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輝
[摘 要] 在經濟全球化、教育大眾化的雙重背景下,就業市場供需矛盾愈演愈烈,對高職教育發展提出了更加嚴苛的要求,畢業就業成為時下高職教育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之一。職業素養作為當代人才考評標準之一,對促進高職學生成功就業意義重大。基于對職業素養內涵的解讀與簡述,重點就其在高職實踐教學中的實踐進行了研究。
[關 鍵 詞] 高職教育;實踐教學;職業素養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2-0096-01
據相關實踐調研發現,用人單位或企業普遍表示,部分高職學生在職業素養方面存在欠缺,集中表現為團隊意識薄弱、敬業精神不強、溝通能力不足等,是困擾他們成功就業的根本性問題。素質教育背景下,高職教育的核心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其中包括職業素養培養,而實踐教學則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一、職業素養內涵解讀
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人才作為企業發展重要的戰略資源,其培育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視。在此過程中,高職教育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唯有立足學生全面發展,不斷加強和完善職業素養培養,才能實現育人的終極目標,對促進學生成功就業及企業持續發展意義非凡。所謂的職業素養即是指學生為適應經濟發展及崗位需求,應具備的職業技能、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和職業責任等,均需在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中逐漸培養出來,表現出一定發展延續性。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構建的素質冰山模型,個體素質包括表層和隱藏兩部分,即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形象、資質、行為等顯性因素及職業觀念、意識、道德、態度、責任等隱性因素。然而事實上,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我國高職教育更偏重于知識、技能的培養,實踐教學缺失,導致學生職業素養不足,參與社會競爭基礎薄弱。
二、職業素養培養在高職實踐教學中的實踐策略
(一)明確目標導向
職業素養培養在高職實踐教學中的實踐是一項系統工程,屬于全面發展學生范疇,需明確目標導向。高職實踐教學中職業素養培養滲透,是為了更好地適應企業對人才的新要求。但是在實踐中,部分高職院校拘泥于理論,缺乏社會調查,尤其是行業、企業對學生職業素養的要求較低,因而目標導向缺失,出現了課程設置不合理、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新時期,高職應充分領略職業素養培養的價值及意義,重新優化實踐教學體系,突出“以生為本”,立足全面發展學生目標導向,結合行業、企業實際需求,作進一步的目標體系細化,指導實踐教學的開展。基于此,高職還需重視專業化師資隊伍培養,積極傳播素質教育理念,明確職業素養培養目標要求,豐富他們的學識構成及技能,為他們提供更加完善的教學服務。
(二)豐富活動內容
職業素養涵括范圍甚廣并且內涵豐富,它不僅僅體現在工作任務完成中,還滲透在日常職業情景中。進一步豐富高職實踐教學活動組織,對職業素養培養至關重要。有學者表述,“院內實驗實訓室,更多的是對生產技術和經營的模擬,很難模擬企業人文環境,從而無法給學生真實的職業體驗和訓練。”因此,高職院校應適當舍棄傳統,基于校企合作平臺,力爭實踐教學創新,有機地將職業素養培養容納其中,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職業體驗環境。在實踐中,高職院校可引入學徒制,定期組織學生深入企業學習,在夯實其知識、技能基礎的同時,感受企業特有的人文氛圍,促進學生與工人對話,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的職業認知。之后,在教學課堂上,教師應引導學生反思和總結,梳理職業發展思路,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責任態度。
(三)完善評價機制
完善的評價機制是對實踐教學系統的反思與總結,包括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均需體現職業素養培養目標。職業素養包含顯性和隱性兩部分內容,傳統應試考試模式,并不能真實反映學生水平。因此,教師需在尊重學生主體個性差異的基礎上,理性解讀學生實踐行為表現,善于發現由此折射出的觀念、價值、意識以及責任等認知問題,有針對性地予以指導。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根據需求設定職業場景,以角色扮演的形式,組織學生協作討論,關注每位學生參與過程,借此判斷他們的職業素養水平,繼而合理布置強化訓練。與此同時,在校企合作教學中,高職應適當融入企業考評意見,從不同的維度視角考量學生職業素養,緊密貼合行業、企業需求,進而指導完善實踐教學。
參考文獻:
[1]張杰.能力本位觀下高職財經類專業實踐教學問題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7(6):168-169.
[2]李專.關于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路徑的思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2(12):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