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晶
摘 要:本文在分析現有的投貸聯動運作機制以及發展該業務面臨的受自身發展水平限制、與第三方或子公司的沖突、對科創型小微企業的評估、退出困難等四個方面問題的基礎上,研究建立業務準入機制、風險隔離機制、風險分擔機制、獨立的風險評估與預警退出機制、合作共享機制,以優化完善投貸聯動機制。
關鍵詞:商業銀行;投貸聯動;機制
一、投貸聯動的內涵及其產生的背景
1.內涵
投貸聯動是商業銀行在僅對科創型小微企業放貸而無法獲得風險溢價時,嘗試以投資利得彌補信貸風險的方式。其結果在于開拓科技金融新市場,突破分業經營的束縛,逐漸過渡到混業經營。
2.背景
(1)科創型小微企業融資難。首先,科技創新型小微企業正處于初創期或者成長期,內源融資基本不可能。其次,間接融資難,其能獲得的信用貸款不足;另外其能用于抵押質押資產較少,獲得抵押質押貸款的能力較弱。最后,直接融資難。科創型小微企業尚沒有上市,甚至未在新三板上市,因此其無法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融資。另外,風險投資者在沒有明顯可預見的盈利的情況下,也不敢貿然對科創型小微企業投資。
(2)商業銀行緊靠傳統業務難以維持盈利水平。受到分業經營的金融監管,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是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然而在息差不斷減小的情況下,僅靠這項傳統業務難以維持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
(3)投貸聯動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助推器。通過投貸聯動向科創型企業注入資金能夠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減少無效供給,創造就業機會,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強大助推器。
二、目前商業銀行投貸聯動的運作機制
1.外部投貸聯動機制
(1)“銀行+風險資本(VC)/私募股權基金(PE)”模式。商業銀行在簽訂貸款協議時就與VC/PE約定擁有將來把貸款作價轉換為對應比例的股權的選擇權,當該投資對象實現股權溢價后,VC/PE拋售所持股權,將收益分給商業銀行,銀行即獲得了與投資風險相匹配的超額收益。
(2)“銀行+其他金融機構(資產管理公司、基金公司)”模式。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共同發起設立有限合伙企業、設立股權投資基金和資產管理計劃,由商業銀行以信貸資金或者理財基金持有優先級份額,其他金融機構持有劣后級份額并作為管理人,打造一個對外股權投資的平臺。
2.內部投貸聯動機制
內部投貸聯動機制主要是“銀行+子公司”模式,又分為設立境內子公司和境外子公司兩種。目前10家獲得股權直投牌照的試點銀行正在積極嘗試在境內設立直投子公司,同時設立科技金融專營機構,并對兩者實行控制。由境內直投子公司對科創型小微企業進行股權投資并獲得投資收益,由科技金融專營機構對其進行放貸并獲得利息收入,實現集團內部投貸聯動。目前設立境外子公司的模式為未獲得直投牌照的四大行所青睞,通過在境外設立子公司進而迂回進入國內股權投資市場,但面臨海外投資的監管嚴格和市場準入審批程序煩瑣的局限。
三、目前發展投貸聯動機制面臨的問題
1.銀行受自身發展水平限制
與專業投資機構相比,商業銀行發展投貸聯動業務弱勢明顯。首先,商業銀行長期從事存貸款業務,其組織結構為存貸業務所設計,實行組織結構的變革以適應投資業務需要一段較長時間和大量資金的投入。其次,商業銀行人才儲備多為信貸人員,其專業技能是否能有效地延伸至投資領域的風險評估和業務開展還不確定,招攬、培養復合型人才是商業銀行保證投貸聯動業務開展的前提。最后,商業銀行只有自有資本和部分理財資金才可用于投資,相對于投資機構大量的投資資本來說,可能會因為資金不夠而失去良好的投資機會。另外,其市場化的投資能力不及有多年經驗的投資機構。
2.與第三方或子公司的沖突
(1)投資目標差異。在外部投貸聯動機制中,VC、PE和其他金融機構的風險偏好不同于商業銀行,因此在判斷和識別對投資目標時,雙方存在分歧。往往商業銀行仍然延續傳統信貸風險評估機制,風險承受能力較差。此外,信息不對稱也會導致雙方對投資目標取舍的差異。
(2)收益分配問題。在外部投貸聯動機制中,由于與VC、PE和其他金融機構在經營理念、業務流程、風險偏好上的不同,商業銀行不能與之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所以在協商按比例獲得投資收益時就存在利益沖突,而由此導致的投貸聯動效率低、協調成本高也成為該種投貸聯動機制的弊端。在“銀行+子公司”的機制中,若子公司由多個投資方共同出資成立,在收益按持股比例分配時,對于持股比例的協商也存在利益沖突。另外,商業銀行內部的信貸部門與投資部門是競爭關系,若投貸不能有機地成為一個整體,涉及業績評價的利益沖突必然存在,其對于同一客戶的爭奪必然導致商業銀行整體收益降低。
3.對科創型小微企業的評估問題
由于商業銀行自身的評估機制還不完善,其對于科創型小微企業的風險評估還未形成一套固定且有效的程序,而如果利用其合作的VC、PE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專業判斷也存在由于目標不一致而導致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投資超出自己的風險收益邊界。這種信息共享在降低商業銀行交易成本的同時卻也增加投資風險。另外,還存在VC、PE和其他金融機構可能對目標項目的風險預估不準確,而商業銀行又無法參與設計和實施風險評估機制以及與此有關內控機制制度的情況。
4.退出困難
受到投貸聯動中的股權退出僅有的被投資企業上市、解禁、股權出售三種方式的限制,商業銀行在所投資企業存在業績下滑或者不在有可預見的高風險收益時,自由退出成為一大難題。目前大多數商業銀行為了及時止損,通常采取無償轉讓股份退出的方式。
四、完善并優化的投貸聯動機制
1.業務準入機制
建立開展投貸聯動業務的準入機制,主要在于對商業銀行的自有資本的高要求。商業銀行的自有資本具有營業、保護、管理的功能,是吸收意外損失、消除不穩定因素的最后一道屏障。目前來說,投資業務屬于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其風險很大,對應較高的風險權重和信用轉換系數,由此計算得出的風險資產總額較高,因此要求商業銀行提高資本總額甚至核心資本以滿足金融監管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維持現有的風險吸收能力。至于風險權重和信用轉換系數的確定,可以對投貸聯動這項表外業務的風險實行嚴格監控,并與銀行先前的表外業務作比較從而不斷修正。
2.風險隔離機制
為使信貸風險與投資風險隔離,資金隔離是關鍵。股權投資資金必須嚴格來自自有資金和部分理財資金。同時,分散投資風險,嚴格限制投資資金集中投資于單一類型的行業或者單個企業,明確投資數量不得超過子公司自有資金的比例,并加強監督和內部控制。確保即使投資失敗也不會導致信貸資金出現流動性短缺甚至長期缺口,最終導致商業銀行破產。
3.風險分擔機制
(1)風險補償機制。商業銀行在選擇投貸聯動的目標企業時,要充分考慮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扶持。若目標企業可獲得政府的稅收優惠、財政貼息等政策,那么由此減少的費用會加快目標企業留存收益的形成;若目標企業可獲得信貸風險補償基金的投資,就形成對商業銀行開展投貸聯動風險的分擔;若目標企業可獲得產業投資基金的投資,充足的資金會加快企業上市的步伐,為商業銀行盡早收回投貸聯動的初始投資和取得投資收益提供可能。
(2)投保聯動機制。銀行在開展投貸聯動業務時要積極尋求擔保機構的增信,形成“投、貸、保”三位一體的合作模式。在發生投資失敗而遭受損失時,盡力轉嫁損失,確保自身的穩定運營以起到風險緩釋的作用。
4.獨立的風險評估與預警退出機制
對中小企業的風險評估要嚴格把握風險的識別、分析、應對、監控四個環節。首先,精準把握不同發展階段的科創型小微企業的風險特點,將投資目標的風險水平與同類企業的平均水平相比較,相應地做好與風險評估相關的內部控制,確保評估機制的有效性和準確性,篩選出在自己風險收益投資邊界以內的科創型小微中小企業。其次,準確把握投資時機,精準的測算未來投資期間內的投資風險變化趨勢和幅度,巧妙地避開風險高于預設值的階段。最后,提前做好風險應急備案和及時止損的方案,預設退出觸發條件和渠道,確保最壞的結果也要在自身的承受范圍內。另外,在整個過程中,實時的風險監控必不可少,尤其對于異常的經營活動和資金流動要保持警惕,對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也要有合理的預期。
5.合作共享機制
建立合作共享機制在于優化整合內外部因素,加快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一體化建設,以減少信息傳遞的時滯和失真,提高商業銀行開展投貸聯動的決策力。合作共享機制的關鍵在于建立合作共享平臺,一方面,通過調整自身業務流程、經營模式、組織結構,對接VC、PE和其他金融機構以建立的長期合作關系,實現客戶信息共享與交流,降低開展投貸聯動的信息成本,達到深層次的合作。另一方面,與政府建立合作,讓政府成為“投、貸、保”機制的關鍵牽頭人,實現風險轉嫁、利益共享。
參考文獻
1.鄭超.我國商業銀行投貸聯動的運作模式及發展策略.南方金融,2016(06).
2.朱柯達.商業銀行投貸聯動的實踐研究.浙江金融,2017(05).
3.席代金,楊斌.我國商業銀行投貸聯動模式之現狀、問題及建議.西南金融,2017(12).
4.馬廣奇,林一雯.我國商業銀行投貸聯動機制的創新與監管.現代營銷(下旬刊),2017(09).
5.車安華,馬小林.商業銀行投貸聯動新模式發展問題探討.征信,2017(10).
6.康雷宇.商業銀行開展投貸聯動的模式選擇與風險防范.甘肅金融,2017(06).
7.張曉闊.商業銀行投貸聯動的風險與防控.河北金融,2017(08).(責任編輯:王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