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錦位
[摘 要] 由于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專業性、職業性,山區職業教育儼然逐漸成為成為培養山區孩子走向社會、成為社會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山區職業教育也必須做到不斷地調整和完善自己,才能不斷與時俱進,在教育體系中保持穩定的地位。
[關 鍵 詞] 山區;職業教育;發展
[中圖分類號] G718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4-0004-01
一、職業教育目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一)觀念上的桎梏:社會要求與學生學歷的不符
受幾千年傳統思想的影響,山區對職業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見:認為正統的全日制教育才是跳出山區的道路。學而優則仕,是山區家庭的第一選擇;或者窮盡幾代人的力量只為送出一個大學生,卻也不堪重負;而條件尚可的山區家庭可能會讓孩子進入職業教育學習一技之長以脫離山區生活,但是依舊向往大學。由此,可以看出在山區辦職業學校一個重要的觀點桎梏:學歷論。在學歷論和農村人民傳統觀念的桎梏之下,山區職業學校的學生數量一直是辦學的招收難點。
(二)技能上的桎梏:技能與社會需求的脫節
從總體上來說,當前我國山區職業教育開辦所培育的學生大多數尚屬于社會一般性技能人才。至于高級技能人才,據不完全統計,數量依舊非常少,占據總人數的比重約0.5%左右。其原因在于首先山區學生本身的基本素養較差,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一定難度;其次學生之間知識層次梯度、教師教學水平造成了二次差距;最后部分學校辦學理念不符合當代社會發展要求,重理論輕實踐或者是為了便宜辦學的需要,往往忽視了與用人單位的合作,沒能緊跟時代的潮流,把握技術前沿,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監管不力的桎梏:民辦與公立學校間的差距
受傳統觀念影響,民營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會被認為沒有辦學實力,而公立學校由于有地方政府支持對學生的吸引力遠大于民辦學校。而且我們目前的教育監管機制并不完善這也造成了很多民辦學校在管理、教學上出現了漏洞,加之評價標準低于全日制學校,因此社會上對民辦職業教育仍有很大的偏見。
(四)職業生涯的桎梏:職業規劃與現實工作的差異
職業生涯規劃是職業教育中的重要一環,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環。一方面是教師的不重視,將職業生涯規劃只是作為一門附屬課程,而且學校也有對這方面進行專門的課程設置只是在學期末或者畢業之前進行一次簡單的職業測試與規劃,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學生自己忽略了自己的職業規劃。很多學生,尤其是山區學生進入職業學校以后,相對來說自由度大大提高,可以通過網絡、手機接觸到更多外面的世界,但同時外面的誘惑也很多,游戲、談戀愛、攀比心理等都消磨了學生的意志,使學生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并沒有一個真正的、完整的認識。缺乏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導致了學生在畢業之后感到迷茫,對工作沒有恒心,對自己未來沒有信心,經不起打擊,喪失了面對工作、面對生活的勇氣。當然,也有部分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漸成為高級技能人才,但畢竟是少數。理想與現實仍舊有差距,但是這二者之間如何平衡依然是一個問題。
二、如何應對職業教育過程中出現的桎梏
(一)普及教育知識,確保生源
正確表達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以及其他教育之間的關系。職業教育具有針對性,更具有職業性,對社會用人單位來說,所培養的人才相比于一般綜合性高等教育而言,匹配度更高。但是就理論知識水平而言,職業教育由于學生學習時間的安排,理論水平可能稍微顯得有些不足。在進行知識宣傳教育的基礎上,要修正山區家庭的職校教育觀念,為山區職校的招生打下基礎。同時,也可利用當地的特色資源,進行宣傳和推廣,做好宣傳工作。
(二)緊密聯系實際,緊跟時代步伐
山區職校本身在技術和教育資源方面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因此,如何保證學科設置、知識教授符合時代發展需要,也是職業教育發展和存在的基礎。
首先,學生課程要跟緊。學生課程跟緊,代表了給學生學習先進的知識、理論水平,并且在基礎相對較差的先決條件下,保證足夠的基礎知識和技術練習,以減小差距和增強技能訓練。同時,學習先進知識并非就是拋棄舊有理論和知識,而是以舊有理論為基礎,充分吸收時代所需的技術和理論,確保走在時代前端,而非時代的拋棄者。
其次,老師要緊跟。職業教育既應包括專業知識的學習,也應包括職業精神的培養[2]。老師作為學生授課解惑的領路人,他的知識水平和知識層次以及價值觀念等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知識構成和理論水平。因此,要求老師的理論和技能要與實際相結合,堅持長期的實踐練習,確保熟悉市場需要和規律,同時時刻保持與先進前沿技術一致,確保學有所用,保證時刻更新。
最后,學校要跟緊。時代的變化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變化,也有產業結構的升級與變化,職業學校作為學生進入社會成為工作主力的最后一道關卡,應當確保自己課程設置的合理性、課程結構和內容的與時俱進性以及先進性和科學性。
(三)加大對教育行業的監管力度,完善監督機制
我國對教育行業的監管不能說不嚴格,而是形式審查本身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之處。山區職校作為監管的偏遠地帶以及基于對山區地方的扶持,容易被人為利用寬松政策造成對學生、對社會的不負責。因此,要完善我國對職業學校辦學的形式和實質監督,加強教學質量監督,設置多樣化的考核標準,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每一次監督和考核。
(四)調整心態,保持長遠眼光
對剛剛結束學校生涯進入職場的學生而言,無論之前經歷了多少實習,參加了多少實踐,還是覺得心理上有著非常大的落差,當你畢業之后,你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人士,你承擔了屬于自己的那份對家庭、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因此,應該正確調整自己的心態,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到單位進行實際的工作體驗,要提高自信心,不斷開闊自己的眼界,認識行業和時代發展的規律,不斷充實自己,發展自己,創新思維,承擔起屬于我們自己的責任。
總之,山區職業教育也好,高等教育也罷,這個世界的終點、我們的終點都一樣,只是旅途中經歷的風景、走過的路會不一樣,但是,最終,我們都回到達勝利的遠方。借此文,鼓勵正在接受職業教育的我自己,也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探索道路。
參考文獻:
[1]楊玉泉.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7(6):42-44.
[2]賴德勝.職業教育發展面臨新機遇[J].前線,2015(4):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