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黎
【摘要】利用有限的音樂教學資源,創造無限的音樂教育價值。科學、探索、主體、審美,適度地開發適用的教學資源。在這樣的課程中,教師不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音樂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同時也幫助學生將活動深入、延續。因此,要想較好地實施新課程,就要求教師懂得開發和運用課程資源,而我們的主陣地恰恰就是課堂。
【關鍵詞】音樂欣賞課;《鼓之樂》;課程資源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鼓之樂》的設計圍繞“鼓之樂”這個主題,通過“觀”鼓色、“玩”鼓點、“聽”鼓音、“炫”鼓技、“知”鼓語五個環節,對素材性、條件性、人本性等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將各個環節有機串聯。進而賞析整合教材《牛斗虎》《滾核桃》,學生可在一段段節奏創作演奏中,以“三國戰爭軍前鼓賽”進行師生對壘,生生對抗,一切在延展中拓寬。
一、素材性資源,內斂外延中有機整合
(一)將教材讀薄
我們的教學素材,融匯進單元呈顯性與隱形態。那么,拿到《鼓樂傳情》這個單元,有欣賞《將軍令》《滾核桃》、有演奏創編《黃河留下威風鼓》……充分利用生活資源和自然資源感受生活,有效創設音樂教學情境,挖掘潛在的教學能力。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隨著自然資源的開發使音樂教學活動更加富有新的生機和活力。思考:這堂課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么?學生要知曉什么?如何體驗?通過什么樣的手段?梳理出清晰的教學目標脈絡,即簡約科學地制定教學目標,那就是通過創設節奏氛圍下的觀、聽、奏、創幾個環節,走進鼓以及鼓文化。
(二)將教材讀厚
課本教材不足以將鼓的概念立體化,多維度是體驗的下的觸摸。于是,由生活中的鼓及鼓的詞匯至鼓樂、鼓文化。其中,“絳州大鼓”就是網絡閱讀的由此及彼。例如《牛斗虎》中的演奏,從緩慢的節拍開始,逐漸加快、加大打擊吹奏的力度和速度,中段達到激昂、熱烈的高潮,隨后便在活潑愉快的慢板中悠悠結束。眾多視頻中我發現,一曲由民間藝術家演奏且有解釋說明又有表現性的《牛斗虎》。于是,拿來一用。鼓所表現的“?!迸c“虎”形象十分鮮明,學生通過聽賞體驗了鼓的特殊演奏方式“抓奏”和“刮奏”。主干上的枝葉拓展,讓樹形的知識層次得以延伸。
二、條件性資源,節奏脈動中觸摸探索
整堂課,節奏是切入點。感受節奏律動是人的天性使然。它hold住了音樂課堂,也hold住了孩子們的心。找準了主心骨節奏點進行“斗、滾、戲”,利用好環境的再生等條件性資源,就地取材并用好用足。
(一)再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在實際教學中,常常會在預設的環節中碰撞出細枝末節。這種靈動轉瞬即逝,需要用教育智慧將其抓住與處理。例如教案片段:聽鼓音、探玩法。
聽賞鼓樂《滾核桃》片段。師:鼓的演奏方法是多樣化的,小組內嘗試并匯報。
(1)分組討論,探索“花敲鼓”的演奏方法。自由探索X X X X 四種不同敲法串聯。(敲邊、擊槌、拍面、敲面)。(2)欣賞鼓樂《滾核桃》。A.師簡介:《牛斗虎》是絳州鼓樂,《滾核桃》是由絳州鼓樂改編的。集中了“花敲鼓”的精華,表現黃土高原的農民核桃秋收晾曬的場面。演員們用了磕、擦、搓、挑、撩、敲、碰等“花敲鼓”擊奏法。小組合作思考:什么演奏形式?表現什么呢?樂曲可以分成幾個部分?B.分析樂曲:a結構:頭、身、尾。頭——弱起,依次進入增強然后漸弱。b.磕、擦、搓、挑、撩、敲、碰等“花敲鼓”---好似核桃風吹自落,沿坡墜地有聲,農民歡慶豐收時喜悅的心情表現得活靈活現。c.依次模擬核桃滾動的聲音:XXXX XXXX
每組發一個腰鼓和若干小鼓,孩子們各自小組內探索玩法之后展示,并且嘗試著說出所表現的核桃的動態是如何的。特別是C 部分,孩子們創編的表演手法很多。最讓我驚喜的是,八個小組的聯奏。鼓槌點向哪組,哪組就有備而來進入聲部。從單純的小節,至小樂句,再到兩個聲部的表現,孩子們表現的小核桃竟然如此形象!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受啟發于《滾核桃》的技法,又延伸出了對節奏與聲部的變化。
(二)身邊資源的開發利用
有時候,節奏樂器不可能是人手一份,多數時候采用的是小組合作的輪換方式。這有一定的弊端,會造成部分膽小的孩子得不到充分的演奏體驗。
上述教學片斷的合作過程中,我發現有些孩子在敲凳子。我靈機一動,何不讓孩子們先試試集體敲凳子,模擬核桃滾動的情景。這樣,每個孩子都能體驗,還能有一種合作的齊整度呈現。于是,我出示了“XXXX XXXX”的節奏,讓孩子們在凳子上自由練習。接著,我用手勢扮演大風。從左吹到右并反之,孩子們則隨著我的手勢接力敲擊,保持同一種力度、速度接力。隨后,我又做出風力的強弱,讓孩子們在我的指揮下漸強、漸弱隨意穿插。這種變化多端、繁簡有序隨著音效變換,模擬的核桃真的“滾”起來了。
肢體動作、凳子甚至書本,都可以成為一種觸手可及可開發和利用的資源。在課堂上,都可以成為一種載體,演繹成一道風景。
三、人本性資源,游戲擂鼓中對峙助陣
(一)教師資源
教師所長也是一種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我玩過非洲鼓,中國鼓亦觸類旁通。找來中國鼓的演奏教程,解決了比較難打的三十二分節奏。辦公室同事們為我出主意,一同設計練習節奏呼應,再與孩子們pk了一把。不少學習架子鼓的孩子,節奏感與技巧非常棒。我和他們組成了領頭方陣,其余同學呼應助威。有老師身先士卒,何愁孩子們不敢挑戰呢?
(二)學生資源
學生在課堂上的生成資源,甚至是錯誤都是一種可以再開發利用的資源。比如,我發現小組探索中學生差異資源。花敲鼓的學習中,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玩”。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玩出了精彩,玩出了新意,不知不覺中進行了藝術創作。
例如,教案片段第六個環節:“炫”鼓技 六、炫“鼓技”
音樂活動:跟著鼓點玩一玩。
第一條:X X X ︳X X X ︳X 0 (鈴鼓)︳ X X X X
第二條:XXXX XX X ︳XXXX XX X ︳XXXX XX X︳ XXXX XX X ︳加附點
第三條: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
XXXX 0 X X ︳XXXX 0 X X ︳XXXX 0 X X ︳XXXX 0 X X ︳嗨。
《三國游戲》背景鼓樂。整體節奏處理成一種氛圍。創作過程中,引導段落的區分可以用音色、節奏等對比體現。
當我將公開課完整呈現給大家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在平行班積淀下很多東西了。創意一:即興加“花”。第二條中的“加花”,靈感來自孩子們。四班是個活躍的班級,我一句“開戰前夕,誰與我對壘?”三位勇士立馬上陣。力度毫不示弱,下面兩軍的腰鼓分別敲響對峙。創意二:加入人聲“威武、殺、闖”。當我和三個男生在臺上對壘的時候,男生以低沉的聲音齊喊“威——武——”,效果非常不錯。下課后,孩子們說語數外老師來布置作業,他們就敲著鉛筆盒齊聲喊“威——武——”。六班在我的率領下分成“某家軍”、分別喊著“殺”和“闖”字。當然,三國游戲裝備、聲勢動作都是孩子們的杰作。
利用有限的音樂教學資源創造無限的音樂教育價值。科學、探索、主體、審美,適度地開發適切的教學資源。在這樣的課程中,教師不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音樂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同時也幫助學生把活動深入、延續。因此,要想較好地實施新課程,就要求教師懂得開發和運用課程資源,而我們的主陣地恰恰就是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