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陽

[摘 要] 計算機的應用領域已逐步深入社會的各種行業,如何培養出解決本地人才需求、適應企業崗位需求的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結合潮州市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學校),在分析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以崗位需求為導向,明確培養目標,細化專業方向;構建“聯動式”課程體系,創新實訓教學模式;培養“企業型”教師人才,加強與企業文化對接等策略。
[關 鍵 詞] 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應用;崗位對接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5-0226-02
一、前言
《潮州市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中提出,職業技術學校要積極創新辦學模式、繼續完善校企合作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合作機制。要加大專業設置改革力度,促進專業設置密切對接產業、企業、崗位和生產過程,對應專業技能、職業崗位和職業標準。結合學校辦學實際及本地行業崗位需求,完善教學、崗位對接人才培養模式。但根據多年工作經驗,發現現實中存在:一方面,每年有大量的中職計算機學生畢業后找不到工作或找不著計算機相關的工作;另一方面,企業卻招不到所需的計算機應用和管理人員。為解決這一矛盾,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進行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現結合我校實際情況,談談計算機應用專業與企業崗位的對接。
二、存在問題及分析
(一)培養目標、方向不明確,定位不準
跟蹤調查學校2014級計算機畢業生就業情況發現:學生所從事的工作與所學的“專業不太對口”和“不對口”比例高達48%;學生“不知道學了什么,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導致專業技能方向與電子商務、計算機平面設計專業方向混淆。計算機應用專業辦成“半電商、半圖像、半電工、半網絡”四不像專業。(就業與專業對口情況具體如下圖)
(二)教學方法、實訓模式較為傳統落后
長期以來,中職教育的教學方式始終未能擺脫普通教育教學方法的模式,沒有真正形成具有職業教育自身特色的教學方法,只是強調知識的傳授和灌輸,忽視以培養計算機實踐能力為主的職業教育特色,忽視企業崗位真正需求,偏離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學校計算機專業實訓模式較為傳統:“上課—上機”,教師依靠傳統的投影設備或網絡教室,講授計算機知識,做簡單的實操演示,學生按照書本實例步驟上機練習。守舊的模式脫離市場、脫離企業、脫離崗位,學生實訓時興趣低下,無法有效掌握專業技能。
(三)師資隊伍中“企業型”人才缺乏
中職教育師資貧乏是普遍性問題,職業教育的特殊規律,強調理論聯系實際,突出專業技能、實踐訓練,注重職業技術能力的培養,因此對教師提出特別的要求,既要具有職業道德、專業理論素質,還應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同時對相關行業發展及需求要有相當的敏感性。學校計算機專業師資力量有限,缺乏企業鍛煉,對行業新理論、新技術、新知識無法適應,部分專業教師長期只講授計算機基礎應用課程,缺乏有效的培訓機制及激勵機制。
三、計算機應用專業與企業崗位需求的對接策略
(一)以崗位需求為導向,明確培養目標,細化專業方向
學校所在城市——潮州,中小企業居多,個體經濟比重較大,對計算機人才的崗位需求往往是多面的:既要求員工懂計算機基本操作,也能安裝、維護計算機、建設維護網站、維護網絡等基本技能,還能創建、經營維護微信公眾號等新信息技術。結合地方及企業的實際需求,確定學校計算機應用專業培養目標:培養熟練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善于學習和溝通的基層計算機技能型人才。
通過近幾年畢業生反饋及用人單位的走訪、地方人才市場的崗位需求分析,細分專業技能方向:辦公自動化方向,面向辦公文秘、文印店店員、信息化管理人員等崗位群;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方向,適合計算機安裝維護技術人員、網絡管理員等崗位群;影視動漫制作方向,面向影視廣告制作、動漫設計制作及多媒體設計制作的公司的崗位群。同時根據市場企業崗位的需求變化,三個技能方向在某段時間應有所側重,在一定時間內可動態調整。
(二)構建“聯動式”課程體系,創新實訓教學模式
根據當前職業教育各項改革創新的精神和方向性的要求,學校在人才培養中應綜合考慮社會、學校、學生、企業各方面的利益,四方聯動,科學、合理設置課程。應與區域經濟發展聯動,符合區域特色經濟需求;課程設置以及課程的內容應緊隨信息社會發展需求,使培養的人才能夠快速適應崗位;與高職動態對接,為學生持續發展夯實基礎;增強實踐教學課程,培養學生實操能力,增加拓展性教學內容,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和知識拓展能力的培養。
實訓教學是中職學校計算機應用專業課教學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學生計算機實踐技能的一個必要且有效的手段。《廣東省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提出,大力開展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推行引校進廠、引廠進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體化合作形式。規劃建設一批集實習實訓教學、技能考核、師資及企業職工培訓、技能競賽、教產研發服務“五位一體”的現代化職業教育實訓中心。學校應抓住機遇,爭取地方政府支持,以此為目標及標準,加大實訓基地的投入及建設,完善相關專業實訓基地的配套建設。
學校計算機應用實訓基地,不應該停留在幾間機房、幾間“云教室”的現狀,要以工作任務為線索確定課程;以職業能力為依據組織教學;以典型產品(服務)為載體設計活動;以職業生涯發展為目標明確定位。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促進教學方式、學習方式、評價方式和教研方式的轉變,將信息技術融入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現與解決問題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中。
(三)培養“企業型”教師人才,加強與企業的文化對接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面臨的一個普遍性問題是教師隊伍建設滯后,學校應充分利用扶持政策,對學校師資培養體系進行完善,對專業骨干教師的培養計劃進行優化、完善;同時,學校要密切依托行業企業,強化“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培養“企業型”教師人才。通過校企合作培養專業教師的“雙師素質”,鼓勵支持教師與企業技術人才加強交流及合作,創造條件讓專業教師利用假期或脫產到合作企業學習或掛職,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能力結構。
中職學校在校企合作中比較重視專業知識傳授及實訓技能的開展,實訓基地的建設,往往忽視校企軟文化層面的對接,忽視學生職業道德、團隊協作、交際能力等一系列職業素養的培養。學校應建立健全兼職教師制度,吸引企業優秀人才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或邀請計算機技術相關企業專家到校開展相關講座,將企業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及崗位的新需求及時有效地融入教學中。“零距離”接觸了解企業崗位,為學生模擬真實的工作環境,模擬企業工作室,營造工作氛圍,借鑒企業的管理制度,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企業文化的影響,了解熟悉企業崗位需求。
四、結束語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計算機應用專業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職業崗位能力要求,明確培養目標,細化專業方向,構建“聯動式”課程體系,創新實訓教學模式,培養“企業型”教師人才,加強與企業的文化對接融合等,從而實現與企業崗位的精準對接,促進計算機應用專業穩定與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禮.計算機專業改革研究[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7(4).
[2]張勁松.淺談中職校專業教學對接工作崗位的有效策略:以會計專業為例[J].江蘇教育研究,2015(Z6).
[3]呂志寧.中職學校崗位對接課程的開發與實施[J].教育學,2014(1).
[4]胡濤.職業教育計算機專業教學怎樣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J].職業教育,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