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慶華
[摘 要] 根據少數民族學生學習英語的實際情況以及從事少數民族學生英語教學的多年工作經驗,結合相關教學原則和理論,對當前少數民族學生英語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少數民族學生英語教育和教學主要有英語教育和教學不受重視、師生間語言障礙、學生基礎差、課程設置不科學及教學方法不當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改革課程設置、提高學生漢語水平,采用現代教學策略與傳統教學策略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等改進措施,以期提升四川少數民族學生的英語教學質量,并為提高全國少數民族學生職業英語教育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 鍵 詞] 少數民族學生;英語教育教學;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5-0142-02
長期以來,在筆者所在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學生成人高校和職業院校,由于課程設置不當、師生間語言障礙、學生英語基礎較差、英語教學方法缺乏創新等原因,使少數民族學生英語學習遇到不少困難,英語教學質量一直得不到有效改善。
一、少數民族學生職業英語教育的現狀
(一)英語課程設置不科學,教學管理不規范
以筆者所在地區甲校為例。2008年及以前,這所學校課程設置采用的是普通高校課程設置方式:學制1年,總課時128,周課時為4。2008年后,該校采用職業教育體制,進行了英語教學改革,改革后,英語學制改為半年,周課時4,總學時64,學分不變。幾年后,此次英語教學改革導致的諸多矛盾開始凸現:教材難度和大綱要求未變,但英語學制縮短,教學課時減少,從而使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學生也不能學到應該學到的知識,致使教與學的矛盾較為突出。
(二)師生間語言交流障礙,影響了教學效果
在筆者所在地區的少數民族生院校,教師授課語言主要是漢語,間或使用簡單的英語授課,老師完全不懂學生的民族語,但少數民族學生間的生活用語卻是本民族語言,漢語實際應用能力普遍偏低。根據語言遷移理論,語言習得者在學習兩種及兩種以上語言時,會產生語言遷移現象。一般而言,(優勢語言)母語L1總是會對弱勢語言L2和L3產生遷移作用。如果母語L1與L2和L3在語言結構上類似或者三種語言水平均衡發展,則母語L1對L2和L3習得產生正遷移,否則相反。由于少數民族語與漢語、少數民族語與英語、漢語與英語三者彼此在語音、語調、語匯、句法、語篇和思維模式上的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差異,所以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民族語和漢語都對英語學習產生較大的負遷移作用。由于授課媒介為漢語,學生漢語應用能力差,因此少數民族學生學習英語時,總是要頻繁進行語碼轉換,不但需要將授課語言轉換成本民族語言,同時也要將英語轉換成自己最易接受的少數民族語言。這種多次語碼轉換,容易產生混淆,降低學生學習的效果和興趣,導致學生學習費時低效。由于英語基礎差,漢語水平不高,習慣民族語思維方式的學生卻要接受授課語言為漢語的思維方式給學生英語學習帶來極大不利影響,妨礙英語學習效果。在對400名學生的訪談中發現,學生所學內容總是殘缺不全或者似是而非,不能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總是即學即忘。一個知識點即使重復多次,一些學生仍然不懂;一些學生即使懂了,第二天復習時還是一問三不知。下面這個事實更充分地說明這一點。在一次由校學生會學習部組織的每周一次夜間業余英語培訓中,請了一名英語成績較好的藏族學生授課,授課語言以藏語為主。從培訓開始至現在,每次能容納100多人的教室座無虛席,而且課堂活潑生動,充滿笑聲,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得到充分的調動和激發,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其中學習英語。由此可見,少數民族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障礙之一就是漢語應用水平不太高,這大大減低了他們接受英語知識的能力,給英語學習帶來嚴重困難。
(三)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英語基礎差,底子薄,缺少學習主動性和自信心
少數民族學生經常缺乏學習的內在動力和自信。以筆者所在地區甲校2008年以來教學班級為例,其中10%左右的學生高考英語成績僅有15至40分,還有部分學生放棄了高考中的英語科目,大多數學生都沒能掌握英語基本語音和語法知識,單詞詞匯量相當少,英語聽力和寫作能力很差,所以,大部分學生的英語知識結構存在不完整、不連貫的現象,很難綜合運用英語知識,學生基本上不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改進少數民族學生英語教育教學的措施
(一)提高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水平,增強漢語綜合應用能力
針對少數民族學生英語學習的首要障礙——漢語應用能力較差的實際情況,必須采取措施增強他們的漢語基礎知識,提高漢語應用能力。漢語是英語課堂主要的授課語言,是教師和學生間知識傳遞和信息溝通的首要媒介。對少數民族學生而言,必須具備國家規定的MHK(三級)水平的漢語應用能力才有資格進入普通高等職業院校接受以漢語為授課語言的課程學習,否則教師和學生間存在嚴重的語言溝通障礙,影響教與學的效果。因此,要改善少數民族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當務之急就是要采取措施大力提高他們的漢語應用能力。第一,入學后,對學生進行漢語語言強化培訓,提高漢語應用能力,使其達到國家規定的MHK三級水平;第二,鼓勵學生多參加學校組織的課余朗讀、演講、講故事、閱讀等比賽,提高漢語應用能力,提高漢語學習積極性;第三,鼓勵少數民族學生在生活中多使用漢語進行交流,提高漢語交際能力。
(二)分析并結合學生特點,堅持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原則
改革課程設置模式,增強少數民族學生基礎學習。少數民族學生的英語教育相較與非少數民族學生而言,在民族地區接受正規英語教育的時間短而且受重視程度不夠。因此,在高等教育階段,必須從理念和實踐上改變這種狀況,將課程設置和教學實踐規范化、科學化,從理念和實踐上重視英語學習,并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
在英語教學中,掌握并從學生特點出發,堅持因材施教和量力性教學原則即可接受原則是十分必要的?!耙虿氖┙淌侵附處煆膶W生實際出發,根據不同教學對象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進行差異性教育,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好的發展。量力性原則又稱可接受原則,是指從學生實際發展的可能性出發,使教學的任務、內容、方法和組織形式為學生可接受。”學生特征是教學的出發點,教學原則是教學的標準和要求。因此,作為教師,在給新生授課前,通過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掌握學生綜合情況信息是前提條件。這是因為通過交流,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心理狀況和未來的學習要求,也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心和支持,使他們產生較強的學習動機和信心。在比較充分地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之后,進行因材施教和量力性教學,制訂有針對性的、可被學生接受的教學內容、計劃、形式和方法。如果了解到學生對英語學習充滿負性情緒如焦慮、畏懼乃至厭煩等,就應當采用有趣的教學方法,給學生提供令人感興趣的學習材料,設置難易程度適當卻又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他們的正情緒如好奇心,并且給予相應的情感關懷和支持,使他們產生較強的成就動機。“研究者發現,與沒有感受到教師支持和關心的學生相比,那些感受到的學生具有更強的學習動機?!本臀闹屑仔6裕珖鴮β殬I英語教育雖然有統一、劃一的標準和要求,但是應當結合本校成人教育的體制,少數民族學生學習英語時間短、詞匯量少、語法學習不完整、聽力和寫作為零的實際情況設立學制,選擇教材,制訂教學方案、教學計劃及標準——兩年掌握1000個新詞匯,全部基礎語法及基本的旅游口語表達,為他們進行特設英語教學,促使其逐漸達成一定的目標,獲得成就感。所以,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因材施教和可接受原則,從內容到形式再到方法必須符合學生的特點及其發展可能性,否則會造成事倍功半,徒勞無功的結果,挫傷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
(三)傳統教學法和現代教學法兼收并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
首先,采用“直接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策略,“其特點表現為教師指導和控制、教師對學生進步的高度期盼、學生最大限度地花時間學習,以及教師努力將負面影響最小化。”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法可以補充或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為后期學生自主學習打下基礎。在直接教學法或者在教師中心法中,教師可直接清晰地傳授語音語法規則和技巧,閱讀詞匯和記憶技巧,但這種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策略往往會導致學生被動地、死記硬背地學習。由于少數民族學生在其生活中主要使用自己本民族的語言而非漢語進行交流,所以使他們的漢語表達能力也比較欠缺,與老師溝通交流不暢。這相應地制約了他們英語基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表達能力的提高,不具備相應的英語知識來決定自己應該學什么及怎樣學。所以,以教師中心法為主要內容的傳統教學策略就可以避免這樣的問題,實現復習基礎、鞏固基礎的作用。
然后,利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實現增強學習動機,促進學生學習的目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具備這樣幾個特點,“教學活動主體是學生‘學而不是‘教;教學形式協作化、個別化和多樣化;教學手段多樣化如多媒體、粉筆板書、網絡教學等?!北热?,在學習Go shopping(購物)這課時,第一步由老師做導演(director)兼編劇,將課文改編成劇本來學習;第二步將全班分成幾組,每一組分別輪流扮演顧客及其朋友(customer & friends)、售貨員(salesman)、收銀員(cashier)、商場經理(manager)、燈光師(light)、攝影(camera)等角色,并讓每組每個“演員”記住自己的“臺詞”;第三步發動道具組(prop)學生,把教室設計并裝扮成一個商場;第四步將其中的關鍵詞匯及其圖片直觀形式如投影儀等顯示出來,作為臺詞提示。待一切準備就緒后,在導演的“開始”(action)令下,全班學生各就各位,開始“演出”。但是,在整個任務或角色分配過程中,采用因材施教和量力性教學原則,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和英語水平分配學習任務,并提出學習標準及要求。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做演員,活潑但英語欠缺的學生做后勤等,使每個學生都投入Go shopping的學習和表演過程中。如此反復幾次以及后期復習,學生既學到了關于購物的英語知識,又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達到了活躍課堂,提高學習興趣的目的,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總之,要改善筆者所在地區職業院校和成人高校少數民族學生英語教育教學質量,必須有科學、正確、長遠的發展規劃和英語教育教學方針,從改革課程設置、增強學生漢語應用能力、創新英語教學方法等著手,結合少數民族學生特征,積極開展英語教學改革和科研活動,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使少數民族學生職業英語教育得到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約翰·桑切克.教育心理學[M].2版.周冠英,王學成,譯.世界圖書出版社,2007-03.
[2]王薔,程曉棠.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7:40-43.
[3][美]Paul·Eggen, Don·Kauchak.Educational Psychology教育心理學[M].鄭日昌,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
[4]Chapelle. CA.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Foundations for Teaching[Z].Testing and Research,2001.
[5]Bachman.Good Teacher Behavior and Student Achievement[S].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2002.
[6]烏日勒.少數民族地區高校英語教學現狀分析及改革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3(14):158.
[7]彭韃茹罕.關于少數民族大學生英語教學定位的思考[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3):84-86.
[8]唐興萍.關于提高貴州少數民族地區農村英語教學水平的思考[J].貴州民族研究,2013(3):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