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小提琴傳入中國后,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現已成為普及程度最高的西方傳統樂器之一。這不僅得益于眾多中國演奏家們的涌現,更得益于作曲家們的不斷嘗試與實踐,為中國小提琴事業貢獻了大量精品。尤其是新中國成立至今,小提琴與中國音樂特色的結合是卓有成效的。對當代小提琴獨奏作品的一個重要研究切入點就是演奏技法。
【關鍵詞】中國;當代小提琴獨奏作品;演奏技法
【中圖分類號】J622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中國小提琴獨奏作品從誕生至今,經歷了與中國音樂共同發展的進步歷程,隨著作曲家們對這件樂器理解的深入,作品中的技術程度不斷提高,其演奏技法的進步、與中國音樂特色融合的成績都是有目共睹的。
一、由易到難,不斷向高難度技術看齊的演奏技術傾向
小提琴進入中國以后,很長一段時間里處于被中國人熟悉的普及階段。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音樂事業的蓬勃發展,小提琴作品越來越多,20世紀50年代可以看作是我國小提琴事業的一個高峰期。以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小提琴作品選》為例,此書的第一版共收錄了16首1949—1979年的獨奏作品,其中多數作品尚處于演奏技法創作的探索階段,少數則有炫技成分,難易程度區別極大。如《新疆之春》(1956年)、《夏夜》(1952年)、《牧歌》(1953年)等,都屬于技術較簡易、音區較固定(1—3把位居多,間或有4、5把位)的作品,音樂風格也較單純。
1958年誕生了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這部作品綜合使用了戲劇(越劇滬劇)唱腔的滑音、緊拉慢唱及西方傳統的對比復調、模仿復調等手法,充分運用小提琴如歌如訴的音色及各種復雜演奏技法,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家喻戶曉的小提琴曲。這部作品的問世表明小提琴演奏技術與中國音樂的結合已提升到了一個新階段,不管是從音樂性還是技術性而言,《梁祝》毫無疑問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當代小提琴事業的一座里程碑,對今后作品起到了啟示作用。
上述提到的《中國小提琴作品選(1949—1979)》收錄《金色爐臺》(1974年)、《陽光照耀塔什庫爾干》(1976年)、《苗嶺的早晨》(1975年)等三部具有極高炫技性的作品。炫技性作品數量雖不多,且都是由同一作者(陳剛)所作,但體現了小提琴獨奏作品在技術方面更高的層次和追求。
《中國小提琴作品選》第二版則收錄了1979—1989年共13首小提琴獨奏作品,對比之前的版本可以明顯看出,這一版在小提琴演奏技術難度上大大提升,所有作品的演奏都具有高難度技術,有些甚至可以看作是炫技性作品,如《山之女》(瞿小松,1982年)、《草海音詩》(張柯,1983年),等等。
進入21世紀以后,中國小提琴獨奏作品的技術壁壘被作曲家們一再打破,技術性與音樂性得到了更深入的結合。例如《姑蘇吟》(2008年“帕拉天奴”杯作曲大師獲獎小提琴作品,陳疏贏作)的技術難度已不輸于任何一部高級炫技性隨想曲。
小提琴在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融合,在作曲家敢寫、演奏家敢演奏的共同推動下,使小提琴獨奏作品不斷向高難度技術發展。正如王震亞在《中國小提琴作品選(1979—1989)》前言中寫道:“有的作品在駕馭繁難多樣的小提琴演奏技巧上下功夫,有的作品結合特定內容在開辟新的寫作技法上大膽嘗試,有的作品運用傳統寫作技法著力表情達意力求完整。這種作品的多姿多彩,正表現了80年代在開放政策鼓舞下,我國器樂曲創作空前活躍的一個側面。”
二、由淺入深,更重視中國音樂特色與小提琴技術相結合
中國小提琴獨奏作品從開始就十分重視將演奏技術與中國音樂特色相結合的問題,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這樣的結合已經從早期的“形似”發展到如今的“神似”。最突出的演奏技術特點有以下兩個。
(一)滑音
小提琴作為弓弦樂器,天生具有演奏滑音的優勢,但由于西方音樂的特點使然,其作品中滑音并不多見,演奏家們對滑音也保持著謹慎克制的態度。但滑音是中國音樂的一大特點,從民族樂器到戲劇唱腔、民間小調等種類中都能輕易地聽到各種各具特色、表現力極強的滑音。早期,與20世紀40—50年代所創作的小提琴獨奏作品單純、簡潔的風格相一致,當時小提琴上演奏的滑音多具有裝飾、點綴的效果。如《夏夜》中,小提琴模仿二胡的演奏技法,以較窄的滑音表現出江南水鄉的溫婉細膩。
經過眾多作曲家與演奏家們的探索,從20世紀7080年代開始,滑音的使用及演奏技法日趨大膽。例如,古琴是最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樂器,嵇康曾在《琴賦》中說:“眾器之中,琴德最優。”楊寶智先生1986年改編了古琴名曲《廣陵散》,作品為了表現古琴音區、音域及音效的特點,作者使用了大量的、不拘一格的滑音(幾乎達到每小節一個的頻率),同時,充分利用了小提琴四根琴弦的實音、泛音音色對比,模仿出古琴特有的韻律感。這樣的改編不僅技術難度高,更有效地拓展了小提琴音色的可能性,是小提琴與中國傳統音樂結合的一個典范之作。
(二)復雜多樣的雙音
譜例
由于中國民族樂器及律制等的特點,傳統中國作品中雙音(即和聲音程)使用是極少的。因此,早期中國小提琴獨奏作品中雙音也不多見。但是,雙音是小提琴傳統的演奏技術,它有助于小提琴發出飽滿的聲音、有層次的力度表現,并形成和聲行進的傾向性。因此,在將小提琴演奏技術與中國音樂相結合的過程中,對雙音的使用日益趨于頻繁,并且從簡易雙音、和諧雙音往各種復雜多樣、非常規的形式發展,在保持、發展小提琴傳統技術的同時,亦成為了中國小提琴獨奏作品的一大特點。
譜例出自何旻《霧中風景》,在6個小節中頻繁采用了小七度、大七度、減八度、增十一度等不協和音程,以高度、密集的不協和和聲音程表達一種激動的情緒、復雜的情感。這樣的寫法并不拘泥于中國傳統曲調、西方傳統技法,是中國作曲家對當代小提琴演奏技術的本土化追求。
目前,雙音的使用在小提琴獨奏作品中多不勝數,這里不再一一舉例。總之,這一體現小提琴演奏特點、作曲家音樂追求的技術今后必將更為常態化、個性化。
三、結語
小提琴是一種歌唱性、炫技性都非常突出的樂器,今天研究中國當代小提琴獨奏作品的演奏技術、技法可以看到這個樂器與中國音樂的結合經歷了一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過程。隨著中國音樂事業的不斷發展,可以預見今后中國獨奏小提琴作品在技術難度、技法使用等方面無疑將會更上一層樓。
作者簡介:陸斌,女,碩士,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