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兵
腦動脈瘤,又稱為“顱內動脈瘤”,俗稱“腦血管瘤”,是指腦動脈壁上的局限性膨脹。腦動脈壁局部膨脹后管壁變薄弱,隨時有發生破裂的風險,破裂后高壓力的動脈血涌入腦的間隙內——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這樣腦子就完全泡在“血水里”,同時出血后顱內的壓力急劇升高導致腦的血流供應受到影響,最終導致1/3的病人死亡,1/3的病人重度殘廢。所以腦動脈瘤又被稱為“腦袋里的定時炸彈”!
腦動脈瘤是由于動脈本身局部“質量不佳”,同時又長期受到血流的直接沖擊,引起管壁逐步的局限性膨脹。
腦動脈瘤是位于血管分叉處,而且和血流沖擊的方向一致。
如何發現腦動脈瘤
有研究發現在全球成年人中約有3.2%的人長有腦動脈瘤,我們應該如何發現動脈瘤呢?過去,我們必須經股動脈穿刺后通過導管到達腦部行“腦血管造影(DSA)”這種有創的檢查方法才能診斷“腦動脈瘤”,現在隨著影像技術的進步,可以使用無創的“CTA”或“MRA”診斷“腦動脈瘤”,大大方便了病人,減少了病人的痛苦。
哪些人應該去檢查是否有腦動脈瘤
盡管有很高的人群患病率,但并非所有的成年人均需要去檢查診斷是否有“腦動脈瘤”。但對于以下這些高危人群應該進行篩查:⑴在2名或以上血緣相近的親屬中發現腦動脈瘤者;⑵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多囊腎病患者;⑶突然發生的一側眼皮下垂的病人。
發現腦動脈瘤后怎么辦
大約100萬成年人中就有32000人患有腦動脈瘤,絕大部分沒有任何癥狀,一小部分人會表現為一側的眼皮下垂、復視,但每年約只有80人會發生破裂出血,所以并非所有的動脈瘤都會發生破裂出血,也就是并非所有的腦動脈瘤病人都需要積極治療。哪些動脈瘤會破裂出血?哪些動脈瘤不會破裂?這個問題目前尚無明確的答案。但是我們已經認識到了一些危險的因素,比如:⑴動脈瘤越大,破裂出血的風險越高;⑵動脈瘤的部位同破裂出血的風險有一定關系;⑶動脈瘤形態不規則,特別是囊上有囊的情形時破裂出血風險增加;⑷有癥狀的病人,如發生一側眼皮下垂時,動脈瘤破裂出血的風險明顯增加。
是否要對動脈瘤進行修補,需要神經外科血管病專業的醫生根據病人的“動脈瘤大小、形態、位置”以及“病人的身體狀況、年齡、心理狀況以及家庭情況”和病人及家屬商量后共同決定。以下幾條意見可供參考:⑴對于有癥狀的動脈瘤需要積極干預;⑵對于頸內動脈海綿竇段的小于10mm的動脈瘤一般不需要治療;⑶其他位置大型的動脈瘤(大于10mm)需要積極干預;⑷對于有頭痛癥狀的巨大動脈瘤(大于25mm)需要限期處理;⑸其他一些情況則要根據具體情況再定。
如果不對動脈瘤進行修補手術,那么需要使用頭顱CTA或MRA進行定期檢查,一般開始時6月一次,如果2次檢查無增大可改為1年一次。若在定期檢查時發現動脈瘤增大,則需要對動脈瘤進行積極的干預。
動脈瘤破裂出血的危險因素很復雜,但目前已知的可以進行干預的風險因素有兩個:⑴嚴格戒煙;⑵對于高血壓患者,要嚴格地控制血壓在正常范圍內。所以如果發現了腦動脈瘤,不管是否已經進行動脈瘤修補術,都應該做到以上兩點。
什么時候進行“腦血管造影檢查”
由于“腦血管造影術”有一定的創傷和手術風險,所以目前未治療的未破裂的動脈瘤的檢查多選擇無創的影像技術(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但是,在以下情況時我們需要選擇腦血管造影術(DSA):⑴準備要進行動脈瘤修補術前,需要行腦血管造影術以了解動脈瘤的精確位置、形態以及和周邊血管的關系;⑵無創影像檢查懷疑有動脈瘤但不能明確或動脈瘤的形態顯示不清時;⑶動脈瘤修補術后需要行至少1次的腦血管造影術檢查以明確動脈瘤修補的效果。
怎么拆除腦袋里的“定時炸彈”
如果決定要行拆除腦袋里的“定時炸彈”,有兩種手術方式可以選擇:⑴開顱動脈瘤夾閉術;⑵腦動脈瘤血管內栓塞術。兩種手術方式各有其優缺點,開顱動脈瘤夾閉術的手術創傷較大,病人恢復慢一些,但修補后的確切性高,復發的概率在5%以下;腦動脈瘤血管內栓塞術的手術創傷小,病人術后恢復快,甚至在術后第二天就可以出院回家,但修復后有較高的復發概率,10%左右的病人需要再次手術修補,但隨著材料的進步,這個復發率會越來越低。一般情況下,年紀大的病人優選血管內栓塞術,年紀輕的病人優選動脈瘤夾閉術;后腦的動脈瘤優選血管內栓塞術,大腦中動脈瘤優選動脈瘤夾閉術;其他位置的動脈瘤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如果病人決定要進行腦動脈瘤修補手術,建議去動脈瘤手術量較大的單位就診手術,因為在手術經驗豐富的單位,往往手術并發癥率會明顯低一些。
腦動脈瘤破裂了怎么辦
腦動脈瘤破裂后最典型的表現是突然發生的、一生中從未有過的“炸裂樣”頭痛,并可伴有惡心、嘔吐情況,嚴重時會導致病人昏迷不醒甚至即刻死亡。
如果遇到突然發生的劇烈頭痛的情形,應即刻送病人到醫院就診,一般到醫院后查頭顱CT即刻診斷“蛛網膜下腔出血”,然后行頭顱CTA和(或)DSA檢查可以發現腦動脈瘤,然后行動脈瘤修補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