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耀
[摘 要] 虛擬技術主要將電子計算機作為基礎結構,在計算機發展的過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可為計算機組裝與維修等提供有利的支持,減少資金的支出量,促進計算機領域的良好發展。因此,在計算機組裝與維修期間,需合理使用虛擬技術方式開展管理工作,詳細開展各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總結經驗的情況下,增強計算機組裝與維修管理力度,為其后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關 鍵 詞] 虛擬技術;計算機組裝與維修;應用措施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4-0211-01
對計算機組裝與維修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應明確虛擬技術概念內容,制訂詳細的計劃方案,加大整體虛擬技術的應用力度,促進計算機組裝與維修工作的良好實施。
一、虛擬技術的概念分析
對虛擬技術而言,也就是虛擬現實技術,主要使用多傳感交互技術內容、三維圖形技術內容與顯示技術內容等進行處理,可打造真實性較高的三維虛擬環境。在此期間,虛擬環境的創設較為重要,可使用數據手套與頭盔等進入虛擬空間,充分發揮技術的特殊功能。在此期間,還可以使用鍵盤等將數據輸入機械中,形成虛擬空間的實時交互系統,在多元化感知與操作的情況下,形成感同身受的體驗。對虛擬機而言,就是在物理計算機的狀態下,使用軟件進行模擬,聯合計算機系統創建完整的硬件功能。工作人員在使用物理計算機的過程中,可開展多臺模擬計算機的操作,實現現代化模擬處理的目的,在虛擬計算機實際運行期間,與物理計算機的工作活動一致,例如,可完成物理計算機中軟件安裝工作、網絡訪問工作等。在實際操作期間,虛擬計算機可以在物理計算中的某程序中運行,虛擬機的環境與程序、物理計算機的工作一致。
二、虛擬技術在計算機組裝與維修中應用問題分析
(一)無法扎實地掌握虛擬技術理論知識
隨著國家科學的發展與進步,各個領域技術人員都已經針對虛擬技術進行了全面的分析與探索,但是,在實際研究期間,技術人員未能總結豐富經驗,基礎技術理論知識掌握不扎實。對虛擬技術而言,理論知識的學習問題會誘發技術普及與發展等問題,如果未能全面突出虛擬技術的合理應用,將會影響國家科技的長遠發展與進步。同時,在虛擬技術應用中,未能提升整體理論與實踐操作水平,技術的應用受到嚴重阻礙。
(二)操作內容的應用效果較低
對虛擬技術而言,主要將計算機作為基礎,開展實驗儀器設備的連接與安裝,需掌握影片的識別技巧,采取格式化的方式操作,并將安全軟件與系統防護等管理工作作為主要內容,在全面優化系統體系的情況下,預防病毒的傳播。但是,當前很多虛擬技術在實際應用期間還存在技術問題,未能在計算機組裝與維修中統一標準,難以提升硬件與軟件的調配效果,安裝與維修等工作受到一定影響,無法滿足當前計算機組裝配置工作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虛擬技術的應用效果。
三、虛擬技術在計算機組裝與維修中的應用
(一)創建組裝與維修平臺
技術人員可以使用虛擬機針對計算機設備等進行分析,創建組裝與維修專業化平臺系統,結合當前的技術內容與操作要求等,提升計算機組裝維修管理工作效果。在此期間,可通過應用程序創建平臺系統,在窗口中完成互動性的任務,將計算機與虛擬機連接在一起,構建虛擬技術環境,完成當前的組裝維修任務。同時,需開展虛擬技術的分析活動,加大整體研究與創新力度,并結合當前的技術特點與內容,明確具體的組裝維修管理任務,營造良好的氛圍[1]。
(二)虛擬計算機維修措施
對虛擬技術而言,在計算機維修期間可通過人工或是智能化方式完成任務,計劃性地檢查計算機故障問題,并編制合理的維修方案,以便于促進計算機的良好運行,提升整體系統的穩定性與可靠性。虛擬技術的應用可明確計算機運行故障原因,并總結以往的經驗,創新整體管理方式。同時,使用虛擬技術開展維修工作,可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增強計算機安全管理力度,合理預防病毒侵入問題,以免出現隱私泄露的現象。在工作中還可通過虛擬技術的支持,創新整體管理與控制方式,協調各方面管理工作之間的關系,營造良好的氛圍[2]。
(三)虛擬技術在計算機組裝中的應用
對計算機組裝而言,在使用虛擬技術的過程中,需合理安裝光驅結構與分區結構,實現多元化的設計模式與目的。一方面,可使用傳統計算機安裝光驅結構,提升操作便利性。另一方面,可在計算機中安裝分區結構,提升分區管理工作效率,優化整體結構與模式,促進虛擬技術的合理應用[3]。
在計算機組裝與維修的過程中,應合理使用虛擬技術方式,制訂完善的管理與控制方案,明確各方面管理內容與技術內容,加大技術管理力度,全面優化與提升計算機組裝維修管理水平,通過科學化與現代化的方式完成任務。
參考文獻:
[1]董永芳.虛擬技術在計算機組裝與維修中的應用[J].時代教育,2016(14):122.
[2]高洋.虛擬現實技術在中職計算機組裝與維修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才智,2017(28):78.
[3]徐剛.虛擬技術在計算機組裝與維修中的應用[J].無線互聯科技,2017(23):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