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日智
[摘 要] 電路課程是高職院校機電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簡要分析目前高職院校電路課程的教學現狀,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工學模式”詳細地探討具體的教學改革路徑,希望能夠有效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水平。
[關 鍵 詞] “工學結合”;電路課程;教學改革;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4-0169-01
一、引言
電路課程旨在培養出能夠在電氣工程領域從事生產制造、技術研發、系統控制等工作的復合型技術人才,是高中機電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我國教育部門提出了“卓越工程師”計劃,即培養出一批與工程建設實際需求相適應的高素質科技創新人才,這就要求高職院校不斷創新當前的教育內容和人才培養方式,基于“工學結合”的理念來實施電路課程教學改革,全面提升高職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使其能夠靈活運用所學技術來解決實際工程問題。
二、高職院校電路課程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教材不合適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在開展電路課程教學活動時所使用的教材大多都是以大學教材為模板進行改編得到的,教學內容比較側重于理論知識且較為抽象、復雜,而實用性卻較弱,無法體現出高職教育的特色。同時,這些理論性極強的教材也容易使學生們對電路這門課程產生畏難心理,不愿意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
(二)教學內容枯燥
通過高職學生課程學習的反饋情況來看,學生普遍覺得電路課程的教學內容較為枯燥和單一化,教師在課堂上只是簡單地將課本上的內容講解一遍,對于高職學生來說,要想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理清這些概念,難度較大,超出了高職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水平,久而久之便會導致學生逐漸喪失對電路課程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方法單一
許多高職院校的電路專業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仍然習慣于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即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單方面的講解,課后布置相應的習題讓學生練習。而電路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長期處于這種單一化的教學模式下,不僅不利于教師教學質量水平的提升,還會影響到高職學生電路知識綜合應用能力的發展。
三、基于“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電路課程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探討
(一)結合工程實際開展理論教學
針對現階段高職院校使用的電路課程教材中的教學內容與高職學生實際發展需求不適應這一問題,高職電路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地降低理論教學難度,將課本上的內容與一些實際問題相結合,既便于高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也充分凸顯出了“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教育的特色。例如,在“電流”這一章的教學中,關于電流的定義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大難點,許多學生認為電流僅存在于導體之中,沒有導體便不會形成電流,而事實上,電流并不只有在導體中才能形成,任何介質中只要滿足了“電荷的定向移動”這一條件,便能夠形成電流。對此,教師可以舉例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閃電來加以說明,適當地結合一些工程實際問題來進行理論課教學,不僅有利于增強高職學生對電路課程的學習興趣,還有助于提高他們的電路綜合知識水平。
(二)創新電路實驗的內容和模式
電路實驗是電路課程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們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在開展電路實驗課教學活動時,需摒棄以往的實驗教學模式,積極引入一些新的實驗內容和實驗方法,提高電路實驗的教學質量。同時,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演示實驗,以有效強化學生對課本上知識概念的印象,鞏固他們的學習成果。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
在電路課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是“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實施電路課程教學改革的一次有益嘗試,不僅能夠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飽滿,還能激發高職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借助多媒體技術將一些抽象復雜的電路概念進行分解和形象化的動畫模擬,有助于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這些概念,從而達到顯著提高課堂教學成效的目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目前高職院校電路課程的教學現狀,要想適應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對創新應用型人才需求,學校需及時采取相應的教學改進措施,基于“工學結合”的創新教學理念,將工程實際問題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一方面要緊扣工程實踐來開展理論課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的電路概念;另一方面,還應積極運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不斷創新電路實驗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切實提高高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水平,從而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質量技術性人才。
參考文獻:
[1]遲艷玲,王強,劉曉林.關于高職《電路基礎》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2(4).
[2]楊思源,蔡立娜,陳川.高職“電路”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