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倩
[摘 要] 我國護理職業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養缺乏文化底蘊,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現在的護理已經不再是單純地以疾病護理為中心,而是以人為中心,全面整體的護理觀顯得格外重要。社會對高質量、高水平護理的需求以及對護理人員的要求正反映了這種趨勢。
[關 鍵 詞] 護理教學;職業教育;高職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2-0104-01
護理職業教育是護理社會價值和護理理想價值的具體體現,它與護士的勞動密切結合[1]。南丁格爾誓言賦予了護理職業道德最好的詮釋,充分體現了護理職業素養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護理職業教育應貫穿于護理教學過程中,對護生職業價值觀、護德觀的形成有著深遠意義。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醫療衛生需求不斷增加,對護理服務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國內護理職業教育中,對醫護行業和護理職業性質的表述或片面或陳舊或回避或輕描淡寫甚至不認為是一個必須讓學生充分重視的教學任務[2]。這種現狀說明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仍然比較落后,與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及整體護理的理念相脫節。例如,護理專業教師重專業知識的講授輕人文素質滲透,重視理論知識掌握輕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重課堂理論知識的灌輸輕實際臨床能力的培養,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陳舊,以教師為中心,并未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導,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人才培養的目標,以致培養出來的護理人才與行業的要求有較大差距。
護士肩負著救死扶傷的光榮使命和維護人民生命健康的神圣使命,護士素質不僅與醫療護理質量有密切的關系,而且還關系著護理學科的發展。南丁格爾等一代又一代的護士鐘情護理事業,奉獻一生,她們精湛的技術、廣博的仁愛精神、端莊的儀表、嚴格的操作、和藹可親的態度、團隊協作的精神贏得了全人類的稱贊,她們成為護理工作者的典范。一名合格的護理人員不僅要具備過硬的醫護技術,更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這樣才能為患者提供真正優質、人性的護理服務,為患者的病情治療與康復提供堅實的護理保障。有調查表明,多數學生對護士形象的確立首先來源于專業教師,教師自身個性陽光、嚴謹治學、對護理事業充滿熱忱、對學生充滿愛,這種表率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方式代替不了的。一名優秀的臨床護士不應只是擁有現代護理理論和護理技術知識,不應只是機械的執行者,而應在護理實踐中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這樣才能發現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導,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的能力,實事求是地從不同病例的具體病情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總而言之,無論學習還是今后的工作,一定要多動腦、勤思考。在護理專業課程的講授過程中滲透職業教育,將人文教學貫穿于整個護理教育中,使其持續化、形象化、臨床化,有利于穩定護生的專業思想,有利于護生樹立正確的護理職業素養理念。在課程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增強臨床兼職教師的培養,臨床老師有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和真實的教學資源,他們的授課更有利于吸引學生上課的注意力和興趣,最為重要的是臨床老師的第一身份是護士,在教學過程中,臨床老師的思想、言行無不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現在護理模式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已經成功將治護理轉變為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系統化整體護理模式。這種護理模式的服務范圍日趨擴大,服務內容日益復雜,臨床護理人員身兼多從角色,必須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分析判斷臨床問題的能力、獨立解決病人健康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還必須具有一定的人文關懷和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顯然,傳統的護理職業教育模式和現行的護理專業課程體系已經不能適應這種轉變。職業教育發展的過程也是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同時要結合護理專業實踐性強的特點,按照臨床真實的工作情境設置模擬教學,增加實踐課的比重,加強學生實踐操作技能、滲透職業素養、加強人文關懷、提高護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的協作能力,以培養出能適應臨床工作的護理人才。
高職護理教育的教學目標是能夠培養出適應現代醫療衛生事業的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及應用新的專科護理人才[3]。學校是培養護理人才的搖籃和基地,院校應轉變理念,運用新型的護理職業教育模式,不斷進行專業和課程改革,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為社會培養能適應臨床發展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新型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正會,趙開林.淺談加強實習護生的護德教育[J].醫學倫理與實踐,2006(36):1.
[2]李波,柳小年.護理職業教育不該忽視行業觀教育[J].中華護理教育,2013,10(1):43-45.
[3]袁靜.探討高職護生實習前臨床護理技能強化培訓效果[J].中國臨床護理.2012,4(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