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麗柔
【摘要】戲劇在奧爾夫音樂教學中并沒有一定的模式,美國奧爾夫大師道格·顧德金(Dog Goodkin)說,他雖然對戲劇沒有把握,但只要去做,就有成果。在25年的教學生涯中,他完成一百多戲劇,其座右銘是:“我不知道怎么做,但我就做給你看!”
【關鍵詞】奧爾夫;音樂;戲劇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1969—1980年間,比利時籍蘇恩世神父(Alphone Souren)將奧福音樂運用在臺北市私立光仁小學的音樂課程中,開啟了臺灣的奧爾夫教育,許多奧爾夫教師會嘗。
筆者于2016年開始調查研究臺灣奧爾夫的戲劇課程,由于臺灣將orff音譯為“奧福”,以下將遵照此翻譯為準。
一、基礎音樂戲劇的理論基礎
“Elemental Music Drama”在曼努艾拉主講的“2005年國際音樂冬令營”中稱為“順乎自然的音樂戲劇”,于2011年在新竹教育大學的學術研討會中演講題目定為“Muisc Drama——Elemental Style”,教師以建議、協助者及陪件者的角色,鼓勵學生展現他們的想法,發揮他們的潛能(Widmer,2011),它源于奧福音樂理念,具有完形理論的原則貧窮劇場的觀點、多元智能理論的主張及教育戲劇的精神,分述于下。
(一)奧爾夫音樂理念
奧爾夫音樂理念的核心思想“elemental”,蘊含著豐富的含意,奧福音樂理念的實踐就是“Elemental Music”。1961年,“奧福音樂信息中心”成立時,引進了多位教師來協助奧福教學,威廉凱勒即其中之一。凱勒是一位作曲家、教育家,被任命為主任,以協助奧福本人的工作并負責所有的理論課程,也是首位運用音樂治療于特殊兒童的教師,他對“Elemental music”的內涵說明為“原始本然的音樂”可以說是實現了一個人內在的基本和核心的潛力。凱勒在1975年書上提出Musik(音樂)-WOrt(語言)-TAnz(舞蹈)戲劇的構思,小型的看和聽的戲劇是一種培養藝術性的課程。
魏德曼30年來將此構思落實于各種團體中,包括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并于2004年出版“基礎音樂戲劇”的理論與實務。她在2005年課程開場白說我的主題是基礎音樂戲劇,基礎(elemental)是表示貼近宇宙、大自然,尋找人類最原始的,存在于每個人的本能,借著戲劇把它發掘出來技巧并不難,是在音樂、舞蹈與語言三個元素上,再加上戲劇。
由上可知,“基礎音樂戲劇”是以奧福音樂理念為源頭,由凱勒提出構思,魏德曼定的音樂戲劇模式,透過戲劇與音樂、舞蹈及語言的結合來發揮每個人的本能與潛力。
二、完形理論
“完形理論”的德文“Gestalt”,又稱“格士塔”強調整體與部分之間的聯性及所產生的意義,理論部分請參見本書《奧福音樂理念與當時代藝術及理論思潮》。“基礎音樂戲劇”中可以發現許多與完形理論相符的地方,茲分為“基礎音樂戲劇”基本概念及團體動力敘述。
(一)“基礎音樂戲劇”基本概念
魏德曼以“音樂語言舞蹈大樹”作為“基礎音樂戲劇”的基本概念稱Musik(音樂)-WOrt(語言)-TAnz(舞蹈),大樹分為根基、枝干及果實三部分。
“根基”即領導者的技巧,包括創作(Composing)、編排(Arranging)、造形(Shaping)、節奏化(Rhythmical shaping)、特色化(Characterizing)、風格化(Stylizing)、個性化(individualizing)、整合化(Integrating);“枝干”即材料,包括樂器演奏、聲音游戲、舞蹈語言游戲、動作表演、吟誦宣敘歌歌曲、布景、面具、服裝、自制樂器等;“果實”指在過程中所產生的人格成長,包括會感知力、團結責任感、自信心、專注、獨立性、容忍、個人表達力的發展。果實與根基可以自然循環,當果實掉下來,就成為土壤的養分,滋養根基,這三個部分會彼此循環交融。
(二)團體動力
團體動力學是勒溫從場地論的觀點對團體行為的硏究所建立的理論,也是將完形理論延伸到會學研究的范疇,團體動力學探究一個團體中的個人群體、領導者、環境及群體目標等互相之間所產生的的動力。魏德曼認為,“基礎音樂戲劇”以“人”為中心,是由許多不同個性、不同能力的人所組成的團體。在這團體中,以演出音樂戲劇為群體目標,每個人依其個性及能力選擇喜歡的角色或任務,透過民主方式的領導產生劇本及分配工作,與同儕間的溝通與合作在此整體活動的情境中個人潛能得以發揮,人格獲得成長,達到團體動力的效果。
三、總結
由上,“基礎音樂戲劇”以一個故事為藍本,將音樂一語言一舞蹈經由風格化、特性化、節奏化,同時安插個別性與整體性,達到創作、編排及造形,適當運用于安排樂器演奏、聲音游戲戲、舞蹈語言游戲、動作表演、吟誦宣敘歌曲、布景面具、服裝、自制樂器等表現,在過程中達到人格成長。“基礎音樂戲劇”的概念符合了安海姆的藝術完形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