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彤 李宏暢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科技的不斷發展,金融科技技術手段在經濟建設方面上的作用日益重要。本文通過對金融科技推動我國實體經濟轉型過程中的作用分析,說明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在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中的必要性,從而提出以金融科技推動實體經濟轉型發展的相應合理科學對策,實現我國實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振興。
關鍵詞:實體經濟;金融科技;轉型;
一、引言
實體經濟是國民金融發展的基石,是國家實現不斷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其具備的競爭力決定著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發展程度。在金融科技的不斷發展中,實體經濟得以更廣泛地運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對實體經濟服務供給的加強、降低傳統產業服務成本都極有幫助。金融科技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雖沖擊了實體產業的發展,但更多是相互促進的關系,金融科技的發展使實體經濟更適應需求發展,而實體經濟的發展也為金融科技提供了物質的發展基礎,兩者的相互促進進而為整個社會經濟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二、金融科技推動實體經濟轉型的現狀分析
1.金融科技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與通信技術的日益發展革新,金融科技運營而生。2016年金融穩定理事會對金融科技的概念做出了國際層面上的定義,即是通過互聯網等通信技術手段推動金融產業的創新,從而形成可以對金融市場、機構以及其服務有重大作用影響的業務相關服務產品。當前,金融科技的主要技術是圍繞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展開的,這些技術手段在持續推動金融服務產品的創新,為傳統產業結構和生態體系的深刻變革提供更多的發展條件。
截至目前,從金融科技的發展歷史分析,以互聯網IT技術為基礎的新興信息處理以及數據分析成為金融科技發展應用的前提,金融產業中普及互聯網技術手段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產生新型的金融服務模式,但從根本上并未沖擊金融相關產業的整體穩定。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多次強調以金融科技服務實體經濟,通過促進金融創新與產業創新相結合,引導實體經濟經營戰略以及相應產品的轉型升級,使得在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對策中可以運用一定的金融科技手段。
2.金融科技發展助推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一是以新型的互聯技術為基礎的資源開放共享模式。一方面,借助于云計算、大數據以及分布式技術等金融科技的共享經濟提高了社會現有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利于實現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高效流動。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可降低實體經濟體對供給關系商的依附性,為其提供更多的產品選擇和保障。
二是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分析經濟場景。分析消費者行為習慣變化是經濟領域把握市場動態的關鍵,通過互聯網以及相應智能技術使金融科技與實體經濟中的各種場景相融合,打通線上線下的場所設置,進而低成本地對相應的客戶群進行拓展和識別。
三是科技手段具有強大計算能力。在現代經濟競爭中,信息的獲取與處理是獲得實體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金融科技的發展是緊密觀察市場變化的條件和致勝點,使其在處理業務信息及具體產品供求信息等方面具有強大的硬件基礎。
3.運用金融科技手段促進實體經濟增長
由于金融科技的技術特點使其為實體經濟彌補了一定的發展短板,有利促進實體經濟增長,一是金融科技技術的無時間限制、無地域限制的屬性,不受物理條件的限制,有利于實體經濟服務面的擴展,彌補傳統產業的產品空白;二是通過運用一定的金融科技進行業務處理,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運營成本,更加高效快捷地進行產業升級,使相應業務實現快速迭代,擁有更多可以流通的投資資本;三是金融科技在對產業市場上的信息挖掘更為科學,可以敏銳地把控產業市場變化,為實體經濟的產品創新、服務完善等都可以提出合理科學變革建議。
而隨著金融科技發展的不斷深入,其中包括的人工智能技術、云計算、大數據以及生物識別技術等等都可以運用到實體經濟的產業管理以及產品開發中去,降低服務成本的同時實現高效的市場監管與控制。正是金融科技的種種特點適宜于現代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運用相應的科技技術進行實體經濟的產業轉型升級將會促進產業效益的提高,完善發展架構。
三、金融科技推動實體經濟轉型中的問題
通過對金融科技以及其推動實體經濟轉型的現狀分析可知,近年來我國實體經濟在發展中存在著許多制約其發展的因素,這些問題限制了實體經濟在全球化競爭中的優勢發展,也是金融科技推動實體經濟轉型時所面臨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是產業的結構性失衡,即制造業的供需方面失衡、包括服務業制造業等的二三產業發展失衡以及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結構失衡,這導致了其發展缺乏動力,在產業創新方面上的不足,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非常不利。二是隨著我國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實體經濟的經營面臨嚴重的挑戰,經營環境也變化迅猛,急需采用合理的技術手段實現其產業的戰略轉型升級。三是在實體經濟中主要依靠非自產技術資源做支撐,創新能力較弱,無法在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所以,結合現代金融科技手段,加強對以物質形態為主體的實體經濟建設,逐步實現實體經濟的經營轉型升級成為當前發展經濟建設的重中之重。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以互聯網技術發展的背景為指引,逐步構建效益良好、節約成本的經濟體系,解決化解實體經濟中存在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實現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相互融合,才能使我國實體經濟產業擺脫發展困局,為我國整體國民經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
四、以金融科技推進實體經濟轉型的建議對策
當前中國經濟各行各業正處在加速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運用符合時代發展的金融科技手段加速自身轉型升級是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基于以上對金融科技推動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現狀及難題研究分析,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緊扣國家戰略,圍繞新形勢做好實體經濟需求布局
推進實體經濟轉型需先從主要組成產業入手。從產業重心分析,制造業是其主要產業;從產業基數分析,扶持小微企業是筑牢實體經濟的根基。從這兩方面入手利用金融科技進行相應產業改革符合國家的戰略需求,利于促進產業轉型。
一是重視制造業產業布局。制造業是國民經濟中實體經濟的發展核心要點,應將先進的金融科技手段融入制造業的產業中去,明確地把握當前制造業的產品改革革新點,在分析市場需求時利用相應金融科技手段,推進產業“互聯網+”進度,增強其競爭力。
二是注重小微企業發展,普及金融科技使用。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普惠金融是近年來的戰略主題,深入探索小微企業發展戰略要重視其在融資中獲得的動力。通過金融科技手段,合理定位小微企業,充分利用金融技術完善微小企業獲取發展信息的效率,使微小企業能夠及時把控掌握實時的市場動態,取得適宜個體發展的最優轉型戰略。
2.助力新興產業發展,推進傳統產業轉型
借助順應時代發展產生的金融科技手段,布局新興產業發展,發掘新市場,時刻關注新動態。金融科技所包括的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以及區塊鏈等等技術催生出了許多不同于傳統產業業態的新型產業,這都為實體經濟增長注入了新鮮血液,提供了更多的發展動力。
圍繞移動互聯網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等打造智能化生產管理產業流程,推動相應技術型輔助產業的產生,使其加速新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運用新興技術思維服務制造業、農業、傳統服務業等實體經濟,將對市場信息的快速反應能力、對用戶體驗的回饋能力、對平臺資源建設共享的創新能力等運用到實體經濟的各行各業。
3.創新推動發展,技術與實體發展相互融合促進
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就是要對相應產業結構、產品服務進行創新,將適宜時代發展的新型金融科技運用其中。正如研究分析所得,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是離不開其自身的創新改革,而創新改革的動力也離不開技術科技的不斷進步。
首先實體經濟中的各個行業應轉變經營理念,積極運用金融科技手段,科學管理生產銷售各環節,利用新的技術手段,將傳統各環節與數據分析、云計算連接,提高生產工作效率,節約經營成本。
其次加大行業產品服務研發成本,制定具有區域性的發展規劃,制定有利于創新產出的科技發展規劃,時刻關注客戶以及市場的需求,同時也根據市場及時淘汰落后產品服務,利用平臺掌握成功轉型行業的創新思維,及時把握轉型機遇。
最后是善于共享信息經驗,建立各行業的科技金融機構,為各領域的實體經濟企業提供多樣化的創新轉型方式和渠道,提高科技與具體實業的融合程度和質量,為全面的實體經濟轉型提供更多的助力源。
五、結論
近年以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化技術為主的金融科技發展勢頭猛勁,而我國的實體經濟行業企業正面臨著動力不足、缺乏創新等相應問題,合理把握機遇利用金融科技技術進行實體經濟的產業轉型升級是時勢使然。各行業正應該把握時機進行自身產業的改革創新,使產品服務更加適應當前時代市場與客戶群的需求,節約可通過科技手段替代的經營管理成本,加大創新方面的投入,提高產品創新的投入產出比,實現自身的轉型升級。同時,積極反哺其他行業,分享先進技術經驗,加速區域間適宜發展的技術經驗的傳播,為整個行業、整個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助力。
參考文獻
1.李文紅,蔣則沈.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與監管:一個監管者的視角.金融監管研究,2017(03).
2.周維富.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困境及轉型升級對策.經濟縱橫,2018(03).
3.程軍,等.金融科技風險與監管對策.中國金融,2017(24).
4.王淳.金融科技時代下的監管趨勢探析.金融科技時代,2017(11).
5.王云平.振興實體經濟、壯大制造業的對策建議.宏觀經濟管理,2017(11).
6.胡浩.銀行公司金融業務發展趨勢與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金融論壇,2017,22(07).(責任編輯:王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