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可定
[摘 要] 《混凝土結構》是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通過對該課程特點及教學現狀的分析,在教材升級、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教學、完善考核機制等方面提出課程改革的方法,切實做到把實際工程項目融入教學過程中,打造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混凝土結構》課程。
[關 鍵 詞] 混凝土結構;實際工程項目;能力培養;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2-0129-01
一、引言
《混凝土結構》是高職院校土建專業大類的主要專業核心課程,其教學質量對專業培養目標有重要的影響。本課程涉及建筑力學、建筑材料、建筑制圖等課程知識,綜合性強,而且實驗多、公式多、符號多、知識點多、內容抽象,使高職學生望而生畏[1]。因此,有必要對傳統的教學體系進行改革,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教學質量。
二、《混凝土結構》教學現狀
(一)系統性不強
目前的教材基本沿襲了本科以“結構設計”為核心的教學內容,僅在理論內容上做了刪減。基本內容包括:材料的力學性能→設計方法→受彎、受壓、受扭構件承載力計算→預應力混凝土構件→構件的變形和裂縫寬度驗算→梁板結構→多高層框架結構等。按這種教學順序容易造成學生對單根構件受力和結構整體受力認識脫節,形不成知識體系和整體結構的概念[2]。因此,在教學內容的編排上,通過真實的工程項目引入知識點,讓學生清楚具體知識點在工程中的應用,真正感受并認識到學習本門課程的重要性。
(二)理論與實踐脫節
目前,該課程通常采用傳統課堂講授的教學方式,加之部分教師缺乏工程經驗,課上僅注重公式的推導過程,學生沒見過梁板柱等構件的施工現場配筋,更沒去施工現場參觀,學生對本課程失去興趣。
(三)課程實訓過于集中
課程實訓是對學生課堂理論知識學習的鞏固,但目前大多高職院校把本課程的實訓安排在課程理論教學全部結束后進行,學生對所學知識不能及時應用,并與實際工程項目聯系,而且實訓內容一般為現澆整體式單向板肋形樓蓋的設計,學生按照教材例題直接更改數據,并沒有理解其中各個數據和公式的真實含義,且抄襲現象嚴重,課程實訓效果不佳。
三、《混凝土結構》課程改革
(一)教學內容
在《混凝土結構》教學過程中,引用《建筑結構荷載規范》《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等最新規范和標準,同時把本學科發展的新材料、新方法、新理論、新技術及時與教學內容融合。比如在講授材料時介紹高強混凝土、生物自愈混凝土,在講授梁板結構時引入新型樓蓋結構等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他們對本學科的認識。
(二)教材升級
在教材最后附一個真實工程項目案例(包括建筑施工圖、結構施工圖),同時提供PKPM計算模型(電子版)。在每一章節介紹時首先引入相關內容,章節習題后附與本工程案例相關的實訓題目,比如在不同受力構件承載力介紹結束后,讓學生通過實訓過程完成工程中實際構件(柱、梁、樓梯等)的設計,設計完成后與實際工程中配筋對比,并進行二次優化。
(三)教學方法
適當地利用現代技術進行教學,比如在進行結構分析過程中,引入PKPM結構模型,通過加荷載給學生展示混凝土結構的受力特性,利用BIM相關軟件建立構件中鋼筋骨架三維模型[3],使專業知識直觀地呈現出來,講課的內容具體生動,學生更容易理解吸收。
(四)實踐教學
將傳統課程實訓集中的時間調整到與理論課同時進行,引導學生運用規范、標準圖集及手冊等,跳出教材的限制,逐步提高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技能。在實踐教學中增加帶學生去實訓基地參觀環節,結合課堂教學內容,使之融會貫通。
(五)考核機制
為了與課程教學改革相協調,把傳統的課程考核向過程考核轉移。《混凝土結構》課程考核由實訓作業(50%)、上課提出問題及回答問題(20%)、考試成績(30%)三部分組成,其中實訓成績評定時采用現場答辯、現場評分,對存在的問題給予糾正,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
四、結束語
通過對《混凝土結構》的課程特點及教學現狀分析,結合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提出對該課程教學進行改革,涉及教材的開發、教師BIM軟件的培訓、學校實訓基地配套設施完善等,因此課程改革是一項長期的教學任務,我們要做的還很多,相信在落實的過程中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鄭中元.高職院校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改革初探[J].科技視界,2017(24):88-89.
[2]駱文進,王麗英,彭紅.高職《混凝土結構》課程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J].江西建材,2016(15):261.
[3]耿方方,尹方舟,丁幼亮.BIM技術在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J].山西建筑,2017(25):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