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
摘 要:商業銀行積極擁抱金融科技,進行了大量的實踐,并且產生了良好的效益,但是帶來利好的同時,金融科技創新衍生的一系列問題也應該得到重視。本文從商業銀行發展金融科技現狀出發,分析了金融科技發展面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策略,進一步探索了商業銀行與金融科技創新的風險管理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金融科技;系統性風險;商業銀行
一、商業銀行大力發展金融科技
近年來金融科技空前發展,商業銀行在倒逼之下開始走向金融創新,為了迎合客戶需求,從運營思維到服務理念都有了深刻的改變,銀行前臺業務到后臺運營控制,都在積極探索、大膽與科技創新融合。在金融科技運行模式的推進之下,金融業發展速度大大提高,技術推進型金融創新層出不窮,商業銀行也應響應國家號召,轉型升級,適應新時代的需要,進一步開拓市場。人工智能戰略方興未艾,預示著智能化是商業銀行未來運行架構的重要前景,也是銀行業風險管理模式發展的必然趨勢。服務平臺層面,需要建立像平安集團一樣的張江后援中心,支撐整個銀行各線條業務數據處理,才能滿足快速發展進步的業務場景配置需求。立足于區塊鏈技術規則,縮短辦理業務的流程,不僅可以大幅降低風險管理的復雜性,也可以降低業務經營成本,這樣也能夠使整個金融鏈條統籌管理、集中監管和自主運行。
二、金融科技帶給商業銀行的風險挑戰
眾所周知,金融科技雖然重點強調了科技在金融業務及其相關產業的應用實踐,但本質上還是金融,業務也沒有改變,經營過程中蘊含的各種風險,比如信用風險、市場風險以及操作風險等常規性風險仍然存在,并且會一直存在,需要時刻保持警惕加強監管,制定相應的應急防范措施。
1.金融科技發展對商業銀行的傳統金融中介角色優勢帶來挑戰
從銀行誕生以來,商業銀行一直充當著實體經濟發展催化劑,為國民經濟提供大量的資金支持。近年來,金融企業通過科技進步改造自身運行模式,從輸血轉變為造血,這不僅給商業銀行帶來了新的優勢,也伴隨著新的風險問題。
(1)銀行可以通過金融科技的支持輕易獲取客戶交易信息,進行有效的數據挖掘,這可以有效降低收集交易數據信息的成本,簡化業務流程,通過投資理財服務、網絡借貸等方式來促使資金流動。這在金融服務上的便利化優勢明顯,金融效率極大提高,對商業銀行的傳統固有經營模式形成強烈的沖擊。
(2)以支付寶和微信兩大支付平臺為代表,通過增加客戶便捷性、開放式的體驗,開發出社交功能,更是接入各種平臺入口,逐漸演變為客戶與商業銀行之間的中介,這也極大地撼動了商業銀行的支付領域的壟斷地位。
(3)金融科技企業本身體量小、技術優勢明顯,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數據搜集、精準描述客戶畫像,這樣就能對客戶群體進行有區別的分類篩選,提供更切合實際的需求,提高客戶滿意度,擁有更多的粘性客戶。當這種科技金融服務分散化沖擊產生“規模效應”和“范圍效應”時,對銀行傳統的服務會造成很大影響,商業銀行的信用中介地位將會變得越來越弱,銀行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迫使銀行改善服務來吸引客戶。
2.金融科技加劇金融體系的波動性
事物發展往往具有兩面性,商業銀行利用金融科技創新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在提升自身競爭力時,往往是摸著石頭過河的“試錯”階段和“超前”兩個階段。創新往往伴隨風險,金融科技創新“試錯”在所難免,技術創新往往帶來顛覆性的效果,但是往往也會帶來不穩定性,需要時間積累來完善。“超前”是為了增加競爭優勢,各大銀行在業務和服務上面大膽嘗試,努力構建自身的平臺優勢,往往具有超前的特點,這種模式本身就大大加劇了不穩定性。
金融科技的不確定性、不可預料性加大了銀行的風險,當遭遇突發性事件時候,金融市場的傳導機制在波動的情況下往往造成金融危機的發生,往往措手不及可能造成較大損失,這給金融市場帶來了難以估量的波動性。
3.金融技術性風險日益凸顯
在商業銀行服務制度體系中,我們知道信用風險占據了主導性位置,金融科技的信息化、數據化、智能化等大大提高了信用管理能力,但是金融科技對大數據、云計算依賴度過高,一旦出現技術性偏差,造成的信貸損失以及業務風險難以估量,而且還會產生極強的外溢效應,產生一些負面效果,這對商業銀行和金融市場往往帶來極大的危害,系統性風險大大加劇。
互聯網社會以信息科技帶來的風險不易察覺、發上面廣、突發性強,并且處置難度大并且涉及面較廣,往往事后發現并且進行補救措施,防范難度非常大,銀行對技術風險的預判與防范偏于被動,加之金融效應的滯后性,一旦發生技術性錯誤,所有參與者都將面臨損失,系統性風險就會一觸即發。
4.金融科技創新引發商業銀行與監管動態博弈加劇
近年來業界普遍達成共識一致認為,金融科技的高速發展實際上打破了分業經營的界限,線上交易跨行業、跨區域已經形成了現實的混業經營,但是我們出于安全性的宏觀審慎原則,考慮到市場制度的逐步完善的過程性,在不成熟的體制下還不能放開分業經營的規則,這就給市場參與者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一方面要進行市場經營,另一方面還要應對監管,這加劇了商業銀行與監管的動態博弈。
盡管我們國家統一監管的呼聲一直很高,但是我們的金融市場不夠完善,運行機制好不夠成熟,距離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化程度還有很大距離,金融壓抑和金融脆弱性持久存在,現在放開市場,進行統一監管的時機尚未成熟,造成了經營者與監管者雙方的矛盾,技術的進步往往會給監管帶來很多挑戰,暴露很多問題,這也會促進我國進行頂層制度改革,在博弈中完善市場運行機制。
三、商業銀行應多舉措應對金融科技創新挑戰
1.堅持“聚焦AI”策略,深度布局人工智能
新時代、新常態下,銀行發展已經不能局限于網點和人員擴張來增加收入,而應該積極地向客戶體驗主導模式轉變。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商業銀行集中行內各種有利資源,加大資金進行智能化平臺引進,加強員工培訓,逐步取消柜臺,服務走向智能化和線上交易,推動銀行服務的弱網點化,即改變以往的網點服務模式,探索布局智能化場景,推出智能化線上化服務,精準制定產品,不斷完善智慧銀行建設的技術支撐。
2.建立起與新金融發展相適應的專業化經營組織架構
在運行模式方面,新事物的誕生往往需要新的制度與配套措施來運行,面對新的金融科技模式,金融機構必須改變以往的內部治理結構以及領導層安排,為了適應時代發展須加速由層級制的治理結構向扁平化的組織體系轉變,改革機構內設部門,比如在總行設立金融科技事業部,捋順管理結構,適時成立獨立、專門的金融科技子公司。目前,各大銀行都在試水Fintech的運用,力求建立適應市場發展的管理模式,銀行也成立了很多科技金融事業部、小微金融事業部。內部組織結構可以參考互聯網科技公司,構建內部孵化器引導和鼓勵創新,并通過信息系統革新組織和流程,建立統一的生產經營大平臺,支撐小團隊運作,實現前臺銷售一體化。
3.圍繞生態系統建設,積極開展業務創新
一是通過大數據等新技術構建“投行+商行”金融服務模式,引導資金流向,合理的配置資源,加大對環保產業、新能源、生物醫藥、高端設備產業的投入,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二是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發展綠色債券,借助科技金融服務深入開展綠色信貸等金融支持活動,這在當今世界金融市場里面都是具有開創性的探索,也為世界環保事業做出了貢獻,更能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三是通過各大互聯網金融平臺利用各自的優勢方面,創新跨境金融服務模式,發展跨境電商,拓展自貿區金融服務,賦予自貿區更大的金融自主權,構建全方位、多維度、全天候的金融服務,滿足各種客戶各個時間段的需求,借助一帶一路的東風和自貿區迅速發展的機遇,給銀行創造更廣闊的市場。
4.強化風險管理能力,前瞻性抵御潛在風險
加強風險管理永遠是金融業避不開的話題,金融科技的風險更是這樣,對于金融科技創新過程問題最大的技術性風險,我們應從銀行多角度、多方面地進行審慎監管,不能疏忽一個點,盡可能避免銀行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
(1)健全衡量指標,多層次評價金融科技創新是否符合標準,規范創新流程體系監管,從制度上確定基礎性工作。
(2)對可能爆發的風險點進行分析總結,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做到未雨綢繆,一旦操作風險誕生可以有條不紊地進行治理解決。
(3)引入第三方評價,這樣更加客觀全面地對對象進行評估,對自己的評價補充完善,制定相應的管理方案。
(4)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將企業團隊凝聚起來,讓員工找到歸屬感與成就感,弱化人為操作風險帶來的影響,激發員工的主人翁意識,為銀行發展、為企業發展充分發揮個人力量。
(5)同區域的銀行等金融機構聯合成立應急準備金聯盟,一家機構出現流動性風險危機,利用各大機構的資金支持渡過難關,防范危機的爆發。
參考文獻
1.梁曉鳴,吳若希.互聯網金融模式對傳統銀行的影響分析.財經界,2015(32).
2.朱瑞庭.中國零售業"走出去"如何對接"一帶一路"——對"五通"的經濟學分析.商業研究,2017(4).
3.李巖玉,吳強.金融科技浪潮下商業銀行的應對之道.清華金融評論,2016(10).
4.謝卓君.淺談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內涵、影響以及現實策略--從對商業銀行角度談起.時代金融,2014(18).
5.胡麗媛.金融脫媒趨勢下商業銀行的經營策略研究.時代金融,2016(2).
6.陳強.促進支付融資耦合模式創新的思考與建議.金融發展研究,2016(9).(責任編輯:王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