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穩建
希瑪眼科2018年1月15日在香港上市,發行價為2.57元,僅4個交易日就暴漲到最高價19.9元,最高上漲幅度達到7.7倍,最高市值超過200億。之后一路下跌,最低市值接近30億。2018年9月19日公司公布半年報,雖然收入仍然保持36.97%的增長,但扣非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57.12%。而10月31日開始,僅一周的時間股價再次翻倍,市值又漲到了60億。
2012年1月,公司在香港中環設立首家眼科中心“希瑪林順潮中心”,林順潮為公司實際控制人。其投資陣容豪華,除早期的新鴻基和盛智文,馬化騰也是基石投資者之一。2013年3月,公司在深圳成立首家眼科醫院,北京的眼科醫院已于2018年1月開業,2018年8月公司以3000萬元收購昆明眼科80%股權,助力西南地區服務網絡的建立。由此可見,希瑪眼科的內地擴張計劃正在緊張有序的進行當中。
2012年至2016年,香港私營眼科服務市場的規模從27.95億港元增至34.55億港元,復合年增長率為5.4%。香港市場未來的增長主要依靠客單價的提升和獲客率的增加,基本處于一種自然增長狀態,但內地市場的千億規模則在未來大有可為。2015年香港私營眼科規模32.34億港元,香港人口為732萬,則人均眼科支出為442港元,如果考慮公立醫院還有一部分支出則更高。2015年內地眼科規模在500-700億元,如果內地人均支出達到300元,則整體規模將達到4000-5000億元,未來仍有8到10的空間。
2017年愛爾眼科收入接近60億元,而希瑪眼科只有3億元左右,愛爾眼科收入規模是希瑪眼科的20倍。成本構成方面,香港醫生成本較高,內地則以器械為主。這里需要解釋一下希瑪香港的薪酬模式,希瑪香港的醫生是在希瑪這個平臺上的合伙人,他們會分去自己創造毛利的50%-70%,他們(除實控人外)通過創收分紅獲利,而不通過上市公司股權獲利,這導致香港醫生的成本很高,因此希瑪眼科的毛利率低于愛爾眼科。但實際上深圳希瑪毛利率高于愛爾眼科,可能是因為深圳希瑪的屈光手術占比更高。另外愛爾眼科銷售費用率較高,導致希瑪眼科的凈利率反而更高。
希瑪眼科是條件與愛爾眼科最為接近的,幾乎就是十年前的愛爾眼科,現在愛爾占據的市場并不大,仍處于跑馬圈地期,只要經營和管理向愛爾眼科看齊,成功并不難。首先,希瑪眼科需要解決內地醫生的激勵問題,最好采用股權激勵。公司擴張期正是用人之際,只有足夠的激勵才能吸引人才。但留存收益需要用在擴張上,所以不能采用香港直接分成的方式,最好的激勵方式是通過股權激勵。其次,解決擴張過程中資金短缺和業績波動的問題。需要學習愛爾合伙人+并購基金體外培育的模式,等醫院成熟后再并入體內,或者直接收購已經成熟的醫院,如此將使得業績更加平滑,增長更加迅猛,形成正向循環。
2018年北京眼科醫院開業,香港和深圳保安的衛星診所也將開業,這是造成半年報收入同增37%,而凈利潤同增-35%的原因。公司目前體外培育模式尚未成熟,但這實際并不影響公司的長期價值,業績波動帶來的股價下跌其實是投資機會。公司除了深圳和北京外,打算再在條件較好的地區新開三家醫院以及收購三家醫院,可以想象公司未來將進入快速成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