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超 盧幗平
[摘 要] 近年來,隨著市區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涌入市區,隨著父母一起流入城市的入學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受到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外來務工子女已成為現今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其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和難點。針對外來務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其影響因素并提出建議。希望能夠致力于解決外來務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相關部門及外來務工人員對其子女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
[關 鍵 詞] 外來務工子女;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4-0013-01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越發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口不斷由農村涌入城市,外來務工人口數量不斷增加,他們想要一份安穩的工作,過更好的生活,讓自己的子女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但由于生活和學習環境不斷轉變,家庭教育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愛以及社會制度缺乏完善,導致外來務工子女出現適應能力較差、自卑、孤獨、焦慮等一些心理問題。外來務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來源較廣,流動性較強,年齡的跨度也較大。目前對有關進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的研究比較多,但對他們在生活和學習的心理健康狀況的關注和研究則很少,他們成為我們社會生活中不可忽視的社會群體。
一、外來務工子女心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一)自卑
在外來務工子女群體中,絕大部分人都存在自卑的情況,他們覺得自己不是本地人,覺得無法融入城市的圈子,太在乎他人的看法導致貶低自己,加上外來務工父母因為自己所受的教育不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爭氣,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別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而加劇外來務工子女的自卑心理。
(二)焦慮
當外來務工子女剛來到城鎮的時候,生活方式與在農村的時候不同,與其他城鎮孩子交流的時候會出現語言、行為問題等日常習慣不同。這時,外來務工子女便會出現焦慮的情緒,導致自我封閉,不愿與他人交流。長期下來,容易造成他們形成自閉心理,不利于他們健康成長。
(三)孤獨
“農民工隨遷子女承受著家庭經濟壓力和來自社會的壓力,地域差別使他們更多地選擇沉默和獨處。”孤單是外來務工子女身上比較突出的一個不良心理狀況之一。他們認為自己是“農村人”,對城市的歸屬感不強,對周遭的一切較為敏感,覺得和城鎮孩子有隔閡,自認為自己與他們有區別,生活習慣、衣著等不一樣,不愿意主動與他們交流。
二、影響外來務工子女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一個人的人生目標實現,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外來務工人員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對子女成才的愿望過于強烈,給其子女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外來務工家長與其子女平時交流溝通較少,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容易造成他們厭學、叛逆等不良心理,同時家庭學習環境也直接影響了外來務工子女上學的心情。
(二)學校因素
有些老師會考慮文化基礎水平的差異,對外來務工子女進行區別對待,把更多精力放在城鎮孩子身上,認為城鎮孩子的基礎比較好,這樣可能會讓外來務工子女對學習形成抵觸心理。
(三)社區因素
有些城鎮家長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和外來務工子女交友,認為他們會給自己的子女帶來不好的影響,雖然彼此之間也多了一些理解,但是很大程度上不太接納外來務工人員,導致鄰里關系和同學關系緊張,間接也影響了外來務工子女的心理健康。
三、解決外來務工子女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一)加強與外來務工人員的溝通,形成家校合作
家長除了要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還要了解他們的心理情況,同時還需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多與學校的老師溝通了解他們在校的情況,家長也要反饋孩子在家的情況給學校,構建良好的橋梁,創造讓外來務工子女健康成長的環境。
(二)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增強自信心
學校應該開設心理健康活動來幫助外來務工子女解決心中的疑惑,積極地開展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活動,讓他們主動參與,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提高他們內心的存在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走出心理陰霾。
(三)關注外來務工子女群體,加強社區合作
與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合作,走進外來務工人員家庭,進行一系列的宣講會及線下實時調查,深入了解外來務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利用媒體提高社會對外來務工子女心理健康的關注度,為相關單位提供可靠數據和研究結果,以便出臺針對外來務工子女心理健康有所幫助的相關政策,提高外來務工人員對其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并且學會科學化的教育方式。
總之,隨著時代的變遷,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探討,這個問題也是近年來很受關注的問題。“城鎮化和城市化是中國必須走的關鍵性步驟,到2020年,中國城市化要達到50%~60%的水平,就必須轉移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對外來務工這一個特殊的群體,關注他們心理健康發展對當今社會有重要的意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保證,也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在政府、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們需要付出熱情與耐心對待這個特殊的群體,關愛他們,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讓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劉成斌,吳新慧.留守與流動:農民工子女的教育選擇[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