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明 劉春東
[摘 要] 以學科競賽為平臺,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實施個性化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進行了探究,總結出一套成熟有效的培養機制。通過在學院范圍內具體實施培養機制,取得了良好成效。
[關 鍵 詞] 學科競賽;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個性化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2-0049-01
一、引言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制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創新研發能力不夠,具有國際競爭力制造工程師、管理人才不足,這制約了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制造業發展的瓶頸主要是技術和人才。技術發展和人才的培養是高等教育的責任。因此,如何培養高素質、具有創新力和競爭力的人才是高等學校的職責所在。佳木斯大學通過開設創新班,探究出新的培養模式,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始終具有敏銳前沿的眼光和思維的人才[1]。石河子大學提出了在綜合性大學建立以創新教師團隊為導向、以跨專業聯合培養為主體,以創新活動為支撐,以寬容的學術風氣做后盾,突出學術個性發展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2]。通過讓學生參加機械類學科競賽,充分運用課堂所學專業知識,并與課外學習相結合,強調實踐與創新,培養創新人才,實現個性化發展。
二、創新意識培養
(一)創新要以豐富的知識儲備為基礎
創新的基礎是知識,沒有知識儲備的所謂“創新”往往只是胡思亂想,將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密切組織在一個教學計劃中,理論課內容以講授基礎知識和培養實踐能力為目標,而實踐時提倡精講多練,盡可能應用課堂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工程訓練大賽中無碳小車的比賽,該作品的制作需要機械原理、機械設計、互換測量和機制工藝學等課程的知識,要想使小車走得遠,首先機構的構思要巧妙、要有創意,其次加工精度要高,最后裝配定位等要精確,盡量減少誤差。只有這幾方面都掌握好,制作的作品才能在比賽中取得較好的成績。這就要求學生在以上所需課程的學習中,認真仔細掌握知識點,相互關聯,勤于思考,注重實驗,才能在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有靈感,理論聯系實際,取得較好的效果。
(二)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激發學生興趣,鼓勵質疑與想象
教學中,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而只有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讓學生主動起來,實現個性化發展。為適應學生自己學習的需要,創造開放式實踐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環境,讓他們充分利用各種軟件資源,增加學生動手的機會,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
當今世界,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獲取信息的渠道。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和實踐中啟發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積極思維,展開想象,促進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想象力是促進創新的重要原動力,有了好的想法,才有可能獲得一定的成功。這一點在全國機械設計創新大賽和工程訓練大賽中體現的十分明顯。
(三)利用課堂教學,深入學生中,挖掘學生的各種興趣、愛好
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傳授知識,而且要與學生進行積極的互動交流。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就會發現一些學生的興趣、愛好,并加以引導,使之成為學生的一項專長,盡可能使學生的構想變成現實,充分關注每個學生,積極探索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例如,在教學中發現有些學生對3D打印特別感興趣,便加以引導,結合我院的3D打印智能制造中心成立3D打印課外小組,實現學生的一些構想。該項活動目前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并將學生引入全國工程訓練大賽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三、以賽促創
目前我院參加的學科競賽有大學生機械設計創新大賽、大學生工程訓練大賽、大學生機器人大賽、大學生無人機大賽、機械制圖與構型能力大賽、“西門子杯”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其中,機械設計創新大賽與工程訓練大賽已參加四屆,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代表河北省參加全國比賽,均獲得二等獎。
學科競賽需制作實物參加比賽,因此不僅需要參賽學生有構思,還需設計、制作和運行,并將創新構思與實踐能力緊密結合。在競賽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從團隊成員之間的設計思想交流與工作協調,到作品制作、調試,最后的競賽答辯,這一過程對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謀劃的能力、與人交流的能力和表達能力等是全方位的訓練。這種實踐是真正意義的實踐。在作品的制作過程中,學生已掌握的專業知識可能遠遠不夠,還需要查閱資料,自學許多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結束語
實踐表明,學科競賽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工程的全過程訓練機會,是工程教育與工業生產實際相結合的橋梁。這些參賽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具備了很強的競爭力,參加工作后均獲得用人單位的好評。
參考文獻:
[1]李亞芹,韓陽陽,陳思羽,等.機械類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與實踐[J].經濟師2016(3):183-185.
[2]李亞芹,韓陽陽,陳思羽,葛宜元.機械類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0(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