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星辰
嘎仙洞是一天然山洞,“嘎仙”是錫伯語“部落、故鄉”的意思。它位于大興安嶺北段頂峰東端,嫩江支流甘河北岸噶珊山半山腰花崗巖峭壁上。其地峰巒層疊,樹木參天,松樺蔽日。洞在峭壁之上,高出平地約5米,洞口西南向,南北長90余米,東西寬27米許,高20余米,洞內現存銘刻的文字共201字,與史籍記載的祝文基本相符,證實為魏晉南北朝時期拓跋鮮卑部的發祥地。洞內堆積有較豐富的文化層,對于研究拓跋鮮卑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嘎仙洞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自治旗阿里鎮以北的大興安嶺腹地,有個把小時的車程。鄂溫克自治旗已在嘎仙洞周邊建立了森林公園進行保護和管理。進入園中,只見茂樹蔽日,綠色滿目,又覺空氣清新,沁人肺腑,于是暑氣頓消,勞累解除。沿著棧道向林深處走去,陳年枯葉厚積,山谷中寧靜而神秘,一條小溪潺潺流動著,仿佛在給我們講述大森林故事,演奏古老的傳說之歌。不久隨著前面游人的呼喊,朝右首高山懸崖上望去,我們也發現了一個黑洞,洞口周圍被草木遮掩顯得很小,十分隱蔽;順著登山棧道往上攀爬,終于來到了嘎仙洞。
從洞口往外看,綠林如海,風動揚波,氣勢壯闊。此洞位于峭壁半山腰,距地百米,僅有羊腸小道可上下,既難以被發現又易守難攻。進入洞內,寒氣襲人雖是盛夏,但在洞底此時尚有未融化之冰霜。嘎仙洞空間巨大,寬約二十余米,進深約百余米,且地形呈現坡狀上升態勢,故頂高兩三米至十數米不等。洞內可容納兩三千人。洞底深處有狹道通往山頂,可作瞭望或撤退之用。據說,嘎仙洞是億萬年前,由于地殼運動、滄桑變化而形成的。
嘎仙洞的價值,不僅在于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杰作,更在于這里是我國古老民族鮮卑人的發樣地。東北上古人類有三大族系,其中的東胡族系在夏商周時期演化為鮮卑人,主要活動于黑龍江上游及大興安嶺地域,嘎仙洞就是他們的重要據點。由于自然條件優越,嘎仙洞成為鮮卑人聚會議事和進行祭祀的場所。如遇敵人來犯或自然災害,人們便進洞躲避或準備迎擊,情況緊急時還能通過暗道直達洞頂撤退或發動突襲。后來隨著鮮卑人的西進南下,這里的重要性逐漸降低,嘎仙洞遂成為鮮卑人記憶里的肇興圣地。
到了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鮮卑人又演進為東部鮮卑、西部鮮卑和北部鮮卑;其中北部鮮卑主要由拓跋氏家族控制。早在公元4世紀初拓跋氏曾建代國,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后被前秦苻堅所滅。淝水之戰后苻堅衰敗,拓跋珪重建代國(386年);不久改稱魏(史稱北魏),于398年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稱帝,439年統一北方。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矢志改革,促民族融合,又遷都洛陽,與南朝形成對峙。大同云崗和洛陽龍門的石窟就建造于北魏時期。
公元443年春,北魏藩屬烏洛侯國派使者到平城朝貢,同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講起:在其國之北千余里,有大鮮卑山者,就是鮮卑人的故土,鮮卑祖廟石室仍在,鮮卑后人一直祭祀不斷。太武帝聽了十分動容,思鄉之情涌動,遂做準備,命中書侍郎李敞帶著經他批準的祭文祭品,帶領人馬趕赴大鮮卑山祭祖。這座大鮮卑山,就是今天的大興安嶺;祖廟石室,即今嘎仙洞。夏七月,李敞一行在祖廟石室舉辦了隆重的祭祖大典,隨后便命工匠將祭文鑿刻在洞口左側的石壁上如今此祭文石刻仍清晰可見,共19行一百余字。內容是懷念先祖的功德,感謝先祖的護佑,表達子孫的虔誠,期盼先祖繼續佑助子孫事業興旺、福祿久遠。祭文采用漢文,四字一句,古風古韻,言簡意賅,情真意切,足見那時北魏已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
嘎仙洞中這幅石刻十分珍貴,它是研究鮮卑史、北魏史、中華文明與民族交流史的原始資料和歷史見證,世上罕見,價值連城。今人有詩贊曰:“時越千余載,鮮卑萬里遷。莫道長城闊,云崗連嘎仙。”其實何止“云崗連嘎仙”,更遠處的洛陽龍門也連著嘎仙呢!我從1968年大學畢業后就在黑龍江省工作生活,而北魏又曾在我的故鄉河南省洛陽市建都,此次探訪嘎仙洞后我感到格外有意義、有收獲,因為它讓我知道,縱然相距數千里,祖國的東北邊陲與內陸中原大地,很早就有那么深厚的歷史淵源!
責任編輯/賈程秀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