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劇《十誡》的故事來源于圣經,講述的是《圣經》中的《舊約·出埃及記》。“出埃及記”主要是講述以色列建國的一段悲愴的歷史,這個古老的故事氣勢雄偉,聲勢浩大。本文著重從法語版《十誡》與英語版《十誡》的相似與對比等方面簡要分析了這部音樂劇的特點。希望我們能夠多多欣賞到這樣優秀的音樂劇佳作,也希望我國也能拍出更多更好的音樂劇,讓我們的音樂劇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關鍵詞】音樂劇;《十誡》;英語版;法語版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一、音樂劇《十誡》的起源以及版本、內容的簡介
音樂劇《十誡》的故事來源于圣經,講述的是《圣經》中的《舊約·出埃及記》的故事。“出埃及記”主要是講述以色列建國的一段悲愴的歷史,這個古老的故事氣勢雄偉,聲勢浩大。在世界各個領域中,《十誡》都受到藝術家的喜愛和追捧,紛紛奉獻出電影、書籍、電視劇等各種體裁的藝術作品。每個了解《圣經》并知曉西方宗教的人,都大概了解出埃及記是一個既充滿民族史詩性,又具有個人戲劇性的古老故事,在這個故事里面主要涉及的是基督教早期的一些倫理基礎。事實上,要把這種極其沉重的關于民族斗爭、權利爭奪以及不同價值觀的主題,用我們所看到的通俗的音樂劇形式來表現,對于演員和導演來說應該是一個非常冒險的嘗試和極為巨大的挑戰。音樂劇《十誡》至今應該出現了兩個版本,一個是2000年法語版本,另一個是2006年的英語版本。
二、《十誡》在圣經故事中的地位和現實生活中的延伸含義
十誡,有時候也寫成十戒,是《圣經》上記錄的上帝耶和華向以色列民族頒布的十條規定。圣經中記載,在耶穌復活之后,十誡就成為了頒布給全部人類的誡命和規定。根據《圣經》記載,這十條誡命是耶和華親手用自己的手指刻在石板上的,后來被存儲在約柜內。猶太人把它看作是為生活的法則,也可以說是當時法律條文的雛形。十誡應該說是對以色列人的生活習慣人文環境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和作用。與此同時,耶穌也曾經明確指出,猶太人有時會故意尋找律法的空子,來逃避和躲避律法對他們的約束。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十誡對所有的基督徒來說,確實是產生了一些深遠的影響,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也一直是基督徒信仰的一塊基石。
三、法語版《十誡》與英語版《十誡》的相似
兩個版本講述的都是同一個故事--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故事梗概以及角色設置方面兩個版本都基本相似。所以,在觀看兩個版本時即使在語言不懂的情況下也能夠看懂故事大意。
兩個版本的布景特點也頗為相似。因為這是在埃及發生的故情,因此舞臺背景中的埃及元素占據了很大的比重。兩個版本在這個環節上都下了功夫,不管是服飾的特點還是道具的選用,都充滿了埃及的特征,給人帶來一種強烈的地域感。尤其是法老Ramses的孩子去世后的那個靈柩,居然幾乎是一模一樣的。舞臺布景與道具的成功也是一部音樂劇之所以能夠成功所不可或缺的部分。
兩個版本為了追求更完美的藝術效果,都啟用了大屏幕蒙太奇與現場舞臺相互轉換的表現方式,可以說是虛實相繼,完美結合。在表現埃及部分的劇情時大部分運用了現場舞臺的表現,在表現災難和出埃及后的劇情時,都啟用了大屏幕蒙太奇的表現方式,將人的思緒瞬間拉向遠方,極大地增強了現場的震撼力量。
兩個版本在唱段與角色對應的設置上也基本相似。每一個出場的角色都會帶來與自己的角色密切相關的一首歌曲,這首歌的旋律也為這個角色打上了烙印,作曲家根據每個角色的特點為他們量身打造了這些旋律。雖然兩個版本的音樂旋律并不相同,但是他們的表達方式卻是相似的。
好的音樂劇,必然在藝術審美和表達上有其相似之處。因為經典的獲得是有規律可循的。只有符合人類共同的美學標準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得最大的成功和最多的喝彩。
四、法語版《十誡》與英語版《十誡》的對比
(一)主題音樂變化發展的手法不同
眾所周知,法國音樂劇的一向是以”悅耳好聽”為最重要的要素,但是在這部法語版的音樂劇中,主題音樂素材變化的發展手法與法語音樂劇中存在的巨大的音樂容量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矛盾,所以,出品人只好努力去營造一種形式上散漫而意境上不散漫的境界。以往舞臺上的法語音樂劇,只需要去演繹傳奇的故事,渲染情緒的奔放收縮即可,《十誡》中卻這樣平鋪直敘地去敘述情節,這種手法已經大大削弱了法語音樂劇在戲劇性上的優勢。而英美音樂劇最常用的音樂主題表現手法是:先對故事情節中的主要人物以及主要矛盾進行固定旋律的創作,然后再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做出一些排列組合以及變化的要求。這種音樂主題創作和表現手法的優勢就在于可以讓旋律與劇情環環相扣、相互滲透,從而達到戲劇結構上的連接緊湊。
(二)兩個版本的表現手法不同
法國音樂劇浪漫大于寫實,這里的浪漫是指情感無拘無束的馳騁,這種寫意的精神也正是浪漫的精髓。這也是將感情的表現置于一切之上的浪漫主義的藝術表現手法。而英語版本的表現手法相對法國版本來說比較中規中矩、趨近于現實,更直接地服務于主題。優點是表達干凈直白,缺點是情緒渲染的程度有時候較之法語版本欠缺一點。
(三)兩個版本的歌手陣容不同
在法語音樂劇中,詞曲作家基本都是流行音樂人的身份。所以在他們的創作過程中,就會為擔任主要演員的流行歌手量身打造旋律和樂曲,而不得不說在法語版的《十誡》中,流行歌手現場強烈的表現欲以及舞臺情緒的煽動能力真的使這部音樂劇達到了如虎添翼、錦上添花的效果,最直接和有效的結果就是,使得音樂劇的概念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被迅速推廣開來。反過來說,法語音樂劇的演員儲備方面可能不如英美音樂劇那樣專業了。因為歌手在音樂劇表演過程當中,自我發揮的成分相對來說比較多,也不會太過于遵循音樂劇的一些章法和規律,這樣自然會使得音樂劇中的角色塑造成功與否與參演歌手的個人風格以及魅力密切相關。往好處來說,這樣有可能會塑造一場充滿懸念、精彩紛呈的夢幻現場,卻也很有可能讓音樂劇的完美演出形象得不到保障。
(四)兩個版本的創作班底也不同
法語版的導演Elie Chouraqi 多年來一直在電影圈里表演和創作,音樂劇《十誡》雖然是他首次舞臺表演的制作,但也確實是他最成功的一次舞臺表演制作。編舞主創人員則是當時法國最紅的一檔電視節目《Star academy》的舞蹈教練和評委。編舞老師的強大背書,也為此音樂劇的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如果細數整部音樂劇的成功因素的話,帕斯卡爾·奧維斯波的詞曲創作和丹尼爾雷威等人的傾情演唱。帕斯卡爾·奧維斯波是法語歌壇上名副其實的音樂才子,他的創作風格經常會搭配比較嚴肅而深刻的歌詞,創作的表達方向也經常會表現對一些社會狀況、民族權利等方面的關注,過往豐富的創作經驗也正是他在短短半年的時間里,就能夠迅速寫成作品而且獲得成功的關鍵所在。在法語版的音樂劇《十誡》的首演中,摩西的演唱者是丹尼爾雷威,在1983年開始出道,在他的職業生涯中真正的成功,正是得益于他在這部音樂劇中的精彩表現,這是一場年齡跨度非常巨大的表演,需要他從年輕的王子一直演到年老的智者,需要他的聲音和形象也會隨之而進行巨大的轉變,在音樂劇開始時的樂曲《mon frere》和結束的樂曲《L‘envie daimer》應該說都是當年的經典之作,這也是對他本人的職業功底的最大褒獎。英文版的班底最大的亮點是摩西的扮演者瓦爾·基爾默和Joshua的扮演者亞當蘭伯特的加盟。亞當蘭伯特是美國偶像第八季的優秀選手,也是美國偶像舉辦八年以來最受關注和最受爭議的選手之一。在2009年美國偶像選秀節目并未選出年度冠軍的時刻,亞當蘭伯特就早已名聲在外,人氣也遠遠超過了其他同時的參賽選手們。在每一次的美國偶像電視直播中,亞當蘭伯特都會用他奢華極致的嗓音,極度新奇變化的舞臺表演,牢牢地吸引住觀眾和媒體的眼球,給現場觀眾們們帶來完全不一樣的精彩演出。他用自己的精彩表演證明了自己響當當的歌唱實力。2006年,亞當蘭伯特出演《十誡》時雖未出名,但唱功了得,在整部音樂劇中的表現可圈可點。
綜上所述,音樂劇《十誡》,從最初的創作到最終的演出,包羅萬象地結合了舞蹈、電影、流行音樂等多方面的優秀專業人士,與傳統的歌劇形式截然不同,音樂劇用它特殊的創作模式,豐富的表演班底和絢麗的演出場所,征服了全世界的觀眾。當然,這也是音樂劇的多元化,流行通俗唱法能夠自由發揮、渲染情緒的一些魅力實質所在。2000年10月至2001年1月期間,法語版的《十戒》先在法國上演,后來在歐洲的比利時及瑞士各國巡回演出,直到2003年1月重返巴黎,實現了完美的凱旋公演,也最終憑借這些年大量公演的精彩表現成為當年的超人氣音樂劇經典大作。英語版的《十誡》在六年后的驚艷也是我們有目共睹的。版本的比較并無高低之分,多版本的對比和觀看更有助于我們理解音樂劇的精髓。希望我們能夠多多欣賞到這樣優秀的音樂劇佳作,希望我國也能拍出更多更好的音樂劇,讓我國的音樂劇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作者簡介:張舒展(1983—),女,山東淄博人,碩士研究生,館員,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