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柳
[摘 要] 主要以基于互聯網思維的高職院校就業教育模式為重點進行分析,結合當下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教育面臨的各種問題為主要依據,從提供個性化就業方案、建立多元高效的就業服務平臺、提高就業服務質量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與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強高職院校就業教育質量,為高職院校學生日后就業做好鋪墊。
[關 鍵 詞] 互聯網思維;就業教育;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4-0281-01
對高職院校就業教育而言,合理利用互聯網思維十分重要,其是確保高職院校就業教育質量的基礎,也是增強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關鍵。高職院校就業教師需給予其高度重視,做到與時俱進,如此才能保證培養的大學生滿足社會發展對新型人才的需求,進而提高當下大學生的就業率。
一、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教育面臨的問題
1.學生就業課程形式較單一,學生參與課程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原因在于就業課程大多數是從理論層面著手進行講解的,缺少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諸多學生只是在被動接受教師所教授的就業知識,并不是發自內心的想要參與學習的或者充分認識就業形勢。許多學生只是為了修學分與完成學校的教育要求,導致高職院校就業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未充分發揮出來。就業教育應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服務,需充分對接市場需求,從社會實踐入手,結合大量典型案例,讓學生有效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專業教師就業經驗不足,無法把就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效融合起來。當下各個高校開始注重專業教育與就業教育間的合作,這便需要諸多專業教師共同參與。而專業實踐教師相對缺乏且能力有限。另外,專業教師需要國家與學校等多方面支持,盡管高職院校在積極開展就業創業教育,但大多是碎片化,并未從根本上實現統籌兼顧,形成完整的就業教育體系,未營造出良好的就業教育氛圍。除此之外,就業教師還需兼顧職稱評價、學科建設等任務,缺少足夠精力投身學生就業教育工作中,致使就業教育同專業教育的融合程度不高,就業教育工作質量欠佳。面對以上兩點問題,需要高職院校以學生就業為導向,創新就業教育模式,轉變教師慣性思維和教育方法,合理應用互聯網思維優化當下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教育問題。
二、合理應用互聯網思維優化高職院校就業教育問題
(一)合理應用互聯網思維,制訂個性化教學計劃
互聯網的用戶思維與產品思維,能夠有效轉變傳統就業教育思維,為高職院校提供新型的個性化就業計劃?;ヂ摼W中最主要的思維方式為用戶思維,依據不同用戶的具體要求制訂個性的教學計劃。大學生的就業教育也需如此,依據學生就業方面的差異性要求,構建符合學生個性化需求的教學計劃,進而實現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目標。產品思維具體講的就是用戶用完以后的實際感受。在高職院校的實際就業教育中,需注重大學生在實際教學中的具體體驗,確保學生在就業教育中的積極性,保證學生充分了解相關就業信息,加強學生就業積極性。各個高職院校能夠同政府或有關企業簽訂相關合同,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如此加強學生對就業的了解程度。
(二)合理應用互聯網思維,構建多元化的就業服務平臺
高職院校若想通過互聯網思維構建多樣化的就業服務平臺,務必要依靠互聯網思維中的極致思維與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要求學校在就業教育層面為大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確保學生以后就業無憂。高職院校能夠依托當下網絡,通過手機軟件等方式向學生推送有關就業服務信息、布設對應的就業問題優化模塊等,通過個性化管理,確保學生就業時的個性化需求得到滿足。簡約思維要求高職院校就業教育把學生的就業需求放在教育的主體位置,通過數據分析掌握學生在就業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而高職院校的就業教育需依據這些困難構建可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平臺,有效引導學生優化就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為保證學生順利求職提供有利條件。
(三)合理利用互聯網思維,提高就業服務質量
目前,高職院校在就業服務層面存在較大的質量問題,由于高職院校對學生就業信息記錄不完全,對學生所關心的問題重視力度不夠,從而導致關鍵就業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致使就業服務質量低下。而基于互聯網思維能夠有效改善此種問題,將學校中信息不足的問題得到優化解決。通過分析互聯網大數據明晰學生在就業中的各種信息,對不同類型的就業問題制訂不同的優化措施,以此確保就業服務質量。
綜上所述,互聯網在社會公眾的生活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其生活與工作皆有一定影響。高職院校的就業教師需給予高度重視,合理利用其所具備的優勢,在互聯網思維下優化高職院校就業教育模式,促使就業教育效用充分發揮,為大學生提高就業能力提供有效幫助。
參考文獻:
[1]杜志琴.基于互聯網思維的高職院校就業教育模式研究[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5(2):102-105.
[2]鄭永烽.基于互聯網思維的高職院校就業教育模式研究[J].考試周刊,2017(93):136.
[3]張永江.基于互聯網思維下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和途徑研究[J].信息記錄材料,2017,18(1):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