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祥
一、如何理解體能領域的變化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課程內容為必修必學和必修選學2個部分,必修必學的課程內容包括體能和健康教育,必修選學的課程內容包括球類運動、田徑類運動、體操類運動、水上或冰雪類運動、武術與民族民間傳統類運動和新興體育類運動6個運動技能系列[1]。從課程內容層面分析,最大的變化是將體能作為必修必學的內容,列為單獨的一個模塊,并配以內容要求、教學提示和學業質量水平。第2個比較大的變化是明確提出“每節課最好安排10分鐘左右的體能練習,包括一般體能和專項體能的內容”[1],并在內容要求、教學提示、學業要求和學業質量水平上提出相應的要求。這次調整主要有2個方面的優點:一是有利于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的“人民身體素質明顯增強”“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的目標。二是有利于實現《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中提出的“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的目標。從課程層面看主要有2個新的指向:一是課程、教學、評價一體化,這在體能模塊中的內容要求、教學提示和學業質量要求中能夠得到充分的詮釋。二是賦予體能原本應該有的地位,良好的體能是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根本保證,體能和運動技能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所培養的核心能力。體能、認知、技能和情感是體育學科所要發展的4個領域,其中體能對其他3個領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幫助。
二、如何實施體能領域的教學
針對《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體育領域的變化,一線教師進行體能模塊和運動技能中一般體能和專項體能教學,要把握8個方面。
1.要明確體能模塊的教學內容。包括體能發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測量和評價體能水平的方法、體能鍛煉計劃制訂的程序與方法,有效控制體重與改善體形的方法等內容[1]。
2.要理解體能的組成。體能包括身體質量指數、心肺耐力、肌肉耐力、肌肉力量、柔韌性、爆發力、速度、敏捷性、協調性和平衡性。其中速度包括反應速度、位移速度和動作速度,協調性包括身體交互協調、手眼協調等。只有理解了體能的組成,才能選擇正確且全面的教學內容,進而才能進行有效的教學和評價。
3.要理解體能的關鍵期和薄弱點。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既是高中生的發展關鍵期,也是薄弱點,心肺耐力、敏捷性和協調性是高中生的薄弱點。由于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中未對義務教育階段設置能夠評價敏捷性和協調性的項目,因此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高中生的敏捷性和協調性較差。由于顧慮安全問題,在義務教育階段未安排體操類內容,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高中生的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較差。因此以發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心肺耐力為主要教學內容的課時數要占到一半左右,才能為運動技能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4.要保證一定的運動負荷和動作質量。《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每節體育與健康課的運動密度應不低于75%,練習密度應不低于50%,平均心率應達到140~160次/min。”[1]有一定的運動負荷并不能保證有一定的動作質量,但是在相同的運動時間里,有一定的動作質量可以保證一定的運動負荷,運動負荷和動作質量是體能練習中重點考慮的2個關鍵因素。如,仰臥兩頭起,在練習過程中雙手放置的位置就影響到動作質量,進而影響到運動負荷。
5.要注重個體差異。在練習中要根據學生的能力采用進階練習和退階練習,如果始終進行一種難度要求的練習,那么能力較為突出的學生就“吃不飽”,能力較弱的學生就無法有效地完成練習。如,敏捷性練習,采用敏捷梯進行練習時,敏捷性較強的學生練習內容和條件設置要難于敏捷性較弱的學生,可設置不同的方格間距供能力較強的學生練習,要求用前腳掌的一小部分觸地的同時不觸碰敏捷梯的任何一部分,而能力較弱的學生進行相同方格間距的練習。
6.要注重趣味性。如,要提高心肺耐力,單純的定時和定距具有較好的效果,但缺乏趣味性,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可在跑步的過程中,增加一些變化,提高趣味性。又如,定向越野、定時搶球、萊格爾跑等,也可以采用定時完成動作組合,每個動作重復若干時間。再如,要提高敏捷性,可采用多種練習手段提高趣味性,包括借用直線、繩梯、圓點、錐桶等器材或路線,每種器材或路線可以拓展多種練習內容。
7.要注重核心區的練習。核心區就是指身體的核心區部位,包括軀干、髖關節和肩關節,這3個區域提供了運動的中心軸。如果核心區不夠堅實和穩定,連接核心區的四肢想完成強有力的有效動作是不可能的。[2]因此要重視核心區的穩定性、彈性和力量練習,在體能模塊的前幾節課,可以有針對性地重點鍛煉,此舉既能提高其他動作的有效性,又能預防傷病。
8.要踐行教學相長。《禮記·學記》中提出:“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要虛心求教,善于總結體能教學的經驗,反思不足,力求上進。
三、如何引領學科發展
要落實好《課程標準(2017年版)》有關精神,實現《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的目標,省級相關部門,要完成6件重要的事情。
1.要促成義務教育階段2個文件的完成和下發。即省級層面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教學指導意見和初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指導意見,前者要注重體能敏感期的指導,以免錯過敏感期,不僅影響學生對體育的興趣,而且事倍功半。后者的考試項目設置要注重自選和抽選相結合,如,心肺耐力,可設置長跑和游泳2個項目,學生自選,其他體能項目由省級抽選,球類項目也由省級抽選。2個文件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為今后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
2.要促成高中階段2個文件的下發。即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學指導意見和高中體育與健康學業水平考試大綱,指導意見既是指導性文件,也是督導的一個依據,當指導和督導真正落實到位且實現常態化時,就能夠有效促進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實施。
3.省級相關部門調整對學校和教師的評價方式。一是高中示范校和各級達標學校進行復查時,將查閱體育與健康學科的資料改為現場抽測和查閱資料相結合。二是評定高級教師職稱時,將虛境的片段教學改為實境的現場課,且考場就設在申請職稱晉升的教師所在學校,以是否落實《課程標準(2017年版)》有關精神為評價標準之一,真實有效且公平地評價教師。
4.省級相關部門要積極開展有關體能和功能性訓練的培訓。長期以來,體育教師在體能和功能性訓練這兩個方面的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比較薄弱,而這兩個方面又特別重要,因此要加大培訓力度,提高體育教師教學能力。
5.省級相關部門要設立高中階段體育與健康學科的教學研究基地學校。培育以基地學校為平臺的教研共同體。形成以“省、市、縣(區)、校”4級教研為經,基地學校特色校本教研為緯,上下聯動、輻射區域的教研共同體。旨在探索解決體育與健康課程在實施中的教學問題,及時總結和推廣教學研究成果和改革經驗,提高學科教學與研究能力和本省高中體育與健康學科的教育教學質量。
6.省級相關部門要開展體育教師教學技能比賽,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展示的平臺,平臺越大,越能激發體育教師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學技能比賽應該設置體能教學的內容,包括45分鐘的體能課和運動技能加體能的課,或者設置模擬微課,包括15分鐘的體能課和10分鐘的運動技能加5分鐘的體能課。福建省于2017年舉辦了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比賽,模擬微課教學是其中一項比賽內容,所采用的模式就是10分鐘的運動技能加5分鐘的體能實踐課,并且為參賽教師提供6名學生,這一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既解決了參賽教師多、賽程短所帶來的問題,又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當大部分體育教育者能夠做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時,專業水平才能有所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0,14,80,79.
[2]Mark Verstegen,Pete Williams.核心區訓練[M].周龍峰,譯.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5:15.