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敏
如果您是一個心臟病病患,可能剛從心臟病發作中恢復過來,可能剛被明確診斷為冠心病或者心力衰竭患者,也可能剛剛做完心臟血管的支架手術或者搭橋手術,您可能會對自己喪失信心,完全沒有了斗志,覺得根本不可能恢復以前的工作和生活狀態。其實,事實不像你想象的那樣。心臟康復,完全可以幫助你面對疾病的挑戰。對于心臟康復,您了解多少?
心臟康復是如何發展的
最先記載“心臟康復”的是1802年,英國醫生Willian·H發現“心絞痛患者每日鋸木材半小時,心絞痛幾乎治愈”。隨后,愛爾蘭醫生Stokes 在書中記載“步行運動,治療心臟病”。經過Oertel 和Zander的進一步推動,出現了踏車功率計和劃船運動器,開啟了心臟康復運動治療的最新篇章。之后心臟康復經歷了否定、質疑、不得不接受和普遍認可的過程,現在已成為一個蓬勃發展的學科。
目前歐美國家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心臟康復體系,而在我國,雖然概念已引入30余年,但仍處于起步階段,多數醫院和臨床醫生對于心臟康復的認識不夠,更不用說普通的患者了。 2013年,有醫生在北大人民醫院做過一個關于心臟康復的調查,96%的患者表示不知道什么是心臟康復。所以,在我國心臟康復還是一個新的治療概念。近幾年來,隨著以胡大一教授為首的大批心臟病專家對心臟康復的大力宣傳和身體力行,心臟康復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其在臨床的發展也是有目共睹的。
所謂心臟康復,就是通過一套完善的治療體系,對心臟進行維護,這個體系包括藥物、運動、營養支持、戒煙指導和心理支持。這個過程能幫助患者盡量恢復到發病前的體力狀態和工作能力,能較好地改善患者的心理調節能力,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導致的并發癥,減少疾病惡化的風險。實踐表明,心臟康復對患者預后有重要意義。薈萃分析顯示,包括運動為基礎的心臟康復可使冠心病患者的全因病死率下降8%~37%,心源性病死率下降7%~38%,猝死率降低37%。同時,心臟康復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幫助患者回歸社會,提高其生活質量,同時可明顯減少反復住院,減少不必要的檢查,有效控制醫療費用。
心臟康復適合于哪些人
那么,什么樣的心臟病人適合康復治療?在過去,心臟康復常常針對于較年輕的和需要重返工作崗位的心肌梗死后或心臟手術后的患者。但現在,由于有了更規范的康復治療程序和密切的醫學監護,心臟康復成了各種類型心臟病的治療方法之一。不管是冠心病、心絞痛、心力衰竭、心肌病,還是經過外科手術或介入方法治療,都可以從心臟康復治療中獲益。
特別要說明的是,年齡不是心臟康復的障礙。老年人可以和較年輕的人一樣從心臟康復中獲益,即使運動能力較差,或有嚴重致殘者,都可以從心臟康復中獲益。而且,疾病狀態越嚴重,心臟康復的獲益越大。
心臟康復的指南明確提出了適應癥。廣義地說,適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準確地說,其適應癥主要是:急性心肌梗死、穩定型心絞痛、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俗稱的放置心臟支架)、心力衰竭、心肌病、起搏器植入術后、心臟移植術后、冠狀動脈搭橋術后及其他心臟外科手術后(如瓣膜修補、瓣膜置換等),幾乎涵蓋了心血管系統的大多常見病。但也有相對禁忌,包括嚴重的冠狀動脈病變、心肌梗死急性期、心功能嚴重不全、不穩定型心絞痛、嚴重心律失常、嚴重高血壓未得到有效控制、各種運動器官病變、其他系統疾病的急性發作期以及患者不合作等。
心臟康復的目標是什么
近期目標:幫助患者從心臟疾病的發作中恢復日常生活能力,控制癥狀以及手術帶來的疼痛和疲勞,逐步恢復體能和信心。
遠期目標:⑴校正身體及精神上的失調狀況,盡早回歸社會;⑵減少突然死亡率、疾病復發率和再入院率,充分控制癥狀、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抑制或逆轉動脈粥樣硬化過程,防止再次梗塞;⑶指導患者合理用藥,降低心血管疾病再次發作的風險,改善心臟功能;⑷通過二級預防實現生命預后的全面改善,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延長壽命,提高生活質量。
心臟康復是如何實施的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么時機開始心臟康復?整個康復過程分為三個期:急性期,發病或者手術后4~7天內開始,維持1~2周,要在醫生、護士和康復治療師的監督指導下,一邊觀察病程進展以及心臟的狀態,一邊進行康復治療,目標是恢復維持基本和必要的日常生活動作的身體活動能力;恢復期,急性期后至6個月,主要治療目的是回歸社會和防治疾病再發;維持期,發病或手術后6個月至整個生命期,主要治療目的是預防疾病再發和維持健康,需要終生堅持。所以說,心臟康復治療要盡早開始,貫穿于整個過程,維持終生。
其次,我們來關注心臟康復的具體內容。它包括評估和康復機會的制定、實施。首先是評估:第一,一般醫學評估,通過病史、常規檢查來進行總體身體狀況的評估;第二,體適能評估,包括身體成分評估、心肺適能評定、肌肉適能評定、柔韌性適能評定和平衡適能評定;第三,日常生活活動(ADL)評估,包括基本的ADL和工具性ADL;第四,心肺運動風險評估,這部分非常重要,它是評估心肺運動耐力的最佳方式,它是心臟康復風險評估的重要手段,更是心肺儲備功能檢測的金標準,通過運動負荷試驗或者徒手6分鐘步行試驗來完成;第五,精神心理評估,包括認知功能的評估、生命質量的評估、精神心理狀態的評估、個性特征和感情情緒特征的評估以及睡眠質量的評估。
評估后根據結果制定、實施康復方案,即我們常說的“五大處方”:藥物處方、營養處方、心理處方(包括睡眠管理)、戒煙處方和運動處方,這些處方是由臨床醫生、營養師、心理醫生和康復師共同制定實施的。患者從“五大處方”中均可明確獲益。
如果您患了心血管疾病,或者做了心臟手術,從感覺上來說,可能躺著休息比心臟康復更舒服,但對心臟功能的恢復和身體機能的康復卻毫無益處。我們的醫生在從事心臟康復治療的過程中發現,我們的患者大多數對心臟康復缺乏正確的認識和了解,往往是被動地參與,很少有主動積極的態度行為。希望通過我們的介紹,心臟病患者能夠真正了解心臟康復,接受心臟康復,并能真正從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