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詩平
“穩賺不賠,100%本息擔保”“逢考必過,最權威的英語培訓機構”“全網最低價”“徹底根治,絕不反彈”“用過都說好”……這些廣告你是否耳熟能詳?對此是否動過心?近年來,盡管監管部門對廣告發布有明確規定,但有的地方電視臺、報刊或網絡平臺依然違規播放一些虛假廣告,誤導消費者,對市場經濟秩序造成不良影響。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廣告可以說是無孔不入。借助于廣告,企業可以有效提升知名度、明顯增加產品銷量,還能夠宣傳企業文化,優化企業及產品品牌形象;消費者則可以直觀感受產品的用途、特點、性能和質量,進而做出是否購買的決定。所以,很多企業都特別重視廣告宣傳,不惜花重金用于廣告的制作和發行。然而,正是因為過分重視和依賴廣告的作用,導致了一些虛假廣告出現在媒體上,嚴重誤導了消費者、擾亂了市場秩序。
廣告市場是一個系統,包含三個利益主體,即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和廣告發布者組成的經營者群體,觀眾和讀者組成的消費者群體,負責市場規則的制定和實施的監管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利益是有矛盾的,而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消費者處于弱勢地位。如果任由雙方博弈,消費者利益必將受損。而監管者的職責,就是通過約束經營者的行為來保持利益的均衡。虛假廣告屢禁不止,表明系統已出現利益失衡。
正如馬克思所言,“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大膽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虛假廣告泛濫,寄望于經營者們出于對消費者負責而主動改正,顯然是不切實際的。俗話說,重典治亂,猛藥去病。面對虛假廣告這個沉疴痼疾,必須整合力量、重拳出擊。
但現實的情況卻是,一些虛假廣告屢禁不絕,大都與相關處罰力度過輕、部門執法不嚴有關。幾百元、幾千元的處罰,這對動輒投入上億元營銷的企業而言,不過是九牛一毛,難以形成有效震懾約束作用,更讓少數人鋌而走險。打擊虛假廣告,相關監管和處罰絕不能虛晃一槍。只有切實完善行業規則及相關法律,補齊制度短板,釋放治理效能,加強市場監管力度,提高違法違規成本,遏制某些人制假的膽量,才能讓虛假廣告無容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