兒童歌舞劇作為主要創作內容。這些內容為黎錦暉帶來了贊譽和認同。20世紀30年代后,黎錦暉開始大量創作流行歌曲,這些歌曲成為黎錦暉受到詆毀的主要原因。中國近現代樂壇對黎錦暉流行歌曲的詆毀,降低了黎錦暉在樂壇中的地位,破壞了他的音樂評價和音樂成就。黎錦暉創作的兒童歌舞音樂是我國發展兒童歌舞音樂的重要參考依據。由于對我國兒童歌舞音樂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黎錦暉成為音樂教材的重要教學人物,是我國樂壇著名的音樂家之一。黎錦暉在兒童歌舞曲方面的成就掩蓋了他在流行歌曲方面的成就。在國內樂壇,黎錦暉的流行歌曲沉寂了半個世紀之久。20世紀80年代,中國樂壇充滿了對黎錦暉流行歌曲的批判和抨擊。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樂壇中,流行歌曲被視為靡靡之音,是黃色音樂,是有悖于音樂傳統的非主流音樂類型。在歷史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共同影響下,中國樂壇對黎錦暉的流行音樂作出了有失公允的評價。
近些年,中國樂壇開始重新審視黎錦暉創作的流行音樂。在《黎錦暉評傳》中,孫繼楠先生總結了我國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流行歌曲的發展,重新定義了對黎錦暉流行音樂的評判要求,修正了對黎錦暉流行音樂有失公允的評價。流行音樂擺脫了靡靡之音、黃色音樂的負面標簽。嚴肅、深入、全面,成為流行音樂學術研究的主要特征。
(一)以愛國為主題的歌曲
黎錦暉是一位充滿愛國主義情節,具有企業家行事風格的音樂家。1930年,黎錦暉出版了家庭愛情歌曲合集。這部合集受到了當時眾多社會評論家的批評和指責,甚至將這部合集作為黎錦暉商業化墮落的標志。1932年,黎錦暉出版了《愛國歌曲》集。黎錦暉受“五四運動”思想的影響較為顯著,是一位充滿政治和文化色彩的愛國者。20世紀30年代,中華民族受到帝國主義列強的壓迫和剝削。為了喚醒民族的靈魂,激發民族的抗爭,黎錦暉創作了很多以剛勁、勇武、拼搏、斗爭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歌曲。流行歌曲是音樂體裁的一種,代表了歌曲的形式。愛國歌曲是音樂題材的一種,代表了歌曲的內容。在音樂創作領域,同一種體裁的音樂可以包含不同的內容。同一種題材的音樂可以使用不同的音樂形式。黎錦暉以流行歌曲為音樂體裁,以愛國主義精神為音樂題材,創作了大量愛國主義流行歌曲。“九一八”事變后,黎錦暉付印了四十首愛國歌曲,出版了《愛國歌曲》合集,將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歌曲收集再編出版。1933年,大眾書局出版了新歌十集,其中第九集包含了《倚琴樓歌譜》《從軍別愛》《得勝凱歌歸》等多首愛國主義歌曲,歌頌了革命戰士保家衛國,拋頭顱灑熱血的獻身精神。1936年,上海知新書局出版了《明月歌曲一二八首》,其中收錄了多首愛國主義歌曲。這些歌曲表現了黎錦暉的愛國主義精神。當國家和民族處于危難之際,黎錦暉沒有貪圖享受,沒有發國難財,他譜寫了一首又一首愛國主義歌曲,激勵民族覺醒,實施抗戰救國。《中華之光》《國難來了》《奮起前進》等歌曲,表達了黎錦暉對中華民族的號召,對侵略者的痛恨。《團結精神》《賣布姐兒》等作品,表達了黎錦暉對國貨的推崇。《互助夫妻》表達了黎錦暉對中華傳統美德的歌頌。《不識字的苦》《識字運動》表達了黎錦暉對教育的重視和支持。
黎錦暉是中國流行歌曲的奠基人,是中國早期革命歌曲、群眾歌曲的先驅者。在歌曲《奮起前進》中,黎錦暉使用了大量的短句和非方整性曲體結構,音程則使用上行四度和下行四度。短句增強了歌曲的號召力和戰斗力,音程賦予了歌曲獨特的語勢。節奏簡練、變化較少、長短不一、自由靈活、旋律明快,是黎錦暉愛國主義歌曲的主要特點。在著名愛國音樂家聶耳的作品中,我們可以輕易發現黎錦暉的愛國歌曲特點。在聯華歌舞班學習期間,聶耳曾向黎錦暉學習過作曲。聶耳和黎錦暉的創作技巧、藝術形式本質相同。
(二)以愛情為主題的歌曲
1920年,黎錦暉緊密結合國語推廣和音樂創作,推出大量兒童歌曲和兒童歌舞曲作品。在這個時期,黎錦暉進入社會,體驗社會疾苦,接觸了很多處于社會底層的平民百姓,深刻了解了社會底層人士的生活艱辛。為了向群眾傳達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民間小調的創作手法成為黎錦暉主要的創意靈感來源,一系列民眾歌曲和大眾歌曲創作涌現,其中包括《瞎子瞎算命》《文明結婚》等。
反封建是民眾歌曲的主要特色。1927年之后,黎錦暉的主要創作內容由民眾歌曲轉變為大眾情歌。當時的歌舞廳、茶肆酒樓開始逐漸出現黎錦暉的愛情流行歌曲,被稱為“粉色小曲”,其中包括《毛毛雨》《妹妹我愛你》《人面桃花》《落花流水》等。
黎錦暉的愛情流行歌曲,開創了我國近代流行歌曲新的局面。1928年,黎錦暉將創作的愛情流行歌曲收錄至唱片中,挑選其中的優秀歌曲用于巡回演出。這標志著中國近代流行音樂首次登上舞臺,走出國門,開始在國際范圍內傳播。在該創作階段中,家庭、愛情是黎錦暉的主要創作題材。歌曲《毛毛雨》引起了當時樂壇的爭議。整首歌曲旋律平和,如同民間小調,表現了民俗歌曲的質樸和平和。歌曲的一句歌詞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編寫入《老少通千字課》課本中。《毛毛雨》代表了黎錦暉對愛情流行歌曲的嘗試和探索。愛情流行歌曲成為黎錦暉繼兒童歌舞曲之后的新的創作方向。之后,黎錦暉的愛情家庭流行歌曲逐漸步入正軌。1929年,黎錦暉滯留新加坡無法回國。滯留期間,黎錦暉創作了百余首愛情家庭流行歌曲。
(三)以女性為主題的歌曲
歌曲主題和女性的結合,是上海早期流行歌曲的重要特點之一。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新時代思想和新女性思想影響了上海地區音樂家們的創作思想,黎錦暉屬于其中之一。在早期創作生涯中,黎錦暉的流行歌曲多以女性為主題。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是我國經濟繁榮、文化先進的地區。良好的經濟發展豐富了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西方文化和西方思想對上海地區居民的影響較大。為了追求人性的解放和人格的自由,很多新女性加入反封建傳統的斗爭中,希望擺脫封建傳統對女性的束縛和迫害,爭取女性的獨立地位和自由人格,向大眾展示女性的力量。以女性為主題的流行音樂是反映時代呼聲最好的媒介。在當時的上海,流行歌曲的演唱者多是女性,女性可以更好地演繹和詮釋流行歌曲所表達的內涵。
20世紀初期,上海區域內的女子學校明顯增多,在校女性學生數量水漲船高,接受過先進知識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的女性,成為女性突破封建束縛的中堅力量。大量增加的新女性數量推動了女性主題流行歌曲的繁榮和發展。黎錦暉的音樂作品《毛毛雨》以女性為主題,黎錦暉的女兒黎明暉是《毛毛雨》的演唱者,憑借《毛毛雨》,黎明暉成為當時上海地區的著名歌星。之后,黎明暉相繼擔任了《可憐的秋香》《葡萄仙子》《人面桃花》等多首女性主題流行歌曲的演唱者。
二、黎錦暉對市井俗曲的跨越和延續
明朝中后期,江南成為全國手工業、工商業發展的中心。位于江南地區的各個城市逐漸進入經濟繁榮時期,出現了最初的資本主義萌芽。城市內開始出現市民階層的雛形,市民意識緩慢覺醒,人們產生了對通俗文化的需求。小說、戲劇創作、市井俗曲,成為滿足人們通俗文化需求的重要內容。在清代,市井俗曲發展迅速。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明清時期的市井俗曲多以男女情愛為主,表達了女性對自主擇偶的渴望和追求愛情的勇氣,抨擊了封建傳統對女性的迫害。市井俗曲中描述的內容和正史中描述的內容大相徑庭,形成鮮明的對比。市井文化成為和封建傳統文化所表達的文化內容存在對立。
在《中國俗文學史》中,鄭振鐸先生曾說過:“他們表現著另一個社會,另一種人生,……只有在這里,才能看出真正的中國人民的發展、生活和情緒。中國婦女的心情,也只有在這里才能大膽的、稱心的不偽飾的傾吐著。”在明清時期的市井俗曲中,同時存在著質樸的民間文化和良莠不齊的社會文化。經過人們技術化處理的民歌,難以擺脫和市井俗曲的聯系。市鎮居民、青樓酒肆都廣泛傳唱著明清時期的市井俗曲,刺激著人們的感官,充滿了露骨的描寫,庸俗無聊,內容空洞,無病呻吟。特定的時代環境催生了符合當時環境的市井俗曲。明清時期的市井俗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早期都市流行音樂。中國早期都市流行歌曲的發展需要彌補明清俗曲的不足,突破俗曲的界限。
黎錦暉的早期創作受民謠俗曲的影響較為顯著。市井俗曲中包含的男女情愛成為黎錦暉早期創作流行歌曲的傳統思想,很多家庭愛情歌曲中包含了市井俗曲的文化內容。黎錦暉可以清晰辨認出俗曲中包含的良莠不齊的內容,去除其中的陳腐、不堪、猥褻,保留音樂的本質,回避糟粕文化。1920年,黎錦暉在北京著手創辦“明月音樂會”,以平民音樂為主要內容,實行兼容并包的原則,關注民間音樂的發展。1922年,黎錦暉來到上海,開始從事初等教育、國語宣傳和兒童文藝創作工作。在工作之余,黎錦暉繼續從事音樂創作活動,致力于探索流行音樂。1927年,黎錦暉前往觀摩西洋音樂歌舞,學習國內民族音樂。在學習過程中,黎錦暉感受到中國音樂的兼收并蓄和極強的包容性。在新型創作理念的指導下,黎錦暉進一步精練民歌、曲藝、戲曲,剔除其中的靡靡之音,將國外愛情歌曲和古代愛情歌曲融入流行歌曲中,開創了含蓄的愛情歌曲,比如《毛毛雨》《人面桃花》《落花流水》《桃花江》等。
參考文獻
[1]桂強.中國早期都市流行歌曲形成的音樂文化動因——以黎錦暉為例[J].四川戲劇,2015(11):133-137.
[2]馮春玲.彰顯女性關懷意識表露愛國愛民思想——兼評黎錦暉流行歌曲創作[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7(02):37-40.
[3]馮春玲.黎錦暉流行歌曲創作的歷史思考[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7(01):56-63.
[4]彭麗.黎派音樂再認識——關于黎錦暉的十本歌集[J].中國音樂學,2005(02):93-98.
作者簡介:李政文(1989—),女,漢族,河南洛陽人,安陽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