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江虹 雷建海 何莉
[摘 要] 當今社會對高職學生能力要求呈現高度化、復雜化,且工作崗位出現流動化趨勢。針對如何推進職業素養教育,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職業觀,從職業素養教育需明確學生作為社會人應擁有的能力和引導學生對職業的思考方面進行了淺析。
[關 鍵 詞] 高職;職業素養;社會人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4-0015-01
推進職業素養教育,培養高職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職業觀,不斷提高自我能力,最終成為能獨立應對社會種種挑戰的社會人、技術者,是職業教育中的重要部分。
國務院2017年發布《“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提出“培養良好職業素養”,筆者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一線工作者,在推進職業素養教育實踐中有以下兩點體會。
一、職業素養教育需明確學生作為社會人應擁有的能力
學校教育在人才培養全過程中應該將學生作為社會人應具有的能力培養放在重要的位置來考慮。從我院畢業生就業反饋和跟蹤的情況來看,學生作為社會人應有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綜合基礎知識與專業技術能力
綜合基礎知識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因素,不同專業與職業對綜合基礎知識的要求并無太大差異。但在傳統的語、數、外、思政等基礎知識教育之外,還應加強學生作為社會人應具備的如納稅、醫療等與勞動者基本權利與義務相關的知識教育,從而滿足綜合基礎知識廣泛性和普適性的要求。
現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多數只依據企業設定的崗位要求來進行專業技能培養,很少融入學生展望未來、選擇發展方向的拓展技能培養。為適應工作崗位的流動化趨勢,應注重對學生適應未來職業發展的專業技術能力培養。
(二)邏輯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是指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采用科學的邏輯方法思考問題,是創新能力的基礎。現在高職教育過于單方面強調動手能力而不注重邏輯思維能力,造成學生對為什么做、怎樣做及做的結果是否正確等都缺乏深入思考。在當今巨變的環境中,提高高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自主創新能力,是提高其社會競爭力的關鍵。
(三)價值觀與社交能力
社會一般對高職院校學生還偏重其“對工作的欲望”“交流能力”等方面。工作欲望與工作態度是價值觀的體現。然而,現在學生的勞動觀和職業觀都極不成熟,收入高且工作輕松成為選擇職業的重要標準,這就形成了學生畢業初期頻繁更換工作、企業失去培養儲備人才動力的社會現狀。而該現象又阻礙了人與人的信任和交流,這要求學校要營造豐富的人格培養環境,使學生理解多樣立場、正確傳遞自己的思想、充分認識自己的位置,從而擁有團隊意識,促進社會良性發展。
(四)自我管理與問題應對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是依靠主觀能動性按照社會目標,有意識、有目的地對自己的思想、行為進行轉化控制的能力。現在社會和學校對學生過度保護,使其不能自主建立和養成自我管理意識,這樣的學生顯然無法成長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和職業人。此外,新時期復雜問題層出不窮,要求學生作為社會人還必須具備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正確認識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是樹立其信心、提高其工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職業素養教育需加強對學生職業思考的引導
(一)引導學生思考工作的意義
工作是勞動者通過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將生產資料轉換為生活資料以滿足人們生存和繼續社會發展事業的過程。不同人對工作的意義有著不同的看法,每個人的價值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培養學生在跨入社會前形成正確的勞動觀、職業觀,對為什么做、怎樣做及做的結果是否正確等進行深度思考,為其將來獨立應對巨變的社會挑戰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引導學生在專業上拓展職業視野
我們必須認識到,再好的職業規劃都需要不斷修正改善。特別是現代社會職業的流動性越來越強,就職后可能會出現多次的職業轉折。但是大多數學生在選擇職業時對自我能力及社會的職業需求了解不夠充分,學校必須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拓展學生的職業視野,讓學生更多地了解所學專業能適應的職業范疇,在將來可能的職業變更中更游刃有余。
三、結語
做好職業素養教育需全社會的重視、多方的參與,在教育過程中注重實踐教學與體驗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基礎能力。除了專業基礎知識、技能培養以外,還需強化其知識技能的活用,拓展其與關聯專業廣泛應用的可能性,并促使學生養成對工作的欲望、形成良好的工作態度。學校應完善職業素養教育體系,幫助學生成長,進行能力培養和思維引導,從而培養出更加適應當今社會要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古杏艷.高中生物教學中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現狀及對策[D].西華師范大學,2017.
[2]詹昱,劉彥汝.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及幾點建議[J].改革與開放,2012(10).
[3]孫麗娜.找個大舞臺,釋放你自己[J].小康,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