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媛
【摘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文化宣傳與繼承的號召之下,在全社會范圍內掀起一場巨大的收藏與鑒賞浪潮。銅錢作為清朝時期我國經濟生活的一種貨幣類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影響。為此,本文以銅錢為例,針對我國現階段銅錢的收藏與鑒賞進行簡要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銅錢;收藏;鑒賞
【中圖分類號】J211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銅錢是我國貨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時期銅錢有不同的類型,其應用價值也有所不同。自甲午中日戰爭后,帝國主義在中國掀起瘋狂的瓜分浪潮,導致我國大量真金白銀流入國外,當時社會對貨幣的要求日益劇增。“銅元”在這一特點歷史發展的背景下產生。自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后制造并發行多種“銅元”,并將其作為革命文物。因此,“銅錢”在我國歷史發展中具有它獨特的歷史背景與應用價值,備受國內外收藏者、貨幣專家的喜愛。
一、銅錢的產生與發展
“銅錢”是古代銅制貨幣,主要是指秦漢時期以后所發行的各類方孔圓錢。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春秋戰國時期商品經濟逐漸發展起來,在商品流通中要分割與鑒定成色的金屬貨幣已經難以滿足當時人們生活的發展要求,自此,金屬鑄幣代替以往的金屬稱量貨幣類型。從古幣流通類型來看,中國古代錢幣主要是以銅合金鑄造而來,銅錢是古代錢幣的一種最常見形式,且銅錢的鑄造工作一直延續到清朝末期民國初期。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一直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因此,秦始皇在推行鑄造錢幣工作時,特將“天圓地方”理念運用其中,使銅錢以“圓型方孔”的形式展現出來,這就是我國早期銅錢的雛形。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對六國貨幣進行統一,廢除以往的貝、布、刀等貨幣類型,將圓形方孔的銅錢作為主要貨幣形式,并對其進行鑄文“兩半”,重十二銖,兩個銅錢為一兩,即一兩為二十四銖,因此,銅錢又稱“兩半”。這就是銅錢的早期演變過程,從鑄造初期的圓形方孔發展成為“半兩”銅錢。自“半兩”銅錢的產生,為我國古代商品交易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并在我國古代發展史上延續流通了兩千余年。
二、銅錢的收藏類型
(一)“半兩”與“五銖”
“半兩”銅錢擁有良好的流通效果,因其物如其名,隨身攜帶過多會為出行帶來諸多不便。為此,“半兩”銅錢延用到漢代時期,圓形方孔的“半兩”銅錢在流通意義上沒有任何的改變,但是銅錢質量在不斷減輕,以此為出行帶來便利。例如二年將“兩半”銅錢的“十二銖”減為“八銖”,文帝五年將“八銖”的“兩半”銅錢遞減到一銖以下,并將其稱為“莢錢”;武帝建元元年鑄造“三銖錢”,在元狩五年廢除“半兩”銅錢,用“五銖”代替“半兩”,將銅錢上的“半兩”鑄文改為“五銖”。“五銖”銅錢自東漢年間開始發行,一直沿襲多年,直到唐朝武德四年將“五銖”銅錢廢除。“五銖”銅錢在市場流通中的幣值相對比較穩定,使用時間相對較長,成為我國歷史發展中的一種重要的錢幣類型。
我國古代所發行的貨幣錢幣還會用皇帝年號對銅錢進行命名,并將其統稱為“年號錢”。例如公元38年,李壽在南方地區自立為帝,國號稱“漢”,年號稱為“漢興”,并將“漢興”鑄在銅錢上,稱為“漢興”銅錢,又名“漢興錢”,自此“漢興錢”開始在市場上鑄造并流通。此后不久,南宋孝建年間,孝建帝在“五銖”銅錢的“五銖”鑄文的基礎上增加“孝建”二字,即鑄文為“孝建五銖”,被稱為“孝建五銖”銅錢;北魏孝文帝以“五銖”為基礎增加“太和”二字,即鑄文為“太和五銖”,被稱為“太和五銖”銅錢。
(二)“通寶”
“通寶”,是我國從唐代初期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的一種銅幣名稱,早期是按照錢幣的重量對其進行命名,例如,上文所提的“半兩”“五銖”等,另有“元寶”“重寶”等錢幣稱謂。自唐代改變秦漢用重量對銅錢命名的習慣,例如,唐高祖武德帝在武德思念廢除“五銖錢”,以“通寶”作為錢幣稱謂,并在銅錢上鑄文“開元”,自此鑄造“開元通寶”,其鑄文以上下左右的形式排列在銅錢表面,“開元”代表“開辟新紀元”。“通寶”代表“通行寶貨”,若以順時針讀作“開通元寶”,因此,“通寶”又被成為“元寶”。例如,建中年間所鑄造的被稱為“建中通寶”,南唐時期鑄造到的“大唐通寶”“唐國通寶”等。自宋代起“年號錢”開始定制并發行。因宋代頻繁更改年號,所鑄造的“年號錢”形式多樣。例如北宋時期的“太平通寶”、南宋時期的“大宋通寶”等。另有遼的“重熙通寶”、金的“大定通寶”。自元代起所鑄的銅錢幾乎都是以當時的年號對其進行命名的。例如,元代至元年間所發行的“至元通寶”、明代洪武年間所發行的“洪武通寶”、永樂帝在位時期所發行的“永樂通寶”、清代康熙年間所發行的“康熙通寶”、乾隆年間所發行的“乾隆通寶”等。自辛亥革命后,廣東、云南、附件等地鑄造我國最晚的通寶元錢,即“民國通寶”。
三、銅錢的收藏價值
(一)五代漢元通寶的收藏價值
自五代十國結束后,由漢隱帝所鑄造發行的“漢元通寶”邊闊完整、制作精良,正面用隸書鑄文,背面用星、月紋點綴。相關考古學者表示,“漢元通寶”背面鑄有清晰的月紋,收藏價格最高,其收藏價值在800元左右,星紋與光背價值相對較低,其收藏價值分別在200元左右、100元左右。
(二)五代周元通寶的收藏價值
“周元通寶”是五代時期鑄造發行量最多、質量最好的一種銅錢,盡管在鑄造過程出現銅材緊缺情況,但周世宗利用“舍身飼虎”的典故說服滿朝文武大臣以及佛教教徒,以佛鑄錢,為“周元通寶”提供大量的鑄造材料。
“周元通寶”是仿照“唐開元錢”所鑄造的,錢文整體嚴肅、端莊、大方、美觀,制作手法精良,銅錢枝江為29~25毫米。從現階段銅錢收藏市場來看,普通類型的周元通寶相對較多,其市場價值在40元左右,特殊類型的周元通寶相對較少,例如,錢幣背面鑄有四出、星月、合背,其收藏價值較高,市場價值在500元左右。
(三)昭武通寶的收藏價值
吳三桂在昭武年間鑄造“昭武通寶”,其形式有三種,即小平型、折五型、折十型。其中,小平型“昭武通寶”主要用楷書鑄文,大多背面光滑,背“工”現象較為常見,此類銅錢在市場上的收藏價值為10~15元;少數小平型“昭武通寶”運用篆書鑄文,其市場上的收藏價值為50元左右;折五型“昭武通寶”和折十型“昭武通寶”均是用篆書鑄文,背面“一分”,此類銅錢在市場上的收藏價值為100~150元。
(四)裕民通寶的收藏價值
清代初期,清政府為耿精忠鑄造“裕民通寶”,其形式有三種類型,即小平型、折二型、折五型。其中,小平型“裕民通寶”背面光滑、折二型“裕民通寶”背面為“一分”,其市場收藏價值為10~20元;折五型“裕民通寶”背面為“一錢”或者是“浙一錢”,其市場收藏價值在1000元左右。
四、銅錢的鑒定方法
(一)銅質鑒定法
我國銅錢主要是用銅合金進行鑄造,受合金成分影響,銅錢顏色有所不同。整體而言,利用銅鋅合金鑄造而成的銅錢表面泛黃,利用銅錫合金鑄造而成的銅錢表面泛青,利用紅銅鑄造的銅錢表面泛紫紅。若在檢定過程中銅錢顏色沒有呈黃色、青色、紫紅,說明檢定品為偽造品。
(二)銹色檢定法
偽銹是遮掩作假行為的主要方法。為此,對銅錢實施檢定工作時,應落實對銅錢的銹色檢定工作。銅元素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在常規穩定下不易發生銹蝕現象,只有歷經百年之久才會發生氧化、酸化反應,生成氧化銅或者是堿式碳酸銅。
(三)錢文檢定法
銅錢上鑄有銘文,這是銅錢的一大特征。上文已經對銅錢銘文類型做出詳細的分析,鑒定者可從銘文上直觀地了解到銅錢的鑄造時期,通過對比銘文的字體風格與字體特征,與相應的歷史文化進行對比分析,以此判斷銅錢的真假。
(四)聲音鑒定法
聲音鑒定法是銅錢鑒定的一種重要方法之一。古幣歷史悠久,火氣消散,敲擊過程不會發生轉音現象,與水泥面相碰撞會發出低沉、沙啞的聲音。若將銅錢摔在桌面或者是利用金屬物體對其進行敲打,會產生破殼聲音,并不會產生清脆的金屬聲。
(五)氣味檢定法
真正的銅幣流傳到現在,其原有火氣早已消散,無論任何嗅均嗅不出任何的火氣,且古幣長期被埋藏在地下,出土時表面發生銹蝕現象,嗅時會感受到一股泥土的芳香。
五、總結
綜上所述,銅錢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收藏者在收藏之前應明確所收集的銅錢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確保所收藏的銅錢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其次,收藏者應從銅質、銹色、錢文、聲音、氣味等方面對銅錢的真假進行科學辨別,確保銅錢具有較高的真實性,以此提高銅錢的收藏價值與鑒賞價值。
參考文獻:
[1]周韶光.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評《中國文物收藏與鑒賞書系·中國文物收藏百科全書·青銅器卷》[J].中國美術,2016(6):140-141.
[2]趙俊杰,趙鵬宇.地契的收藏與鑒賞——中國土地契約文化漫談之十二[J].中國地產市場,2014(9):76-77.
[3]楊文清.“高昌吉利”銅錢的收藏與鑒賞[A].西部金融·錢幣研究2010年增刊總第四期[C].2010(2).
[4]陳宏建.我國流通硬分幣的收藏與鑒賞[A].湖北錢幣專刊總第四期[C].2005(4).
[5]建真.見物見人 征史探源——史樹青先生談藝術品收藏與鑒賞[J].收藏界,2004(6):27-29.
[6]沈銘.照相機收藏與鑒賞第一部分世界照相機工業發展簡況(上)[J].照相機,1995(6):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