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文莉
[摘 要]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歷程中,“三農”問題一直根深蒂固。“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是農民問題,解決好農民問題,是社會發展國家進步的重要舉措。目前,我國處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面對經濟新常態,對農民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在不再是僅僅要求農民工的數量,現在更注重農民工的質量,注重農民工的技術和能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實踐證明,農民工的思想道德修養以及工作能力的總體素質是影響農民工就業的關鍵因素。思想道德修養高、工作能力突出的農民工將有更多選擇職業的機會,獲得更多就業崗位的青睞。基于此,從思想道德、工作能力的提升出發,進一步實施提升農村勞動力就業能力的舉措,提高農民工整體素質,提高就業能力,提高農民工收入水平。進而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我國經濟快速、穩定發展。
[關 鍵 詞] 職業技能;勞動力:就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4-0225-01
一、政府發力給予幫助
大部分農民工由于經濟水平的局限性,受教育程度并不高,其文化水平受到嚴重制約。文化水平作為影響農民工就業的重要因素。文化水平的提升會使農民工獲得更多選擇的機會以及更好的就業崗位。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同時收入水平也會相應增加,為農民工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提供經濟基礎。此時,政府應當發揮重要作用,出臺更多相應的經濟補貼政策,從經濟方面向農民工給予適當的補助,從而為農民工的就業發展鋪平道路;在精神層面,則應通過宣傳給予啟示,提高農民工思想道德素質,對其就業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礎。
二、職業技能培訓的專業化
職業技能培訓最重要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師資力量,加大對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老師的培訓力度,使培訓老師更專業、更規范。對職業技能培訓的教材以及培訓計劃,師資團隊應扎根實際,經過深刻的研究和探討。在職業技能的培訓課程中,涵蓋生產的核心環節,使培訓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利用視頻、微信等新媒體,從課上到課下,為農民工提供交流探討的途徑。在職業技能的培訓中,實踐與理論學習不分離,建立實訓基地,使農民工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的學習和理解。
三、分類培訓提供職業選擇
農民工的培訓要做到道德修養以及技能培訓為一體,即要抓技能,農民工的道德修養也不能忽略。農民工的技能培訓要多專業、多種類,為農民工的技能培訓以及就業提供多選擇。重視與企業的合作,在培訓計劃的制訂上與企業共同商定,為農民工提供技能實踐的基地,進行訂單式培養,農民工在學到一技之長的同時,技能突出者學成之后就能進入相應的單位工作。
四、加大職業技能培訓的宣傳力度
通過網絡媒體以及其他渠道的宣傳,使農民工明白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充分調動用人單位以及農民工參與職業技能的積極性,使他們明白知識、技術、能力對個人發展和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從而引導全社會形成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能力的意識。
五、鼓勵用人單位積極參與
通過職業培訓補貼以及相應的福利制度,政府鼓勵用人單位積極參與職工技能培訓,調動用人單位的積極性,為在崗以及新招的工作人員提供有效的培訓,提高職業技能,促進企業發展。
六、建立農民工信息庫了解市場需求
針對市場需求,開設職工培訓專業。及時登記更新農民工信息,當地政府建立信息庫,加強對市場需求以及職業工資預測,并將職業信息及時向農民工公布,盡最大的努力消除農民工的顧慮。使農民工及時了解市場需求,根據市場需求以及自身意愿參加職業培訓,增加就業機會。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國家面臨著新的經濟形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用人單位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愈加強烈。用人單位更加看重人才的自身素質和工作能力,技能成為用人單位衡量人才的不二準則。國家面對形勢的轉變,政府也針對企業、農民工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從多方面支持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為調動用人單位以及農民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政府做出了努力,為解決“三農”問題中的核心問題——農民問題,政府盡心盡力,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了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新時代的農民工必定一改往日,經過不斷的學習、實踐,成為適應新形勢、滿足新要求的新型農民工。不再是以前文化水平低下、對技術一無所知、只局限于苦力勞動的農民工,而是新時代下,道德素質優良、掌握專業技術、具有學習精神的農民工。經過職業技能培訓,農民工無論是專業技能方面還是道德素質方面都有會突飛猛進的進步,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企業發展的需要,也滿足社會經濟水平發展的要求,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創新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就業能力、提高農民工收入水平是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新形勢。
參考文獻:
[1]韓偉靜.中國特色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職業培訓研究[D].山東大學,2016.
[2]劉芷廷.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需求與社會政策發展對策研究[D].山東大學,2014.
[3]許林園.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實證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