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昌
[摘 要]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是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大軍,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不僅解決了學校實訓場地、實訓設備不足的現實問題,而且為學生提供近距離接近工作崗位、深入工作崗位、提高實踐操作能力提供了機會,就加強校企合作、提高職校學生實踐教學能力進行了淺要的探究。
[關 鍵 詞] 校企合作;職業學校;實踐教學能力;提高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4-0220-02
隨著我國各行各業的蓬勃興起,社會對專業化、技術化人才需求量越來越大,對操作能力要求越來越高,企業需要更多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職業學校是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如何提高職業學校學生動手能力,培養更多適應企業發展的技能型人才,是職業學校發展值得探究的一個問題。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是提高職業學校學生實踐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徑,開展校企合作更有利于專業型、技能型、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培養。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當前我國職業院校改革與發展的方向,2004年4月,國務院頒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指導意見》,明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2018年2月12日,教育部等六部門頒發了關于《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的通知,進一步明確職業學校開展校企合作的指導思想、合作方式、促進措施和監督檢查。職業學校與企業開展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是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大軍,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
一、校企合作的積極意義
(一)加強校企合作,有助于社會經濟的建設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步伐不斷加快,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飛速提升,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完美實現了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完美轉型,中國逐漸成為整個世界經濟發展的領軍人物。在國家的經濟建設發展中,各種類型的專業化、技能型、應用類人才成為主力軍。但是我國各個行業的發展過快,造成了專業化人才的缺口越來越大,“高級技工荒”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建設加速運行的重要制約因素。因此,加強校企合作,培養技能型人才,提高專業人才的技能水平,能緩解“高級技工荒”,促進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專業技術工人嚴重不足帶來的負面影響,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更大發展。
(二)加強校企合作,有助于職業學校的建設
校企合作是一個平臺,使企業、學校、學生成為一個整體,讓學校對相關專業的發展現狀和發展前景有一個更明確的定義,同時也讓學校對企業的需求有了更加準確的了解,有利于學校及時調整專業教學方向,制定出更加適合企業發展與學校發展的教學之路。學校可以組織教師到合作辦學的企業中進行提高培訓,保證教師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素養等方面的有效提升,也可以把企業中的技術骨干、技術尖子邀請到學校中兼任教學工作,同本校教師開展教學、技術等方面的深度交流,互通有無,更可以促進學校專業教學的高效開展,促進學校建設水平的提升。
(三)加強校企合作,有助于企業自身的建設
校企合作是可以使校企雙方共同受益的舉措,企業可以把自己對所需人才的專業方向及時反饋給學校,或者和學校共同制定教學的課程、實訓的內容和考核評價的規范標準,并將學校定向培養的高素質人才及時吸收到企業中,讓他們參與到企業建設中,保證企業在員工建設方面“新鮮血液”的不斷注入。還可以定期組織本企業職工進入職業學校進行學習,參與到提高培訓中,不斷提升企業職工的整體素質,實現企業自身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
(四)加強校企合作,有助于學生自身的成長
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訓機會和實訓崗位,可以讓學生經過在企業內的實訓過程獲得技能的切實提高,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實現理論與實踐一體化學習,可以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大程度的提升,為學生日后走上實際崗位后的工作積累豐富的經驗,并與企業文化進行深度的融合,最終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保證學生能夠更快適應企業工作,獲得自身的更快成長。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
(一)訂單式培養模式
訂單式培養模式是指企業在有一定數量的實際用工需求的前提下,委托學校進行定向培養的一種校企合作辦學模式。這種培養模式下,學生在進入學校進行學習時就簽訂了培養及用工協議,學生需要按照企業和學校共同制定的教學大綱進行學習,完成教學目標要求的理論及技能的學習任務,并要在認真完成學業的基礎上順利通過校企雙方共同制定的考核評價,可以不經過崗前培訓,直接到用工企業上崗。這種培養模式有效解決了學生畢業之后的就業問題,讓學生放下包袱、輕裝上陣,極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也讓用人企業節約了大量的人力資源成本,讓企業獲得了一批素質、能力合格的崗位職工,因此深受各大企業的喜愛。
(二)企業“冠名班”培養模式
企業冠名班是新形勢下的出現的一種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企業為職業學校的班級進行冠名,同時該班級所培養的學生都是該企業為自己量身度體打造的技能型、實用型人才,企業從學校的招生環節,到教學環節、實習環節、就業環節全程參與,所有的標準和條件都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協商制定,課程為該企業所需的技能課程,所接受的職業素養的培養也都是按照該企業的企業文化專門打造的,學生的實習和就業完全由冠名的企業進行解決。同時,企業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也可以組織企業中的高層管理人員、企業中操作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掌握崗位高精尖技術的人才到冠名班中擔任教師進行教學活動,可以從根本上保證學生所學與就業之后的所用緊密結合,實現從學習到就業的零距離跨越,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
(三)“2+1”培養模式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制為三年,前兩年為理論學習時間,最后一年為實訓時間,所以稱為“2+1”模式。在理論學習期間,第一年學習基礎性學科知識,例如,語文、數學、英語、思想政治等學科;第二年為專業理論學習階段,依據不同專業進行不同方向的核心課程學習,例如,汽修專業主要學習汽車發動機、變速箱、電路、油路的故障檢測與排除;會計專業則會學習會計基礎、財務會計、會計電算化等專業知識。第三年為崗位技能實訓階段,學生進入合作辦學的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和培訓,將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深度融合。
(四)理實結合的培養模式
將理論與實踐交叉進行的模式,也稱“工學結合”模式,其中“學”是促進學生對專業理論及專業能力的深入理解與掌握,是教學的根本目的。其中的“工”是讓學生進入合作辦學的企業,走上實際的工作崗位進行實訓活動,是教學的基本途徑。這種模式可以將一段時期內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同實際的崗位進行有機融合,可以采用輪換頂崗的模式進行,一方面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解決了企業人才短缺的困擾,對學校、學生和企業的發展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五)合作研發的培養模式
個別企業在產品的研制與開發過程中缺乏競爭力和決策力,極大制約了企業的發展步伐,因此很多企業便與職業學校進行合作,共同開發某些項目或者技術,也有可能是以外包的形式進行,企業只負責提供資金,技術完全由學校負責。在技術的開發中,學生可以參與其中,從事某一個環節或者某一個方向的研發工作,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團結意識和團隊精神,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同時還可以讓學校獲得一定經費,讓企業獲得技術的發展,達到一舉多得的成效。
三、校企合作取得的成效
校企合作的理念及模式給了職業學校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給了合作辦學的企業更大的進步動力,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是一種合作共贏的良好模式,必將推動社會、企業、學校、學生等各方面的長足進步與高度發展。近幾年來,廣西水產畜牧學校農機專業和汽修專業發展迅猛,每年招收農機和汽修專業學生300多人,由于發展過快,實訓設備、實訓場所和專業教師明顯不足。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該校利用學校面積大的特點,引進一家汽車企業,開展企業合作,建設校中廠、廠中校。企業負責投資、管理和經營,學校負責場地、師資和實習。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上實訓課的時候,可以帶學生到企業進行實訓實習,由企業師傅親自指導實習,現場教學。節假日期間,學生也可以在企業實習,學生實習時間大大提高。學校也從該汽修公司聘請了多名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擔任客座教師,到學校汽修專業任教。通過校企合作,該校不但解決了實訓室場地不足、實訓設備不足、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而且校企合作的汽修基地成了學校和企業在技術改進、教學創新、課題研究、突破技術難題等方面的實踐基地,企業和學校實現了技術上的互通有無和設備上的互相配備,讓汽車修配條件和教學設備條件都提升了一個檔次。此外,當汽修公司遇到攻堅難題的時候,也會到學校聘請汽修專業教師前來幫助,實現了技術方面的合作共享,讓學校和汽修公司的技術水平再次提高了一個等級。另外汽修專業的學生都是在該汽修公司進行實踐,因此,大批量的優秀學生畢業后直接進入了該公司參加工作,也有效解決了學生的就業問題,實現了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目標。
總之,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是職業學校發展的必然趨向,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是職業教育向更高、更好發展的推動力量,是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開展校企合作,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實踐技能水平的提升,而且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也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開展校企合作,不僅有助于學生找準自己的定位,在工作中更加愛崗敬業、努力拼搏,而且有助于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可以說校企合作必將給我國職業教育帶來更大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陳為,范駿,夏先明.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4(3).
[2]林奕水,黃軍輝.高職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的模式探討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12).
[3]宋新麗,靳麗梅,王麗,等.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增強學生就業能力的研究與實踐[J].職業技術,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