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存霞
[摘 要] 隨著高職院校的不斷發展和壯大,學生數量也急劇增加,畢業生就業難問題也日漸突出,因此高職院校職業指導工作在整個學校工作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針對學生的不同,學校如何做好學生的職業指導,以促進學生就業就顯得非常緊迫。在分析當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指導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所在學校的經驗或做法,提出實現高職院校更高質量職業指導的對策。
[關 鍵 詞] 高職學生;職業指導;對策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4-0289-01
隨著高職院校的不斷發展和壯大,學生數量也急劇增加,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日漸突出,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高職教育能否得以持續發展關鍵取決于高職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因此結合目前我國高職教育職業指導的現狀,立足學生實際,學校應做好就業學生的職業指導已迫在眉睫。
一、高職院校職業指導的現狀分析
目前,高職院校的職業指導總體上情況較好,但是要適應高職院校的持續健康發展,職業指導現狀還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或問題,主要有:
(一)職業指導機制不完善,師資隊伍不專業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都設立了就業指導中心,但就業指導中心的作用僅限于對畢業生進行政策解說、信息發布、企業招聘等幾個方面。相關工作人員多數是雙肩挑,負責學生工作和職業指導工作。雖然這些工作人員的事業心、責任心較強,但在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方面明顯不足。
(二)職業規劃缺乏個性化指導
職業指導涉及的學生較少,并且忽視學生個性的塑造、潛能的開發和創業能力的培養,缺乏專業的職業能力測試和職業生涯規劃。高職院校大多沒有從學生一進大學校門就進行良好、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學生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沒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導致其學習動力不足,缺乏興趣,并且學到的知識也不夠系統;大多數學生到臨近畢業時才發現自己所學不夠,但為時已晚,導致學生缺乏就業競爭力。
(三)職業指導課程設置單一,教材實用性不強
職業指導課與專業課相比,受重視程度不夠,職業指導課的開設大多流于形式,有待進一步調整和完善。職業指導也大多以講座形式出現,而且職業指導講座也常安排在畢業生求職前一段時間集中指導,缺乏常態化教育。因此,高職院校有必要重新構建職業指導課程體系,改善現有課程的單一設置情況,以適應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同時,職業指導教材缺乏實效性,其中的實踐經驗與技能方面的內容難以滿足學生就業的實際需要。
(四)就業困難生的特殊化關愛指導不夠
每個學校都有一批就業困難的學生群體,這些學生主要表現為對自身的客觀情況分析不夠,而難以給自己制訂合理的職業目標,在求職過程中簡單地以他人的擇業標準來定位自己,由此產生了盲目攀比心理和依賴心理,造成有業不就的現象。還有部分學生就業困難,是由于主觀上求職態度消極、求職競爭能力較弱和客觀上求職時機不利等現實因素,造成就求職競爭中屢屢受挫,進而導致心理失衡和出現自卑心理,以致成為就業弱勢群體。因此,學校要針對這些學生的實際,采取積極有效的個性化職業指導,幫助其分析原因,找到就業難的癥結所在,激發其就業自信心,提升其就業競爭力。
二、實現高職院校更高質量職業指導的對策和建議
(一)完善職業指導制度,加強職業指導隊伍建設
學院應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將其納入校黨政工作重要議事日程,作為辦好學校的基礎工作來抓;建立“領導主抓、中心疏導、院系為主、全員參與”的就業創業工作體系。就業指導中心作為負責學院就業工作的具體職能部門,要配備專職職業指導人員,能取得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職業指導資格證書,就業工作經驗豐富,思想與時俱進,適應就業指導工作的要求。
(二)分層分類,做好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不同專業及其綜合素質,采取不同的目標培養模式。職業指導要具有連續性、針對性與可行性。首先,大一時要從適應學生生活的角度幫助學生認識專業的特點以及將來適應的職業,并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學生真正了解自我。其次,學校要讓學生明確職業指導的重點內容,有針對性地根據學生專業與個人情況了解以后的職業發展,教授職業知識,介紹社會職業。
(三)發揮人生導師優勢,幫扶就業困難學生
我校實行人生導師制度,這是高職院校的一大創新與特點。人生導師制是對我校學生管理工作制度的有效補充,是班主任制度的延伸。我校主要聘請專業老師和企業兼職老師做人生導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專業、職業、就業等全方位的指導與服務;在就業指導方面可以充分發揮人生導師的作用,為就業困難的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用個性化的關愛幫助其樹立就業的信心與勇氣,為其分析就業的形勢,引導其選擇合適的職業,提升其就業競爭力,為該群體的成功就業創造一切可能的機會。
(四)加強校政行企合作,為學生就業提供便捷
學校要加強對外宣傳自身優勢,密切與各地、各行業人事部門、人才機構、用人單位的溝通和合作,廣泛搜尋畢業生需求信息,積極培育基礎就業市場和重點就業市場,鞏固和拓展學生的就業渠道。通過校企合作、行業合作、校政合作等方式,針對市場需求為用人單位培養合格人才,從而增強學校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與實用性。同時,學校可以通過企業反饋與需求,結合市場導向,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訓練,這樣就可以提升學生就業的競爭力,更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各種技能型、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沈霞.校企合作創新機制的研究[J].商業經濟,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