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巽璐子
[摘 要] 近幾年校園中出現了各類問題,社會大眾不禁開始思考我國教育制度是否完善,素質教育到底有沒有真正對學生心理起到積極的影響。
[關 鍵 詞] 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素質;積極取向
[中圖分類號] G63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2-0217-01
當今社會發展中,青少年的心理素質不高,雖然我國實行素質教育已經很長時間了,但是其實總體來說老師或者家長最看重的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這就無形之中給了學生壓力。在學業的競爭壓力下,學生的思想受到影響,心理失衡,缺少耐心、包容心,一點點挫折失敗就會給他們帶來傷害。所以,這種情況下教育工作者應該反思自己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到位,也要開始注意培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取向。
一、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早在幾年前國家就發布了相關文件,就我國中小學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明確指示。文件要求中小學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近幾年國家的重視和干預,漸漸彌補了一些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但這遠遠不夠,一切都還需要學校、老師、學生、家長的相互配合。
在當前我國的教育教學狀態下,學生主動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想法不足,很多情況下都是被動選擇或者直接逃避。而現在的中小學都設置了心理疏導室,但基本很少有學生會來選擇和心理疏導老師溝通。因為即使是現在,也還有很多學生對心理疏導室避之不及,在這些心智尚未發育成熟的學生心中,接受心理疏導就意味著“不正常、有問題”,或者是礙于面子,怕被別人看見。出于種種顧慮,很多學生認為自己沒有問題或者就算有一點問題也選擇自己扛過去不告訴任何人。長此以往,只會讓心中的郁結越來越深,壓力越來越大。所以學校也要對此引起重視,增加學生心理體驗活動的機會,讓學生也對這門課程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訓練中小學生心理承受力
考試失利、被老師批評、同學之間關系處理不當、晚睡早起等一系列的事情很容易引起連鎖反應,使中小學生的心理產生巨大壓力,從而導致學生心理挫敗感加劇。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遇到事情容易胡思亂想,一旦鉆進牛角尖,也許會做出無法挽回的極端事情來。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現在的青少年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知識,還要具有健康的人格。老師家長在和學生相處的過程中,要多鼓勵多表揚,不要一味地使用暴力手段企圖讓學生聽話,這樣只會適得其反。老師也要幫助學生,比如有自卑心理的學生,不應該單方面告訴他自卑給自己造成的影響,還要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優點,讓學生重拾信心,克服自卑的心理。很多情況下,需要老師的耐心引導,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學生消極悲觀的情緒自然而然就會消除。
三、如何培養學生健康的積極人格
人們通常情況下把人格理論劃分為兩個類型,一個是樂觀型人格,另一個是悲觀型人格,兩種人格對待事情的態度截然不同。當遇到挫折與棘手的問題時,樂觀型人格的人傾向于認為困難是暫時的,是由外部原因造成的;而悲觀型人格則認為遇到的挫折是長期的,是自己內部造成的原因。當面對成功時,樂觀型人格則會認為成功是長期的,是自己內部的原因;但悲觀型人格則會認為成功是短暫的,是外部因素造成的。由此看來,積極人格的培養對人的身心發展是很有必要的。
在青少年的成長發展中,老師家長要引導其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學生要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只有這樣,在與人交往時才能夠從別人那里借鑒值得學習的地方,不管是為人處世的技巧還是其他,在社會交往中一定會給我們帶來正面的影響。人和人之間和諧關系的建立,對中小學生來說都是需要經常訓練的項目。在學生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一些小的摩擦時有發生,學生應該在發生摩擦時,理性思考,認真分析,用理智解決問題,讓學生整體看問題,從整體上分清事情的大小好壞。這樣做才有利于學生養成樂觀豁達的良好心態,對以后的社會交往也起著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在中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家長、老師就應該積極正面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心態,擁有正確樂觀的心理積極取向。教師也要正面教育學生遇到困難挫折不要用悲觀的角度看待問題,積極找到自身的優點,提高自信心,在社會人際交往中也積極一點、主動一點,多參與社會活動。在與人相處、待人接物中,學習自己沒有的東西;在與人合作共事中,取長補短,默契配合。對任何事充滿自信但不自負,只有這樣,才會提升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對中小學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取向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管相忠.積極心理學背景下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J].當代教育科學,2014(6):52-54.
[2]錢兵.積極心理學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7(5):7-10.
[3]魏曉娟.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反思[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9(3):15-17.
[4]劉艷,蔣索.學校環境中的積極行為支持:一種可借鑒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