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佳
[摘 要] 高職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部分,為我國輸送了大批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在我國的高職教育中,更加重視對學生專業素質和操作能力的教學,但是理論課程也十分重要,其中學生的外語閱讀能力就是學生綜合能力中的重要部分。在現在的高職院校外語教學中,學生外語閱讀能力的提升十分緩慢,所以為了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針對高職學生的外語閱讀能力培養進行分析。
[關 鍵 詞] 高職;外語閱讀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4-0249-01
對高職學生而言,外語閱讀能力是其綜合素質中的重要內容,對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和未來的工作生活都十分必要。在我國的高職院校中,對學生外語閱讀能力的培養并沒有十分重視,導致大部分的高職學生外語閱讀能力比較差,影響學生的綜合發展。下面就探討高職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培養的方法。
一、高職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落后
在我國現在的高職院校中,大部分院校對學生的外語閱讀教學并沒有足夠的重視,但是外語教學作為必要的教學內容,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教學方法普遍比較落后,仍然使用傳統應試教育理念中的“填鴨式”教育方法,這種教育方法比較落后,對學生學習積極性來說,是很大的打擊,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降低,教師的教學效果也很差。
(二)外語閱讀教學的模式落后
現在我國高職院校的外語閱讀教學中,大多采用自下而上的教學模式,先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識和語法對閱讀內容進行理解,然后后續逐句分析進行修正和加深記憶,這種方式雖然能夠提高外語閱讀的準確性,但是也會讓學生養成逐字逐句閱讀的習慣,這十分不利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閱讀內容的整體把握和理解。
(三)學生的閱讀習慣不良
在現在的高職外語閱讀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師教學方式落后之外,學生在外語閱讀過程中的不良習慣也會影響其外語閱讀能力的培養。現在高職學生在外語閱讀的過程中,已經養成了逐字逐句閱讀的習慣,這樣會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已讀的內容進行反復閱讀,這種重復閱讀方式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學生對整部閱讀作品的內容把握,不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和外語閱讀能力的培養。
二、高職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培養的方法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想要培養學生的外語閱讀能力,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外語閱讀興趣,激發出學生的閱讀興趣之后,學生才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提高積極性和自覺性,主動進行學習。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創建合理的教學情境和課堂氛圍,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習的效率。另外,在外語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通過對教學內容的閱讀,利用優美的語音和語調感染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日常也可以讓學生多進行外語閱讀方面的活動,多多進行練習,這也有助于學生外語閱讀能力的培養。
(二)加強對學生的系統訓練
在我國的外語閱讀教學過程中,對詞匯和語法的教學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想要提升學生的外語閱讀能力,就需要對詞匯量和語法的教學進行適當安排,加強對學生的系統訓練。在外語閱讀能力中,詞匯量和語法技巧等都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想要提高學生的外語閱讀理解能力,教師需要對詞匯和語法教學進行科學安排,要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詞匯進行適當的聯想和猜測,為學生的閱讀理解掃除障礙;在語法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訓練,加強對疑難語句的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閱讀教材內容。
(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學生想要提高外語閱讀理解的能力,就需要養成良好的外語閱讀習慣,所以教師在進行外語閱讀教學時,需要想辦法糾正學生的不良閱讀習慣,在教學中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先讓學生對整篇閱讀內容進行系統的理解,然后再進行具體分析,防止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反復閱讀,逐漸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四)注意教學導入
在外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應用導入的方法進行教學,教師要有意識地選擇一些與新知識存在內在聯系的舊知識,通過溫故的方法,讓學生對新舊知識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更好地理解新知識,而且對舊知識的溫習還能夠自然地引入新知識,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在進行教學導入時,需要根據新知識的內容選擇舊知識,進行知識的合理導入,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這十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外語閱讀能力。
總之,在我國的高職教學中,外語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外語閱讀能力也是學生綜合能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高職學生的外語閱讀教學中,需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外語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殷利梅.如何提高高職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J].考試周刊,2012(18):97.
[2]張麗慶.淺談提高高職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方法[J].校園英語,2012(4):180-181.
[3]彭志賢,王慧.提高高職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J].考試周刊,2011(15):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