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家
[摘 要] 在當今“互聯網+”信息智能時代,能否有效獲取、處理、評價、利用與開發信息是一個人能否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信息素養是高職學生應對無處不在的智能化升級必須具備的能力,就高職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現狀加以調查研究,提出提升高職學院學生信息素養的對策與措施,近幾年通過對高職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的實踐與探索,提出了創新信息素養的教育模式與對策,從而提升高職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品質。
[關 鍵 詞] 信息素養;創新思維;對策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4-0263-01
一、引言
當前,人類社會已進入互聯網信息時代,互聯網及信息技術無時不在改變著我們的現在生活和未來的發展。信息素養是學生獲取有效信息的必備要素,包括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的素養。提升學生信息素養水平是培養高職學生創新思維、創新品質的必備條件,創新人才培養是現在高職教育的目標之一,一個具備較高信息素養水平的學生能夠在他一生中合理有效地利用和應用信息,他們能夠建立足夠的自信力面對各種困難和情況,形成高職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二、高職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現狀
(一)國內高職學生信息素養情況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文件中明確提出“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從目前大多數高職學院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來看,高職高專院校學生普遍缺乏獲取信息素養的意識,沒有信息素養的概念,不知道自己應該獲取什么樣的信息,更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資源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
(二)獲取信息能力抽樣調查
通過對山東省內5所高職院校學生對圖書館的認知問卷調查得知,高職學生對圖書館功能進一步了解的樣本比例為12.4%,吸引的比例占13.7%,一般的占22.8%,不吸引的占24.7%,很不吸引的占26.4%。大約有45%的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是圖書、報刊;利用學院提供電子信息資源查找信息知識的占35%;利用其他渠道獲取信息的占30%。結論是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學生真正通過網絡進行學習研究,或者把網絡作為一種媒體進行信息交流和獲取知識的占極少數。
(三)獲取信息的渠道抽樣調查
2017年對3所省內高職高專院校進行調查得知,約有63%的學生對圖書館的資源存在不完全了解的情況,約有45%的學生沒有上過學校圖書館主頁,約有38%的學生沒有借閱過圖書館的圖書。結論:大部分高職學院沒有對學生開設信息技術素養課程,缺乏對選手進行信息素養教育的方法與策略。
三、強化對學生信息素養培訓,提升綜合能力水平
(一)提升信息素養,促進學生專業能力發展
提升信息素養,促進學生專業能力發展,可以使學生了解本專業的重要信息源及相關信息源的特色,提高未來的工作實踐和創新能力。特別是對學生的作業、畢業設計、畢業論文都有積極的提升作用,使學生對本專業的發展狀況及他人的成果有很好的了解,使學生學習專業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升信息素養,促進高職學生創新能力
在互聯網背景下,培養學生的雙創能力,是信息獲取活動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它直接參與信息獲取過程,對培養高職學生的科研活動、創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信息素養的培養是創新能力必不可少的關鍵一環。
四、“互聯網+”背景下,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對策
(一)將信息素養的內容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
高職院校必須將信息素養教育的內容納入高職院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并確立相應的信息素養教育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信息素養教育師資隊伍,從政策層面和師資層面上推動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
(二)結合專業課程,滲透信息素養提升
信息素養教育結合相關專業課程安排進行,將相關內容融入專業課程里,例如,可以在大一新生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里滲透信息檢索內容,使學生既能夠學習計算機課程的知識應用信息素養,還可以將信息檢索課與相關專業課程有機融合,幫助學生解決專業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學生寫畢業論文時,專業老師和信息檢索課老師共同指導,解決學生在查找信息和專業設計中遇到的專業實際問題。
(三)發揮圖書信息中心的主導作用
圖書信息中心作為高職院校的信息中心,要成為全校信息素養教育的主陣地,做好信息資源的建設,滿足師生教科研學習的要求。館員講師采取開設文獻檢索選修課、專家知識講座、專題讀書會等多種形式,培養出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信息素養人才。
(四)充分利用新媒體、新技術對大學生進行信息素養教育
新媒體、新技術在信息素質教育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學習通、讀書微信平臺、在線QQ、手機短信等互聯互通交互空間平臺,讓大學生進一步體驗到使用網絡信息資源帶來的方便、快捷。
參考文獻:
[1]徐建鋒.新時期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現狀與創新研究[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2(2):104-106.
[2]王志華.初探大學創新人才培養與信息素養教育[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