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菲
【摘要】自古以來,人們在探索音樂發展過程中總是將探索本源作為研究基點,卻忽視了音樂發展過程中的美學價值。董仲舒作為我國西漢著名思想家,其思想不僅推動了當時社會的發展,對音樂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將董仲舒的音樂美學思想作為研究基點,探索儒家音樂美學思想所產生的影響,從而總結寶貴的發展經驗,為我國現代社會美學思想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董仲舒;音樂;美學
【中圖分類號】J601 【文獻標識碼】A
我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其在發展過程中積淀了許多優秀文化。音樂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與我國社會發展有著密切聯系。通過諸子百家文論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在先秦時期就有學者對音樂美學進行了研究與思考。隨著時間的發展,古人對音樂美育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并形成了很多有建設性的思想,董仲舒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以董仲舒音樂美學思想作為研究線索,從而探索音樂美學對社會發展所產生的重要影響。
一、董仲舒音樂美學思想概述
隨著秦朝的統一,各派思想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其中對音樂思想的研究也沒有統一。但發展至漢代,對音樂思想造成較大影響的也只是儒、道兩家。漢朝時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確定了儒學為當時社會發展的正統思想。儒家的美學思想強調音樂中的自然人性,倡導尊重音樂中人的情感。董仲舒的音樂思想受荀子的影響最大,將《樂論》中的美學思想與天人感應結合在一起,確定了神秘主義音樂思想。在董仲舒的思想中強調性未善論,認為人性的善與惡均看后天如何培養。董仲舒認為“無禮樂亡,其所以成”,他指出了音樂在人們生活中國的重要作用,并提倡要開展相應的音樂教育,這樣才能為實現國家的大一統奠定穩固的基礎。在董仲舒的音樂美學思想中,主要強調要利用音樂感化人民群眾,在思想品德上教化人民;指出要利用音樂詠其德政,通過改變人們的情感來強化君主的統治。雖然董仲舒將音樂的社會功能看為維護國家統一的政治工具,但在其音樂美學思想中肯定了音樂的教育作用,并真正為調和社會矛盾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二、董仲舒音樂美學思想的審美標準
(一)“中和”之美
“中和”在不同社會階段均表現出不同的含義,但歸根結底強調的都是一和多之間的關系。董仲舒認為“志和而音雅,則君子予之知樂”。在董仲舒看來,音樂的美需要拋開外在形式而探索內在真正的情感,這樣才能發現觸動自己內心的聲音。在董仲舒的思想中強調以“禮”為行為規范,以“中庸”為行為準則,因此董仲舒的音樂思想強調中正平和。董仲舒所認為的“中和”,不僅包含了人們心中的仁義、忠信等,也強調人們心中的平淡,以此平息群眾對當時社會矛盾的躁動。“中和”之美不單單是一種審美標準,也體現了封建社會中傳統音樂審美的均衡與統一。
(二)教化之美
我們在上文也說過,董仲舒將音樂作為教化人們的一種工具,以此來維護西漢時期的大一統。他認為音樂之所以可以教化群眾,是因為音樂在發展過程中堅持了以人為本,并可以修養民眾的心性,提高人們的道德素養。在當時也流形“德成而上,藝成而下”的審美標準,但受到這種標準的影響,雖然我們肯定了音樂之中的教化作用,但由于董仲舒過于重視音樂內容的發展,而導致音樂形式在發展的過程中被忽略,導致音樂的娛樂作用被忽視。但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待董仲舒的音樂美學思想,并肯定其在當時的積極作用,不能片面地分析其思想的落后性,為其音樂美學思想提供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
(三)神秘之美
在董仲舒天人感應的影響下,他音樂美學思想也增加了一些神秘色彩,從而與他思想理論相匹配。受這種神秘色彩的影響,當時的人們利用音樂呼風喚雨,將音樂影響陰陽的觀念體現得淋漓盡致。但我們需要明確的一點是,雖然董仲舒的音樂美學思想中尊重了民情,但由于過分夸大天人感應之說,從而使得音樂美學思想變為了一種玄學。在當今發展音樂美學思想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將這種過度神化的音樂美學思想摒棄,并看到董仲舒音樂思想中應該被批判的地方,這樣才能在發展過程中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
三、結語
綜上所述,董仲舒的音樂美學思想與其自身思想哲學有著密切聯系,不僅為儒學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環境,在當時為維護國家大一統做出了突出貢獻。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在發展董仲舒音樂美學思想的過程中,需要辯證看待其音樂美學思想,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承其思想中的優秀之處,這樣才符合現代和諧社會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龍華云.董仲舒音樂哲學思想的影響及意義[J].黃河之聲,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