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義
腦卒中可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種,后者更為常見,頸動脈狹窄便是其中之一。
頸動脈狹窄,顧名思義,就是頸動脈變窄了。最容易引起頸動脈狹窄的就是流動在我們血液中的脂肪,即脂質。尤其是患有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的人群中,血管壁容易受到損傷而變得不光滑,導致脂質源源不斷地沉積在血管壁上,形成醫生口中常說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斑塊越長越大,就會導致動脈的狹窄,當狹窄程度達到75%以上時,就可能會導致大腦供血不足;斑塊掉下來了,會隨著血流一直漂向遠處更加細小的血管,一旦把血管堵住,就會引起腦梗死,即缺血性腦卒中。據統計,約60%的缺血性腦卒中是頸動脈狹窄所導致的。因此,頸動脈狹窄的篩查與治療,能有效地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
哪些人需要排查頸動脈狹窄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介紹一下腦缺血和腦卒中常見的癥狀,包括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失眠,嗜睡,突然發生的一側肢體或面部麻木或無力,口角歪斜流口水,一側視力急劇下降甚至失明,突發言語不清等。若癥狀于24小時內徹底緩解,則稱之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一般而言,對于出現過上述癥狀者,聽診發現頸動脈雜音,伴有外周血管病或冠心病者,具有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吸煙、高齡、有類似疾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者,應考慮進行頸動脈狹窄篩查。常用的篩查手段包括頸動脈超聲、磁共振血管造影和CT血管造影。
那么,頸動脈狹窄應該如何治療呢?對于輕度狹窄的患者,可以選擇口服藥物,包括針對高血壓、糖尿病的治療,以及他汀類藥物穩定斑塊,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減少血栓形成的風險。但是對于出現臨床癥狀,頸動脈狹窄≥50%,或者雖然無異常表現,但狹窄程度≥70%,就需要通過手術或者介入的方式進行治療。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是治療頸動脈狹窄最常用的手術方式。切開頸部皮膚,在胸鎖乳突肌前方分離,找到包裹著頸動脈、頸靜脈的頸動脈鞘,打開鞘膜后,可以看到頸總動脈發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的三叉路口,用特制的阻斷夾將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都夾閉后,小心地剪開頸內動脈和頸總動脈,就可以看到斑塊充填著整個血管腔,小心地將斑塊從血管內壁四周剝下來,再將血管壁清理干凈,最后將血管小心嚴密地縫合起來。
介入治療的方案是頸動脈支架血管成形術。僅需要在大腿根部股動脈處切開一個小口子,然后通過導絲、導管將支架送到頸動脈最狹窄的部位,將支架撐開即可。相比較頸動脈內膜剝脫術而言,介入治療的創傷更小,但是手術后需要口服兩種抗血小板藥物,以防在支架內形成血栓。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展,以及生活方式的轉變,腦卒中的發病率逐年增長,而作為腦卒中篩查和防治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頸動脈狹窄已經引起大家越來越多的關注。對于存在頸動脈狹窄危險因素的人群,進行積極的篩查,并根據嚴重程度對患者進行積極的分層干預治療,對于降低腦卒中的發生,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浙醫二院是我國第一批、我省第一家腦卒中篩查與防控基地,神經外科在腦卒中的一級預防工作中,積極開展推廣此項工作,尤其在頸內動脈內膜剝脫治療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減少了這批腦梗塞高危病人發生腦中風的風險,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