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丹 李照清
[摘 要] “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在德國的實施,為其經濟騰飛作出了突出貢獻,對提升勞動者素質作用顯著。長期以來,受傳統應試教育束縛,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效果不盡如人意,而對“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借鑒與引入,進一步推動了我國職業教育的創新改革與發展?;趯Α半p元制”本土化人才培養內涵的解讀與簡述,重點就其在高職院校的實踐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 鍵 詞] 高職教育;“雙元制”本土化;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2-0044-01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科教興國戰略的確立,人才培養價值越發凸顯,高職教育也被推上了新的社會高度。同時,人才作為市場經濟競爭的核心,在企業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正是基于人才培養的輸出輸入關系,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成為可能,兩者資源共享、教育共建,對提升人才培養實效意義重大,有關高職院校開展“雙元制”本土化人才培養實踐的研究頗受關注。
一、“雙元制”本土化人才培養內涵
所謂“雙元制”即是指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在此過程中,學生被賦予了雙重身份,旨在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資源效能,強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而提升人才培養實效?!半p元制”職業教育概念最早源于德國,其先進、完善的構成模式,對我國高職教育發展極具啟示意義,并因此邁入了本土化的進程。在充分借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基礎上,結合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特色,經歷長期的摸索和實踐,總結出了“政校企”“行校企”協同培養人才的模式,是“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本土化表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復制性。這種本土化的“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參與元素的擴展,即以政府為主導,強調行業、企業積極參與校園教育,最大限度地實現了資源共享,以不同視角關注學生成長,有助于其全面發展。與此同時,得益于政府職能的介入,更好地協調了各利益主體的關系,保證了此項目實施效力。
二、高職院校開展“雙元制”本土化人才培養實踐策略
目前來講,高職院校開展“雙元制”本土化人才培養,通過實踐證明了其價值,但在實踐過程中依舊存在不足。筆者基于上述認知,結合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以下幾種高職院校開展“雙元制”人才培養實踐策略,以供參考和借鑒。
(一)完善相關法制
“雙元制”本土化人才培養實踐的關鍵點在于,處理好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之間的平衡互動關系,而此實現需要建立在完善的制度保障基礎上,在此過程中,政府發揮了絕對的職能優勢。對此,周耕夫呼吁修改《職業教育法》,明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在既有法制條件下,政府應逐步設立“雙元制”本土化管理機構,細化相關培訓條例及法規,保證該項目可持續發展。以“雙元制”起源的德國為例,其由聯邦就業部與教育部共同管理?;诖吮U吓c指導,校企雙方應就具體合作事宜進行協商,關注職業人才培養效力提升,明確各自的權責和義務,建立完善的運行體系,協調彼此利益關系,共同促進發展。
(二)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深度合作的關鍵在于找準利益平衡點。對高職院校而言,企業教育參與,為其提供了更豐富的資源支持,以更好地適應人才培養需求。而企業作為人力資源消耗方,其發展對人才有極強的依賴性,與高職院校進行合作,能夠獲取更多的優質人力資源。在此過程中,校企雙方應注重資源整合,充分發揮自身領域優勢,引導課程設置優化,創設實訓基地,有機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體而言,校、企、學生共筑訂單式培養模式,根據實際經濟市場需求,制訂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包括明確導向目標、豐富課程內容、優化評價機制等,關注學生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雙向提升。
(三)提升師資素養
教師作為教學主導,是高職院校開展“雙元制”本土化人才培養實踐的核心要素,其專業化建設至關重要。德國在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建立了一套嚴格的制度,包括教師資歷審核、專兼職結合、在職培訓等,為其專業化發展鋪筑了道路。新時期,高職院校應重視專業化師資隊伍建設的戰略地位,不斷豐富其組織構成,聯合企業開展專業培訓工作,強化他們的經驗積累。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高職院??梢劳衅髽I的人才資源,挑選素質高的人擔任兼職教師,在經過一系列教育學、教學法的進修后,予以上崗,補充師資隊伍。同時,主導促進學術交流,開展多樣化的培訓活動,分享職業實踐經驗,及時傳導先進思想理論,提高師資整體專業技能及素質。
參考文獻:
[1]李軍利.“雙元制”本土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6,3(19):9-11.
[2]郭金霞,康梟,劉溪.“本土化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探究與實踐[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5,(6):20-21,24.
[3]張寧新,張榮勝,崔琪,等.“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本土化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