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伊犁賽乃姆”作為“維吾爾賽乃姆”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體現出伊犁地區音樂文化的豐富多樣性,也體現出其受當地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獨特的音樂風格。它主要用于婚禮、麥西來甫等喜慶場合,具有一定的儀式性。本文以實地調察為基礎,對“伊犁賽乃姆”的形態特征及其儀式性特點進行初步的研究。
【關鍵詞】伊犁賽乃姆;儀式性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何為“賽乃姆”
“賽乃姆”是由喀什、哈密、庫爾勒、庫車、伊犁等不同維吾爾族聚居區的民間藝人在諸多場合表演的藝術品類,是維吾爾族民間歌舞套曲的典型代表,總稱“維吾爾賽乃姆”。它以演唱、舞蹈和器樂為載體,是成套的、較大篇幅的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它是維吾爾歌舞保留至今的最完善、最古老的范本。”①所以,賽乃姆是維吾爾婚禮儀式、麥西來甫和一些喜慶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最普遍的音樂行為之一。
“賽乃姆”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音樂結構簡捷明快,民族風格濃郁,并根據不同地區民間音樂特點分別命名為喀什賽乃姆、伊犁賽乃姆、哈密賽乃姆等。“伊犁賽乃姆”是“維吾爾賽乃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伊犁維吾爾人民的創造性藝術成果。
二、“伊犁賽乃姆”概況
“伊犁賽乃姆”主要分布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州伊寧縣及相鄰縣(市)的維吾爾族聚居區,其音樂形態特點大致如下。
(一)曲式結構、節拍節奏
“伊犁賽乃姆”是由若干樂曲組合成套的、比較大型的歌舞套曲。“套曲”是指由兩支以上的曲調組成的曲式。套曲中的各個曲調以一定的方式連結起來,前后連貫,成為統一體。②“伊犁賽乃姆”是由16首樂曲,以變化節奏型的方式連結起來的歌舞套曲。“伊犁賽乃姆”中的每個樂曲都有自己的名稱,曲與曲的連接緊湊,很少“間奏”。
“伊犁賽乃姆”中主要運用2/4、4/4等常規節拍,即第一曲至第十一曲是4/4拍,第十二曲至第十六曲是2/4拍。
(二)沿用樂器、表演場合及舞蹈
“伊犁賽乃姆”中使用的演奏樂器主要有都塔爾、彈布爾、艾捷克、嗩吶、薩塔爾、納格拉、石片、勺子、手鼓等之外,還有手風琴、小提琴。
“伊犁賽乃姆”主要表演在伊犁維吾爾人的婚禮儀式、各種“麥西來甫”及家庭喜慶聚會。其中,“婚禮儀式”占主要地位。可以說,“伊犁賽乃姆”是當地維吾爾人的婚禮儀式歌曲。解放前,在伊犁地區,每一個婚禮都離不開“伊犁賽乃姆”表演。“伊犁賽乃姆”在婚禮儀式中發揮很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伊犁賽乃姆”以主要在婚禮上演奏的這種特點區別于其他地方的賽乃姆。
“舞蹈,是心靈通過身軀動作的表現,它具有強烈的精神反映和精神認知的信息功能。”③“伊犁賽乃姆”是集歌曲、舞蹈和音樂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其曲調具有極強的可舞性。可以說,“伊犁賽乃姆”的歌曲是“賽乃姆舞蹈”的伴奏音樂。“伊犁賽乃姆”舞蹈自由活潑,沒有固定的程序,舞者即興表演,合上音樂節奏即可,可一人獨舞、兩人對舞或三五人同舞。
三、婚禮儀式音樂——“伊犁賽乃姆”
儀式音樂是在形式和風格上與特定儀式的環境、情緒、目的相吻合的,可對儀式參與者產生生理和心理效應的音樂,儀式環境中的各種聲音都可能具有“音樂”的屬性而成為儀式音樂研究的對象。④“伊犁賽乃姆”伴隨婚禮儀式而演唱。可以說,它是當地維吾爾人的婚禮儀式歌曲。
筆者根據伊犁州歌舞話劇團創作室原主任沙依提江·斯迪克介紹得知,解放前“伊犁賽乃姆”在當地非常盛行,它是伊犁維吾爾人的婚禮儀式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據他介紹,“伊犁賽乃姆”各部分在婚禮中發揮著不同作用。他說:“序曲‘噢蘭(成家)是‘伊犁賽乃姆的開篇。而后是‘嗨嗨噢蘭(音譯),這是從前伊犁維吾爾族人婚俗儀式中接新娘、送新娘時專門演唱的部分。后面的幾首歌主要在舉行婚禮進行時男女聚會中演唱。最后一首‘亞力木、亞力木多斯是結尾終曲,這些曲目的節奏節拍歡快、活躍,是整個‘伊犁賽乃姆的高潮部分,也是眾男女老少和來賓都可參與的形式。”
可是,筆者在田野調查過程中發現,隨著社會的發展,伊犁人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年青人更多的開始關注電子琴、吉他等現代樂器和流行歌曲,對“伊犁賽乃姆”卻較少關注。尤其是在城市地區的婚禮儀式中“伊犁賽乃姆”很少表演。值得欣慰的是,在海努克鄉等幾個鄉村地區的維吾爾人的婚禮儀式中,“伊犁賽乃姆”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當地,舉行婚禮的程序大概如下。
婚禮的第一天從傍晚開始舉行,男方會做好婚禮的籌備工作和布置,傍晚,新郎的親朋好友都來到新郎家舉行一個小型的“婚禮麥西萊甫”,藝人們唱起“伊犁賽乃姆”,圍觀者可以伴隨藝人一起歌唱或跳舞。婚禮第二天上午,首先在新娘家再舉辦一次“婚禮麥西來甫”,唱起“伊犁賽乃姆”,新郎的朋友們和來參加婚禮的客人們就地翩翩起舞表示祝賀。下午三點左右,新郎在迎親隊伍的陪同下迎娶新娘,在護送新郎前往親戚家的途中,藝人們唱著“伊犁賽乃”在前面開道,新郎則在眾多親戚朋友的簇擁下緊隨其后,大家邊彈唱邊走。臨近女方家時,新娘朋友們得知新郎隊伍到達便立即把大門堵上,索要禮品之后,才允許迎親隊伍進門迎娶新娘,迎親隊伍唱著“伊犁賽乃姆”的第一首曲調“噢蘭”,唱著歌跳著舞歡慶一番。其他各種禮俗結束后,大家在新娘家也要舉行一個小型的“婚禮麥西來甫”,從頭到尾唱完“伊犁賽乃姆”,辦好婚禮的其他程序后,整個婚禮才算完全結束。
由此可見,“伊犁賽乃姆”是伊犁人們舉行婚禮時伴隨儀式進行的一種儀式歌曲,它在婚禮上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一定的娛樂和社會功能。首先,它能夠為他們帶來歡樂,它是伊犁維吾爾人舉行婚禮時進行的一個“樂趣”;其次,“伊犁賽乃姆”伴隨婚禮儀式的始終,在儀式中起到了祝福、烘托歡樂氣氛的作用。其歌詞內容多以表達愛情為主,還可以根據婚禮當時的情景即興編詞。總之,在婚禮的整個過程中,“伊犁賽乃姆”能夠對婚禮儀式參與者產生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效應,有著一定的儀式性,并有著表達新人喜悅心情、贏得姑娘的芳心、活躍喜慶氣氛以及對新人表示祝福等儀式功能。
總而言之,“伊犁賽乃姆”是集歌、舞、樂、文學、民族、民俗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歌舞藝術形式,具有極高的人類學、歷史學、社會學、藝術學、美學、教育學價值。然而,婚俗及其儀式歌曲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是該民族經濟、思想、宗教、文化精神的反映與折射。⑤因此,對“伊犁賽乃姆”之儀式性特征進行研究有助于我們從“文化整體觀”的視角看待“伊犁賽乃姆”的過去與未來,有助于我們更有效地保護和傳承這一寶貴音樂財富。并且,通過對“伊犁賽乃姆”的系統整理和研究,我們可以更進一步了解“維吾爾賽乃姆”的多樣化狀況,因此,對其全面保護乃至深入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注釋:
①見新疆音響出版2006年社出版發行集VCD光盤《伊犁民歌歷史簡述》的前言。
②繆天瑞主編《音樂百科詞典》p298.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③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④薛藝兵,儀式音樂的概念界定,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3.1。
⑤周亞麗,新疆伊犁海努克鄉維吾爾族婚俗及其儀式哥“月蘭”研究,安徽文學,2009.4。
作者簡介:阿曼古麗·牙生,女,音樂學碩士,中國維吾爾古典文學和木卡姆學會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