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琦
[摘 要] 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是對鋼琴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它既是一種創新教育,也涉及諸多音樂理論與藝術實踐問題。因此,有必要對鋼琴集體課的教學模式進行系統的研討,以便促進鋼琴教學的發展,從而構建鋼琴教學理論體系。
[關 鍵 詞] 鋼琴;教學模式;集體課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5-0159-01
鋼琴是一門音樂理論與藝術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技能學科。小課教學即“一對一”教學模式,是傳統的鋼琴教學模式。長期以來,人們都在探討鋼琴教學的創新路徑。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我國高等師范院校和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逐步開展了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這是綜合性的專業教學模式,是鋼琴教學的重要嘗試和選擇路徑,其觀念、授課模式、教學質量等一系列問題,都值得進行系統的研究與思考。
一、鋼琴集體課教學的優點
鋼琴小課教學單一、內容老套、方式陳舊,這導致鋼琴教師容易在傳統的教學思維下教授鋼琴,沒有創新思維,致使教學質量陷入整體下降的尷尬局面。
相對來說,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一對一”教學模式,是由鋼琴鍵盤理論、鋼琴技巧學習、鋼琴技能基礎訓練、視奏練習、練習曲與樂曲等構成的綜合性鋼琴課程。
二、鋼琴集體課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
鋼琴集體課優點突出,但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缺點。目前,各大院校音樂專業鋼琴集體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教材內容老套
目前,各大高等院校的鋼琴課選用的教材大多數是《拜厄》《哈農》和《車爾尼599》,這三本書是鋼琴學習最基礎的知識,偏重于技能的學習。但是教材過于單一,學生容易喪失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這與鋼琴集體課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原則相違背,無法實現教學的實效性。
(二)課程考查方式老套
在鋼琴考核中,教師往往是以學生彈奏的“好”與“壞”作為評估標準,這顯然是有失公平的。很多學生因為基礎差,或是心理素質等因素,在鋼琴現場考核中,難免出現失誤,但他們課后的練習是勤勉的,努力后沒有得到認可,這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是一個嚴重的打擊,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
(三)教師思維陳舊,沒有充分發揮鋼琴大課的優勢
一些院校雖然實施了鋼琴集體課,但多數鋼琴老師的思維依舊停留在傳統的小課模式上,習慣于老師教學生學習,自己“唱主角”,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些老師在集體課講授中,忽略了基礎差的學生,導致他們對知識一知半解,最后對學習產生厭煩心理。
三、完善鋼琴集體課教學質量的策略
針對鋼琴集體課存在的問題和缺點,如何對其加以改善,確保鋼琴集體課教學質量,身為一名鋼琴教師,筆者對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內容更新
高等院校音樂專業鋼琴課教材的教學內容,應該具有趣味性、民族性、合作性和實用性。適當地調整練習曲比例,增加趣味作品數量。在曲目中,增加中國元素的作品,如譚盾的《看戲》、潘一鳴的《草原上的故事》、蒙古民歌改編的《嘎達梅林》等。重視重奏教學,增添四手聯彈作品。
(二)科學評估
教學評估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善教學實踐,對教學起教育、激勵和改善作用。
在鋼琴集體課中,應該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制定系統化、規范化的評估機制,實行全面評估、學生自評、師生互評、定期評估和學期評估相結合的模式,對學生進行全面剖析,便于有效地改善教學,優化教學資源配置,提升教學質量。
(三)鋼琴集體課與小課相結合
高等院校音樂專業的鋼琴基礎課,一般分為兩大板塊,基礎彈奏和即興伴奏。一般來說,學生要在一定的基礎彈奏水平下,才能進行基礎彈唱,將鋼琴集體課和小課相結合,會更好地分層次進行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四)教學分組進行
分組教學可以有效地避免集體課中無法滿足所有層次學生需求的現象發生。首先,對新生進行考核,根據具體情況分組。其次,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匯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教學進度,及時地將優秀學生調入高級組,將掉隊的學生劃入低級組。教師再根據每組的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教學。最后,注重重奏、合奏教學方法的運用。
(五)對學生進行針對性訓練
在鋼琴集體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每一個學生的鋼琴知識掌握情況,及時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對掉隊的學生,根據其具體情況,找出原因,給予針對性輔導,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六)實行科學的練琴法
科學的練琴方法包括:合理安排練琴時間、邊哼唱邊練習和多種方法綜合使用。
四、結語
隨著中國音樂教育的發展,鋼琴教育工作者也賦予了新的歷史責任,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鋼琴集體課是我國目前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一種較好且有發展潛力的教學模式,既培養了學生的理論能力,也重視技能實踐,只要解決了其存在的問題,將鋼琴集體課的優勢發揮到最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會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音樂教育工作者。
參考文獻:
[1]康婧雨.高師鋼琴大、小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5.
[2]張蓓.鋼琴二重奏的源流[J].鋼琴藝術,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