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養生武舞顧名思義是繼承了古代武舞,并在此基礎上與時俱進,創新突破后形成的。它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道德思想,以“練舞即練心”“練拳如做人”為創編理念,主要功效是為了是養生保健。這是一種既傳統又時尚的新的舞蹈形式,它的養生功效在于能夠表達人們內心的情感,強健體魄,凈化人們的心靈。本文主要探索養生武舞對社會群體的實用價值,在論文中作詳細闡述。
【關鍵詞】養生武舞;實用價值;探索
【中圖分類號】J71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本文主要研究養生武舞對社會群體的實用價值。提及“武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與武術有較大的聯系,二者互相滲透,相互完善。
一、養生武舞的文化內涵
(一)文化背景
養生武舞繼承了古代武舞,并在此基礎上與時俱進,創新突破后形成的。它以中華傳統道德思想為文化內涵,以“練舞即練心”“練拳如做人”為編創理念,以中華傳統武術及中國古典舞為動作素材,以意境高雅的原創民族音樂為旋律。并運用中醫脈絡學的原理,達到養生保健的功效。
(二)文化特征
從繼承性來說,養生武舞的產生是人類歷史進步的結果,人類經歷了奴隸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變遷,又賦予了它精神層面的內容,這一演變過程無不體現著繼承與發展,完善與創新。
從群眾性來說,養生武舞包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作為當代人們健身養生的不二之選,比起其他養生健身類運動它具有更突出的價值體現。
二、養生武舞文化與社會群體的相互關系
(一)養生武舞文化與社會群體的實踐關系
我國醫學及養生工作者一直以來在將武舞運用于治病療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們不斷試驗并總結方法,為當代研究積累了大量的經驗。《紅爐點雪—靜坐功夫》說:“歌詠可養性情,舞蹈則可以養血脈,又不必靜坐。”民諺所說的“手舞足蹈,疾病減少”“手舞足蹈,百歲不老”也正是這個意思。
(二)養生武舞文化與社會群體的互動關系
2005年,養生武舞正式列入香港國際武術節比賽項目,2016年,全國養生武舞邀請賽在福州市老年人體育中心舉行,福州市直機關老體協主席秦健表示,希望通過舉辦有益于人們身體健康的這種類型的全國邀請賽,可以吸引到更多的養生武舞愛好者加入到這一運動中來。
三、養生武舞對社會群體的實用價值
(一)養生武舞對社會群體健康體質的影響
養生武舞動作舒展圓柔,快慢結合,具有中國武術強身健體的效用。《通鑒綱目》記載“陰康氏所以利其關節,乃制舞焉,治于華原。”“教民制舞”可視為中華民族舞蹈、健身除病活動最早的源頭。“陰康氏”部落的先民發明了一種“摔筋骨、動支節”的養生方法,實際上就是一種類似于通過引導全身氣血順暢從而可以增強體質的養生方法。
(二)養生武舞對社會群體精神生活的影響
經常習練養生武舞可以使人們的情緒得到調節,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我們內心焦慮、煩躁、不安、抑郁、憤怒、難過等影響我們健康的情緒,從精神層面來說,養生武舞的精神功能是提供“演者和觀者的快樂”,人們借以外部動作發泄、表達自己的內心,這種對快樂的追求有利于維持心理平衡,促進心理健康。
(三)養生武舞對社會群體文化素質的影響
當今社會,人們的價值追求越來越趨向于功利化、實用化的傾向,社會群體的文化素質低下,理想追求也逐漸淡化。而武舞經過歷史長河的積淀一直流傳至今并逐漸演變為養生武舞,它在編創中涵蓋了我們國家的哲學、中醫學等博大精深的文化內容,同時也承載著中國的精神文明,人們在習練過程中會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從而提升人們的文化素質修養。
四、結語
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加快,人們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工作,卻往往忽視了自己的身體健康。養生武舞這一種既傳統又時尚、風格獨特的“武術舞蹈”,它的主要優點就在于能表達人們內心的情感,強健人們的體魄,凈化人們的心靈,使人們在緊張的生活節奏下獲得暫時的休息,可以放松自己的大腦,以便有更充沛的精力、更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創造幸福。
參考文獻
[1]王克芬.中華舞蹈圖史[M].臺北:臺北文津出版社, 2002.
作者簡介:楊曉斌(1993—),男,山西省鄉寧縣,太原師范學院,研究生,舞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