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俊 鄭淑霞
[摘 要] 隨著新一年的開始,農村的父母大多都要進城打工,備受關注的留守兒童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根據2017年最新數據統計,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數大約為902萬人,其中由爺爺奶奶帶的大概是805萬人,占89.3%,其余大多為親戚朋友監護。對信息時代背景下農村小學學校留守兒童教育對策研究做出一系列論述。
[關 鍵 詞] 信息時代;農村小學學校;留守兒童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3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2-0053-01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人們的生活逐漸富裕起來,由一開始的“先富一幫人”的口號到現代化城市建設,再到如今的信息時代下的社會,大多數農村人已經不僅僅靠種地維持正常生活,于是他們開始進城務工,改善生活環境。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劇增,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正在急劇惡化。
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缺陷
城市學校有著先進的教育系統,貧困農村學校不僅沒有先進的教學設備,而且面臨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并且留守兒童大多都年紀不大,思想單純,沒有足夠的自我保護意識,而照看孩子的老人防范意識低下,自己也體弱多病,這些客觀因素導致留守兒童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留守兒童大多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需要父母進行正確的引導,但由于長時間不能見到父母,與父母相處時間甚少,監護人的文化程度不高,不能給孩子足夠的關愛與呵護,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的心理得不到健全發展,使留守兒童成為心理疾病患者的高發群體。
二、基于信息化的利用、關注農村留守兒童
在這個信息化的社會,人們主要通過網絡來“知曉天下事”,因此要充分利用網絡,將留守兒童的真實情況報道出來,讓人們能夠關注留守兒童的現狀。當地的新聞記者要肩負起報道的重任,去農村進行實地報導,將留守兒童的學習條件和學習氛圍都記錄下來。并且要關注教授學生知識的教師,通過教師的親身經歷以及親口描述來讓社會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艱苦。利用微博、貼吧、網絡大咖,通過這些傳播范圍廣的公眾平臺的曝光,來引起更多的社會關注,利用信息化得到關注。將留守兒童的信息帶到高校,盡力尋求學校的幫助,從而獲得師資上的幫助。高校每年定時開展“關注農村教育,給留守兒童更多的愛”等活動,積極宣傳,為使大學生能夠了解到留守問題的困難,激發大學生的愛心,同時讓大學生開展志愿者活動,不僅可以幫助留守兒童,同時也可以讓大學生得到心靈上的凈化。
三、基于信息化、針對性的進行關愛教育
留守兒童大多缺少和親人的交流,心理封閉和叛逆。據統計,留守兒童每年和家人通電話的次數很少,這種現象的發生有一半原因是因為生活在貧困農村的人們沒有普遍擁有手機,因為對他們來說手機通話費用比較昂貴,因此我國的科技部門可以聯合中國三大電信經營商發揮“民生科技”工作的優勢,通過信息技術應用,為加強農村留守兒童與在外地打工的父母之間的交流創造條件。具體而言,就是利用留守兒童所在社區或學校的互聯網設施,定期組織留守兒童與父母進行音頻或者視頻對話,通過設置一個專用的局域網或者對親情號碼資費給予優惠,從而增加親子之間的交流,緩解留守兒童的自閉心理。
從前貧困農村在教學質量上落后很多,不僅是師資力量薄弱,并且教育設備陳舊,學生感受不到高科技課堂的益處。所以政府大力扶持貧困農村教育項目,聯合愛心企業捐贈多媒體設備,如今貧困農村教育設備已經與城市并駕齊驅,與城市孩子接受同等教育。同時,電力部門可以對這一部分的電力實施優惠措施,從而使設備可以真正地投入使用。并且各科教師在授課時要多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并且要定期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輔導,真正走進兒童的心理,并且留守兒童長期不能與他人交流,內心比平常人更加脆弱和自卑。電信部門可以對教室開通互聯網,教師除了在授課時使用,還能在平時通過電腦讓學生了解外面的世界,激發孩子走出大山的想法,使孩子能夠得到全面發展。并且在平時課余生活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有意義的影片,學生在觀看的同時也能影響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促進學生養成正確的三觀。
當今社會在快速發展,國家對貧困農村中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在不斷地重視并且去改善。貧困農村生活水平在不斷地提高,留守兒童的數量也在不斷地減少,越來越多的人留在自己的家鄉發展,不僅為自己的家鄉建設和經濟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同時也有利于解決兒童的教育問題,畢竟家長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總之,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不在身邊,面對貧困的生活環境和落后的教育條件,心理得不到健全發展,因此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與關愛,使孩子能夠感受到人們對他們的關愛,并且要讓他們在課堂上學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遠大志向,為他們成長路上披荊斬棘。
參考文獻:
[1]趙彩蕓.淺析如何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教育[J].學周刊,2017(28).
[2]王永光.如何為留守兒童搭建健康成長的平臺[J].學周刊,20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